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二战最大疑惑,放弃基辅能救50万兵,却被拒绝!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到9月19日,苏联西部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首都基辅陷落,苏军前期共损失了接近300万军队,仅仅抵抗了3个月。

由于6月份在波兰境内苏军遭受重创,因此虽然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有86个师,武器人员却严重不足;而德军整个南方集团军汹涌而来,还携带了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几个集团军,匈牙利、斯洛伐克军队也有几万人。德军不仅在武器上领先苏军,而且在总人数上比苏军多一倍。

朱可夫二战最大疑惑,放弃基辅能救50万兵,却被拒绝!

在这样的对比条件下,苏联军队明显不可能战胜处心积虑的强大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因此苏军元帅朱可夫主张放弃基辅,让赫鲁晓夫带着他的67万人撤退,为后方的大持久战打算。

不过苏军总司令斯大林否定了朱可夫的建议,他指使乌克兰当局向全体军民发起号召,配合军队抗击法西斯。赫鲁晓夫进行了激情演讲,20万基辅居民被动员起来修筑防御工事,7万人参加了民兵,3万人上了前线。

整个7月份,苏军和基辅人民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赫鲁晓夫领到了莫斯科的军令,下令基辅军队不让出一寸土地。德军两次进攻基辅,都被打退,一个月的时间只推进了10公里,根本无法进入基辅,与此前的闪电战形成了天壤之别。然而下一步即将进攻莫斯科的德中央集团军派了两个装甲师南下乌克兰,重创苏军,史学界认为苏联此战被俘虏人数在50万--65万,负责指挥的赫鲁晓夫在最后时刻坐飞机逃离。

朱可夫二战最大疑惑,放弃基辅能救50万兵,却被拒绝!

纵观整个战局,军事撤退无疑是最优选择,明知不敌而选择保存实力,“今天大踏步的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才是正确的选择,可莫斯科为什么拒绝了朱可夫的主张呢?

首先,不得不说战争是变幻莫测的,一丝幻想还是会保留的,希望碰碰运气的心理也是有的。乌克兰资源丰富,对苏联来说确实非常关键,上文也提到,乌克兰工农业都很发达,当地人对苏联也比较认同,但凡有一丝希望能守住,自然是想方设法的守住。但这种幻想,绝对不可能是做出命令的主要原因。

再次,基辅战役多打两个月,可以换取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准备时间,事实证明,进攻莫斯科的德中央集团军也确实进行了分兵,这无疑影响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

第三,也是整个问题的核心:朱可夫只是一个军事家,他所考虑的只是单纯的军事问题。然而从整体上来讲,基辅却是明知不能守也要守:

德军进攻苏联很大程度上是打着旧沙俄的旗号,他们利用沙俄和乌克兰存世的贵族不断的笼络民心,污蔑苏联。如果苏军放弃了基辅,正好给了这些人口实,不明真相的基辅人会误以为自己被苏联放弃了,这种思想蔓延开来,不仅影响乌克兰局势,躲藏在西伯利亚的旧沙俄势力和与斯大林不同政见者,都会趁机而起,会在战前造成极坏影响!

这个道理到了二战后期同样适用,有“德军三大名将”之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留下的传世手稿或者回忆录中,都表示二战后期曾力劝希特勒应该放弃苏联的领土,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保存自身实力,但希特勒同样下达了“不能后退一步”的命令。与苏军前期境遇相同,如果德军主动后退,对于德军的盟国、德国的士兵和德国的老百姓来说,都将是思想上的极大动摇。

朱可夫二战最大疑惑,放弃基辅能救50万兵,却被拒绝!

最后一点,根据苏联战争初期“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路,波兰等非原苏联土地是莫斯科最希望发生战争的地方,随后则期望战火尽可能在俄罗斯邦之外燃烧。

要说高层不清楚基辅之战难求一胜这绝对是胡说八道,实力悬殊之下傻子都能分清。基辅之战过后,大败而归的赫鲁晓夫并没有被收到处罚,反而是接连参加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最终因为在基辅战役等大战中,能够“一根筋”的完成命令,而受到器重。可见,高层并不认为失败是他的错误。

可见,并不是朱可夫的军事眼光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强到哪里去,只是政治人物和军事人物着眼点的不同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