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明代祝徽老宅存留名仕「塗鴉」牆

祝徽老宅坐落在江西撫州臨川區鍾嶺街辦祝家村,始建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整座老宅有大小房間及廳堂共10間,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仍然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說起臨川,人們總會把它和“才子之鄉”聯繫在一起。這裡自古才子輩出,從唐代開始,臨川文化逐漸走向巔峰。“唐初四傑”之一王勃就曾發出“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吟頌;在流傳千古的《全唐詩》中,臨川詩人的作品多次被收入;在宋至清的科舉考試中,臨川中舉的才子多達千人。

在臨川歷代才子中,有一位名為祝徽的人,他被譽為“明代臨川前四大才子”。他的文章與書法都十分絕妙,自有韻味,獨成一家。現今,在臨川區鍾嶺街辦祝家村中,還保留著他的故居。

临川明代祝徽老宅存留名仕“涂鸦”墙

祝家村依山傍水

留存眾多建築精品

祝徽出生的祝家村坐落在現今臨川區的城郊,這裡十分符合古人建造村莊的要求,整座村子依山傍水,村民環田而居,十分愜意和舒適。記者瞭解到,祝家村是一個約有千人居住的古村落,其建村歷史非常悠久。這座古村的開基者是撫州市南城縣的孟簡。

據祝家村中保留的《祝家族譜》記載,當年孟簡帶著家人路經祝家村,覺得這片土地風景優美,環境十分優越,所以他決定留下來,與自己的妻兒在這裡開墾田地,繁衍後代。

在祝家村當地,有這麼一個說法,村民祝自建告訴記者,傳說孟簡有三兄弟,待孟簡在祝家村定居後,一個兄弟回到了南城縣老家,另一個則在祝家村附近建了一個胡姓村莊。所以,從古至今,祝、胡兩族都不曾通婚,因為兩族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現今的祝家村雖然不及舊時繁華,但走進村子,還是能被村道兩側那古樸、精緻的老建築吸引。祝自建告訴記者,祝家村中曾經出過許多能工巧匠,建造出了眾多建築精品。雖然這些建築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蝕,但仍有10餘處明清建築被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才子故居位於村口

門楣刻字表明身份

祝家村因祝徽而聞名鄉里,記者瞭解到,直至今日,整個村子還基本保持著其明清時期的格局。據悉,祝家村有三條相通的街道,分別是七房街、九房街、二房街。這三條街的分佈使得祝家村錯綜複雜,卻又井然有序。祝徽老宅的位置十分醒目,位於這三條道路的交匯處,也就是村口。

說到祝徽,祝家村人都能說上一兩則舊時聽聞的關於他的趣事。祝自建告訴記者,祝徽是祝氏第十一代子孫,他與湯顯祖、邱兆麟、帥機同被譽為“明代臨川前四大才子”。祝徽自幼刻苦攻讀,博聞強記,但科場失意,大器晚成。傳說,祝徽的弟子曾棟

走近祝徽老宅,由於多年沒有維修,老宅已顯得有些破舊,整座房屋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記者觀察到,這是一棟三重直進的房屋,因祝徽考中進士,所以門楣上用白石鐫刻著“進士”二字,周圍配以紅石雕刻而成的吉祥圖案,顯得樸素大方。走進屋內,可以看到天井處設有一座照壁。

房屋設計頗具匠心

廳大房小廳亮房暗

祝徽故居雖然不是“精裝”房,但其設計在當時也算頗具匠心。從外面看,老宅的屋頂為封山式屋頂,這樣的設計讓人走進建築後能感覺到廳大房小、廳亮房暗。據祝自建介紹,這樣的設計是有意而為之,廳大是為了方便住戶進出自如,房小則有利於保暖,符合古人居住的需求和當地的氣候條件。從廳堂當中可以看出房屋是用又大又粗的柱和頂梁支撐的,四面都是木質結構,裡面又是石土和磚石砌成的,牢固又不失美觀。

整座房屋分為前廳、天井、中堂、後堂及右側的一個小後門,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是中堂。中堂內有一大圓木柱,下方墊有雕蓮花如意圖案的方木,上頂有雕刻著雲頭圖案的月拱梁,交替部位使用了雀替(現在所說的插角,一般是在建築的橫樑與豎柱相交部分的特色構造)。

在故居西側有兩扇門可進出,房屋中間又有一道總門,前面是高牆圍護,廳堂內設天井,恰似北京的四合院。在廳堂兩旁,曾有排列整齊的高椅、茶几擱置,廳堂內的傢俱上有許多精緻優美的木雕花紋;在天井兩側還有兩間廂房,供客人住宿所用。廳堂內部根據使用目的不同,分別用屏風、天窗等物品進行了區域分隔,在屏風和天窗上也有少量精美的雕刻圖案及少量彩繪。縱觀整個建築,其色調高雅、明淨。

老宅前方設有牌樓

“科第世家”彰顯文風

眾所周知,祝徽不僅是擅長文章與書法的文學家,他還是一個為民著想的好官。記者瞭解到,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思宗召對,祝徽首次上疏,主張廢進賢,緩刑勤政;二次上疏,提出修邊牆、墾邊田,以鞏固邊防、發展生產、震懾敵人。因為深得思宗賞識,祝徽於崇禎二年被任為浙江巡按御史。為官期間,他興利除弊,完善稅制,堵塞漏洞,嚴懲貪、賄惡行,因人而異徵收鹽稅,大大減輕了鹽戶負擔,穩定了食鹽市價,為國家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德政萬民稱頌,有口皆碑。

在祝徽老宅的前方,有一座二層磚石構建而成的“科第世家”牌樓。牌樓的每一層都設有斗拱,且飛簷全部覆蓋著青瓦。“科第世家”石匾上方雕有獅子滾繡球及麒麟等圖案,兩隻雄獅的雙眼注視著前方,兩腳在嬉耍繡球,調皮可愛的神情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旁邊的麒麟卻是一臉嚴肅,有種攝威之感。大門兩旁是紅石雕花圖案,牌樓高4.9米,兩旁高3.7米,長7.7米,寬3.2米,保存較為完好。

临川明代祝徽老宅存留名仕“涂鸦”墙

眾多文人“到此一遊”

紛紛留下珍貴墨寶

祝徽以勁骨奇姿的書法風格獨成一家,著有《四書十言》《壁經》《在手篇》等傳世作品。在步入仕途前,他以教學為生,將培育人才作為自己的目標,所教學生曾棟、遊玉廷等人都比他早十多年考中進土。當時,祝徽一家八口雖然生活困難,卻安貧樂道、自珍自愛,從不要求救濟。成為地方顯貴之後,祝徽仍然保持樸實謙恭、平易近人的作風,每次遇有親朋故友來訪,他都親自倒茶斟酒。

如今,祝家村的古建築上仍有許多磚雕泥塑、石刻木雕等裝飾,它們作為古建築的重要部分保存至今。這些裝飾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民間信仰、民風民俗以及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其中還有許多是明代時期的文人墨客所留下的遺蹟。

記者瞭解到,由於祝徽待人寬厚,和當時的知名人士往來密切,很多官宦名儒、文人墨客都曾到祝家村及他的住宅遊歷、探訪,並留下真跡。如在老宅照壁上,現存的“龍章豸肅”石刻便是明代大學士周延儒的題詞;“尚書第一”則是當年皇帝贈送給祝家才子的皇匾。祝徽的真跡“山斗具瞻”“星聚軒”大而飽滿,強勁有力,均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書法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