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的農民爲啥不願種地了?

鄉村非主流00


“現在有的農民為啥不願意種地了?有些土地都是荒蕪著,荒草叢生,覺得是在浪費資源”農村農民越來越不願意種地,這的確是目前農村的一個現狀,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農民都覺得種地越來越不賺錢,或者是覺得說,賺錢越來越難了,因為很多時候,種地是要付出很多精力的,當你獲得了一個好的收成,但你卻不見得能獲得一個可觀的收入,因為農產品的價格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這就直接導致農戶的收入高低受到一個重要影響;

因此,基於這種情況,很多農戶就都選擇去到城市打工,雖然同樣辛苦,還遠離農村老家的家人,但是,賺的錢相對來說更多,能夠讓家裡的生活條件更好;

不過,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農村農民中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農村老家的土地無人耕種,這是資源的浪費,所以國家近年來有提出嚴格的土地政策,對於長期閒置的土地,要收回,並鼓勵農戶回到農村發展,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活力;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土地荒蕪的現象畢竟是少數。眼下的農村,的確有很多的農民是不願種地了,尤其是農村中的年輕人,不會種地,更不願種地。如今種地的多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農民,只是懷著對土地的一種情結。我也是農民,我來說說我們這裡的農民不願種地的真正原因:

種地成本增大,還要受到自然條件及氣候的影響。種地離不開種籽、化肥、農藥、農膜及機械(或畜力),種植面積大的還得僱請幫工,這些開支一年一個價,也就相對地增加了種地的成本,很明顯已經超出了種地帶來的收益;如果遇到雨水減少或者雷雨天氣,糧食減產甚至欠收嚴重,種地基本上只能解決一家人的口糧問題,

挫傷了農民種地的熱情。

糧價處於低位狀態,農業補貼還是太少。也許是受國際糧價的競爭,我國的糧食價格一直徘徊在低位。農民種地的目的就是自用外,總想拿多餘的糧食換錢支付土地的投入和家庭的開支,但是糧價不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卻在不斷上漲,農民對種地缺乏信心;雖說國家每年都對農民種地有鉅額的農業補貼政策,但對於一個農業大國來說,真正分到每個農民身上的補貼還是有限的,再說國家大的涉農補貼側重於新型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公司等規模種植者,絕大多數家庭種植者不符合補貼資格,從根本無法對農民土地的收益帶來大的改觀。


出外打工省心、無風險、賺錢多。這些年農村出現的“空巢”和“留守”老人現象,正是農村青狀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的。既然種地賺不了錢,那打工就是農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了。農民出外務工,會從事於建築、加工等各種行業,雖然工資有高有低,但包吃包住,每月有既定的工資收入,不用承擔風險,還省心,更重要的是打工的收入比種地的收入高出好多倍。

部分農民土地被租賃種植或被政府徵收。租賃經營土地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像我們這裡只給農民留下了水澆地,其他的山、原地都以380元/畝/年租賃種植油用牡丹了;還有農民的土地被政府徵收用於企業項目建設和房地產開發,越來越多的農民沒地可種也是事實。


為生活而提神


大部分地還是要種的,儘管很多農民朋友說著種地不掙錢,費力費工收益低,但出於對土地的感情,還是不願意讓耕地荒著的。當然,也不是說沒有撂荒的情況,像華北有些邊角地塊,南方的有些丘陵田或不好的田塊,確實有不再耕種的,任由雜草生長。

其實,撂荒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真正應該引起注意和思考的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下降了,有些地方的種糧大戶選擇退租甚至“跑路”的情況,對於我國糧食生產穩定和保障糧食安全的支撐力也隨之下降。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應該怎麼改變這個狀況的延續?這才是真正應該關心的問題。

一方面來看,儘管很多人在說種地的主力軍是50、60歲以上的人,因為各方面的限制,不利於農業科技的應用和發展,但其實也應該看到,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包括一些農業方面的理事會、合作社的牽頭人或負責人,很多都是年輕的生力軍,我在河南、湖南、湖北、黑龍江等好幾個地方,和一些20多歲、30多歲的合作社負責人、或者既有加工廠又流轉很多耕地的人聊過,他們對農業是看好的,對農村和農業是有感情的,也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同時,對於我國目前農業的現狀也存在很多無奈之處。

他們在農民之中,是對市場最為敏感的群體之一,也是把農業生產作為“職業”的群體。他們有著市場經營的思路和意識,對於農業發展的不均衡、存在的問題也有著更深切的感受。對於他們來講,感觸最深的是農業的脆弱和參與市場的無力,體現在自然災害的不可抗、政策調控的不匹配、市場話語權的缺失、應對風險的能力比較脆弱等等,進而對自己的收益無法做到足夠的掌控。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華北黃淮地區2016年的夏糧、2017年的秋糧接連因災減產、品質下降,使得很多種糧農民虧損慘重,糧食賣不上價、收益收不回來,再加上國家取消了對種糧大戶的直接補貼,面臨著定期要交付的流轉費用,很多種糧大戶選擇了退租,之前很長時間形成的土地流轉的良好局面“功虧一簣”。查到一組數據,也足以說明一種現象:據民政部網站消息,2016年,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颱風、風雹和地質災害為主,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近1.9億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622萬公頃,其中絕收29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032.9億元。而據中國保監會消息,中國農業保險為4575萬戶次農戶支付賠款348億元,在重大農業災害中成為農民恢復生產的重要資金來源。

另一方面來看,從更多的農戶來說,一家一戶的耕種面積畢竟有限,在當前各類生活支出、生產成本高漲的時代,靠幾畝、十幾畝的土地,基本上就滿足不了需求的。為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儘管這與國家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推進等大趨勢是正向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村、農業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的最終效果應該是好的,很多人都看在眼裡的規模化種植、家庭農場式種植等等,規模效益將是我國農業生產未來追求的方向。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必須要面對的現狀,就是農業收入和工資收入結構的不匹配,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重視糧食生產,很多人存在著這樣的心理:“反正賣糧也掙不了幾個錢,種夠吃的就行,多在外面打幾天工就啥都有了”。與這一心理相印證的是,前些年每逢夏收夏種、秋收秋播時,火車上、公路上返鄉的農民工浩浩蕩蕩,如今變得“門前冷落車馬稀”。

基於此,儘管我們知道轉型必然要有陣痛,但國家糧食安全無小事,農業生產無小事,在轉型的過程中,更要關注、關心農業及糧食生產可能發生的問題,通過頂層設計的政策措施,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和種糧積極性。畢竟,城鎮化的趨勢已是不可逆的,農村人員的外流也是大勢所趨,特別是更多地年輕人通過考學也好、打工也好、創業也好,將目光轉向了城市,在縣城、市區等買房的意願越來越強、現狀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對於農業來說,應該警惕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的問題。


糧小咖


因為現在種地很多都是虧錢, 例如今年種的小麥都不夠本錢,因為經常下雨,所以麥子都被淋壞了,小麥都收穫的季節很多小麥都已經上黴了。一般往年一畝地都能收1000斤左右的小麥,今年一畝地收200斤就不錯了。這200斤,連小麥本錢都不夠,更何況還要打地錢,收割錢。人家農民本來掙的就是辛苦錢,一年辛辛苦苦卻還虧本,你想誰還願意去種地呢?


一般農民種地是要看天氣,如果那年收成好的話辛辛苦苦還是值得的,如果那年連續下雨或者不下雨的話
那收成肯定不好。不同的農作物種植的步驟也是不一樣。比如種小麥也特別辛苦需要耕種,播種,化肥,還要除草,滅蟲,收割。這種正是應驗了那句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所以說農民是十分辛苦的。
你現在如果出去打工的話,就算最基本的進廠一個月都是3000左右,一般廠裡面都是管吃管住的。今天農村人出去打工,一般都比較節儉,一年下來存3萬塊錢應該不是問題的,如果夫妻兩個一起出去打工,一年穩穩的會存5萬塊。如果選擇在家裡種地的話,就算大豐收你家大概有七畝地多,一年也掙不了1萬塊錢而且還特別辛苦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出去打工。


萌妹子說三農


一指語:現在的農民為啥不願意種地?全因種地風險太大當收穫的時候,當季的又銷量不好造成收入波動太大!種地所獲還不如在外打工收入高還較穩定。

種什麼還要看市場

假設預估玉米銷量不錯,大家幾畝地都種玉米,但是當收穫的時候售價和預估存在差異,那麼這個收入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種地還不如種大棚菜,大棚一年四季都可產出日常所需的蔬菜瓜果,不受季節影響,就算是有風險也當對小一些,只要抓住售賣的機會都會有不錯的收入,並且找到固定的銷售渠道那這個收入相當穩定。

外出打工

種地,一年多的兩季週期較長且收穫受市場影響大,還不如外出打工固定收入,一年下來相對比的話比種地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結語:總之,農民要是能靠種地發家致富,那是不可能的。


一指嘆


很多雜草叢生的土地是被流轉走了,沒有進行耕作,有的是新農村建設,拆遷的土地,所以你能見到很多雜草叢生的土地,說不上浪費,只是沒有利用。

此外現在提倡休耕,不能連續不斷向土地索要,也會出現很多地荒著。


針對很多農民不願意種地的說法,我不太贊同,說說理由。

作為一個農民,只要有地很少會讓他閒著,奈何很多農民沒有地了,隨處可見在工地開荒的人,河道開荒的人。所以,農民還是很勤勞的。

再有,很多農民年紀集中在60歲以後,因為他們在城市中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了,年輕一點的能不在田裡勞動就出去奮鬥了。舉個例子,一斤小麥1.15元,國家保護價,一瓶怡寶2塊,農民辛辛苦苦種一畝麥子產1000斤,不如拉一車水價格高,年輕人不肯幹這個。


農科小孫說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認為很有代表性,現在有的農民為啥不願種地了,應該有下面的因素:

一、種地的經濟效益太低。

如果是種植傳統的農作物,收益的確比較低。比如種植傳統的水稻,一擔谷(100斤)目前售價150元左右,種一畝田畝產1200斤,毛收入不足2000元,除去人工成本、化肥農藥等,一畝田辛辛苦苦的種幾個月的收益還不如幫人地打一個月的工。因此,很多人都萌生退意,不願意再繼續種地屬於正常的心理。

二、種地比較辛苦。

畢竟農民的生活是比較辛苦的,雖然現在農業技術提高了,不再是傳統的刀耕火種的模式,耕種已經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那麼悲催,但天天在田間地頭工作,風吹日曬也是挺辛苦的。現在的九零後,零零後,生活條件優越了,沒吃過什麼苦,覺得種地那麼辛苦。因此,現在還在拼命耕種的人少了,基本上是上了年紀的人捨不得那些田地,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

三、改變觀念,科學種植。

其實,種地雖然比較辛苦,但隨著如今社會的發展,在農村發展種植業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我們已經告別了父輩那種傳統的落後的耕種方式,傳統的耕種作物。在田地裡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收益低的傳統作物,而是選擇新的種植水果、中草藥、或者盆景、鮮花等附加值高的作物,甚至把田地充分利用起來,成立專業合作社,搞起休閒觀光農業等新型的種植模式。這樣,經濟效益會極大提高,農民也是個有文化的職業。

尤其是現在由於很多人不願意種地了,土地閒置,如果不耕種會很浪費土地。如果把他租賃過來大片開發利用,租金便宜,效益更顯著。很多人都是通過在農村搞種植而走上了致富之路。

我是愚人跳農門,喜歡我請點贊和關注!


愚人跳農門


你如果是一個農民,種了幾十年地,最近五六年只賠不賺,每天累死累活,你心裡會怎麼想,老婆孩子還要生活,小孩的學費,老人的藥費,每天都要開支啊。還不如岀門打工,雖然苦點累點,但每天還能掙個一百兩百的,種地不讓燒荒桔杆,每畝每季增加支岀近兩百元,但是增產不增收,糧價低,化肥種子倒是漲價了,不賺錢的生意,有誰去做,雖然農民實在,但是也不傻吧,土地荒了又沒有罪!


北方的冬季77295990


現在有的農民為啥不願種地了?

近年來,在農村中確實出現了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並且種地的大多數人中老年人,大批的青壯年人口流向了城市,或務工、或經商、或從事其他行業。題主的問題或許是很多人的困惑,這些人為什麼不願種地了?

筆者下鄉的時候和一些老鄉聊天中瞭解到,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種地賺錢太少。這是人們不願意種地的主要原因,比如我們下鄉扶貧有個村子,一共有116戶,每人分得承包田5.3畝,都是旱田,一個三口之家,16畝地種玉米收入只有,純利潤加補貼一共收入1.2~1.3萬元,這也就是個溫飽。結果這個村子只剩下42戶,其餘都到外地打工或經商去了,外出人員達到63.8%。



二、有更好的賺錢方式。有的農戶在當地轉包些地也是可以維持生活的,但如果在城裡或外地有親戚朋友做生意好的需要人手,或者有其他更好的賺錢機會,就會把手裡的土地流轉掉,選擇賺錢更多的事兒做。

三、年輕一代人不喜歡種地這個行當。現在絕大多數年輕人不喜歡種地,有可能是嫌髒,有可能是嫌沒出息,也有可能更喜歡城市中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寧可少賺錢,葉不願回農村種地,現在到農村低於35歲的年輕人少之又少,這是也是不喜歡種地群體中比較多的一種類型。



四、還有一部分人無地可種。題說的農村土地荒蕪每人種,和這部分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原因是第二輪土地承包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分得土地,其中最多的就是剛技術1997年分地剛結束就出生了,農村結婚早,有些不到20就結婚了,再生個小孩,三口人都沒地,只能外出務工。綜上所述,一些農民不願種地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答題原因就是以上幾種。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請留言交流。如果喜歡本文,可以關注“田埂花開”!謝謝!


農事指南


現在還有農民呢?哈哈,開個玩笑,題主問現在有的農民為啥不願意種地了?額,確實有,而且還不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想,我對於這個問題應該還是有點發言權的,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讓八零後九零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而嬌慣子女是每一對父母的天性,所以很多八零九零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長大的,田地裡的農活更是不用多說,肯定是做不了多少的,而現在社會的主力軍正是八零九零這一批人,農活又不會做,種地又累賺的錢還不多,又從何處來的願意種地這一說呢?另外物質條件的增長,讓很多農村人都富了起來,同時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也讓以前落後的農村現在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和社會接軌,各種各樣的投資機會得以展現在農民的眼前,試問,在花樣繁多的投資機會面前,還有幾個人願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去種地,即使去種地的,也大都是一些有頭腦的,利用自身的一切優勢去種植一些經濟作物,謀取利益。以前得為了餬口養家而種地的模式早已一去不復返了,所以說,現在的農民不是不願意去種地了,只是很多人被投資項目看花了眼,想下本投資的同時又怕賠的一乾二淨,所以,有那麼一部分人會寧願把地荒著,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捎帶找找機會,反正地又不會跑,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