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明知伐吴必败,为何举国赴难?难怪他当皇帝

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发兵十多万(《三国演义》中称举兵七十万),讨伐东吴,最终在夷陵之战遭到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蜀国元气大伤。进攻蜀国之前,刘备手下唯有最亲信的中军统领赵云出言阻拦,包括诸葛亮在内其余众大臣无人敢挡,刘备手下大将张飞在筹备伐吴过程中,激怒手下将士,惨遭杀害。

刘备明知伐吴必败,为何举国赴难?难怪他当皇帝

夷陵之战对蜀国的毁灭是巨大的,纵观刘备一生,是枭雄的一生,他见过了无数大场面。作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在早期的活动中常常不顾兄弟情义,如果说陷害曾经救他的吕布是报复徐州之仇,那么夺取刘表死后遗产,讨伐巴蜀的宗亲足以说明他绝不是忠义之人;甚至抛弃妻子,当阳大败,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幸得赵云出手。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想要谋取帝王功业的刘备来说,无情无义无可厚非。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刘备伐吴的目的是什么?

关羽死于公元220年,时隔两年他怒发冲冠?

要知道,真实的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并非结义兄弟,只是关系较好的君臣。何况,就算他们真的是结义兄弟,作为刘备这样的成熟政治家会拿国家为关羽陪葬?

其实,关羽死后,刘备之所以等了两年再伐吴,是有着深刻原因的。刘备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蜀国的安危,而是自己的统治是否牢固,蜀国集团的基础来自荆州,士兵也多来自荆州,荆州在手,这些人能够安心跟着老刘干;一旦荆州失守,跟着刘备入川的十几万荆州人祖坟都在孙权曹操手里,焉能安心?

刘备明知伐吴必败,为何举国赴难?难怪他当皇帝

要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落叶归根,早期跟着刘备的糜竺、简雍等人,更是心心念念等着刘备一统天下,他们有些是河北、河南人,有些甚至是山东人,失去荆州对蜀国集团的大部分人来说,等于失去了信念。

关羽死后到夷陵之战爆发的这两年,刘备正是在观察大家对于失去荆州的反应,作为政治家,他绝对不敢主动提出放弃荆州,一旦因此犯了众怒,就算是皇帝也会性命不保。以现代人的眼光,这就是政治上的民粹主义,政治家有时候并不能依据他所认为的正确的方向前进,而必须曲从于民意,甚至表现出比民意更加狂热,从而稳定自己的支持率。

试想,刘备如果劝说诸葛亮等人放弃荆州,诸葛亮祖坟还在荆州,难道就这么放弃了?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有十几万,几个人不想夺回家乡,几人不想落叶归根?

刘备明知伐吴必败,为何举国赴难?难怪他当皇帝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认为法正若在,或许可以阻挡刘备。法正是益州的豪强地主代表,他有力挺刘备的动机,也有能力利用益州势力制衡荆州势力,可惜法正死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惜代价北伐,其原因也正在此,就算诸葛亮自己不想家,诸葛亮的基本盘依然还是荆州力量,他必须要维持住了,死也要死在北伐路上,不然就是被自己人弄死。

刘备以仁德被历史所记录,对比历史会发现,那些有仁德之名的人,往往并非真的仁德,他们只是职业民粹罢了,一心一意满足士大夫的心理,就算国家灭亡了,但他们在位时对内统治却很稳固,比较典型的就是以仁字为谥号的宋仁宗以及他的后人,一帮手下贪污腐败想干啥干啥,内部拥护者颇多,结果国力日衰,被外族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