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丑」?

如果你是抖音的重度玩家,你一定看過這樣一則視頻:這是抖音上最流行的對嘴型視頻,配樂是改編版的抖音熱曲《學貓叫》,前半句“一起學貓叫”音樂響起時,視頻中的女生還和拍攝這類視頻的大多小女生一樣,在鏡頭前瞪著大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微笑。但後半句風格陡然逆轉——不再是熟悉的“喵喵喵喵喵”,音樂突然切換成粗獷的男聲,變成了“giaogiaogiaogiaogiao”。同時,鏡頭拉近,原本賣萌的女生刻意扮醜,只露出半張臉,皺起眉頭,鼻孔撐大,重複“giao”的嘴型。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翻看兩大快手搬運大號——“土味挖掘機”、“土味老爹”的微博,像這樣對土味元素再創作的作品並不在少數。視頻拍攝者穿著正品大牌,做著精緻時髦的打扮,卻模仿著原版土味視頻裡走在鄉鎮街頭的快手紅人。這些大多生活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自稱為“土家軍”,“土味挖掘機”一類的微博博主則是“老師”。

是的,就是這麼一群被視作中國最“洋氣”的年輕人,卻在夜深人靜時中毒似的刷著土味小視頻,在朋友圈中分享土味語錄/情話。

為了迎合年輕人中間颳起的土味之風,不少品牌甚至都不惜主動入“土”——雪碧將土味情話搬上了瓶身,中國移動拍攝了土味廣告,《超時空同居》甚至將土味情話作為彩蛋搬上了大熒幕,在微博上發酵為全民話題。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這批選擇了“審美降級”,甘心成為“土家軍”的年輕人到底是怎麼了?

土味視頻的真正發源地是快手。

企鵝智庫在今年4月發佈了一份《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截止2018年2月,快手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億,將火山小視頻、美拍、秒拍等社交短視頻應用遠遠地甩在了身後。就連成長迅速的抖音,月活數也剛1億出頭。但這龐大的2億人裡似乎準確地避開了被視作“互聯網核心消費群體”的這群年輕人。

在今年4月大幅整改以前,快手幾乎處於只依靠算法的“放養”狀態。主打“記錄平凡人生活”的快手,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給了原本在主流互聯網上隱形的那群人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在這方“沃土”上,你既能看到褲襠塞鞭炮、社會搖,也能看到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

事實上,真正讓土味視頻“土”進人心的功勞應當歸功於那些微博上的快手搬運工。

現在在微博上搜索名字帶“土味”的用戶,粉絲上萬的已有20多個,其中最頭部的“土味挖掘機”與“土味老爹”粉絲量均超過了420萬,其自制的土味視頻合集動輒轉發上萬,他們每天搬運10條左右的快手土味視頻。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也許快手自己也沒有想到,幫助它這樣一個幾乎完全依靠算法推薦機制的“去中心化”平臺完成“再中心化”的,竟然是這些還存在版權糾紛的微博搬運工。

從出現在林更新、吳昕等明星微博裡的“世界大同教教主”高飛,到參加新說唱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的giao哥,這些頭部賬號巨大流量帶來的造星能力不容小覷。他們不僅在年輕人中間捧紅了一幫快手網紅,也在微博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土味”亞文化。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很多人表示,看土味視頻的精髓是評論,笑點藏在評論裡。

和快手裡的評論不同,“土味挖掘機”的微博評論裡,大家關注的主角常常不是那些視頻裡的土味icon,而是“老師”本人。“土味挖掘機”通常會親自下場引導粉絲在評論區裡點評原版和再創作版的作品,並且進行嘲諷與自我嘲諷。

這就慢慢形成了一幫黏性極高的“土家軍”,組成了微博上的“土味圈層”。他們擁有一套自己的話術,並從海量的土味視頻中提煉出了獨特的意義符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會受到其他人的調侃。

由此,觀看土味視頻的行為鏈條被拉長了。觀眾在笑看完一分多鐘的視頻後,還可以移步評論區繼續社交遊戲。

有趣的是,在微博這樣一個被普遍認為是“鍵盤俠”聚居地的平臺上,“土味視頻“卻很少遭到攻擊。“我覺得挖掘機的粉絲應該跟我差不多,都知道這是一種審醜,但大家都願意在評論裡找點樂子,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吐槽,一起逗樂,好玩就行。”一位“土味視頻”播主說。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同其他的短視頻一樣,消遣毫無疑問是年輕人觀看土味視頻的第一大原因——它不需要人思考,短時間裡給人刺激。但又和以Papi醬為代表的微博短視頻不同的是,這種消遣更多是建立在審醜之上。

這種審醜機制所引發的笑點,來源於表演對象對這種“醜”的不自知。傳統喜劇中的丑角通過誇張的手法強調自己的“醜”,並以此作為逗笑觀眾的資本。而對土味視頻的演員來說,他們演得越認真,觀眾才覺得越好笑。

“高雅的東西各有各的高雅,但低俗的都是一樣的低俗。高雅的東西人人喜歡的不一樣,你喜歡小提琴,我喜歡鋼琴,受眾越往上走越窄。但低俗不同,上到城市精英,下到小鎮青年,人類的原始需求都是一樣的。”一位播主表示。

有人也將這種行為稱作“適度的審美降級”。

和小很多App上充斥著消費主義的“美好生活”相比,刷一刷快手上的土味視頻更能讓人放鬆。

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居住在壓力更大的一二線城市中的年輕人,很多對鼓吹“消費升級”的套路已不再感冒。比起一個勁地用消費品來代表自己,土味視頻給人的感覺或許反而更真實,也更具生命力。

社會搖、牧民剪羊毛、農民曬穀子,現在的短視頻流行“審醜”?

都市裡的年輕人經過社會、學校多年的規訓後,失去了本來應該的個性表達,而那些土味播主恰恰因為沒有經歷完整的教育訓練,並且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所以身上會散發著一種原生態的個性。而這種個性經過網絡及二次創作後被放大,受到主流社會的凝視。

作為當下互聯網上亞文化的一支,土味文化又何嘗不是一種對精英霸權的反抗。

但反抗者最終都難逃被收編的命運。儘管不願意承認,這些將土味文化捧進主流互聯網的年輕人也為權力與資本的收編助了一臂之力。

這些熱衷於土味視頻的“土家軍”,將土味視頻裡的元素凝結成一個個符號,在幫助它迅速傳播的同時,意義也在這個過程中剝落了。土味文化背後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就在大眾的狂歡中被消解掉。

當然,對於手機屏幕前的都市年輕人而言,土味視頻只不過是信息流裡的一個調劑品。放下手機後,投入現實生活,他們還有很多的選擇——大多數人可能只會在一天或一週的學習生活結束後的夜晚,在搶佔了半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後看看這些土味視頻,而週末,這些都市年輕人或許還是會出去吃個精緻的下午茶、逛個文藝的展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