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華民族的二十四節氣如今終於得到世界的認可。

二十四節氣是指一年中地球繞太陽運行到24個規定位置上的日期,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於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仍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二十四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方便記憶,人們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這一瑰寶,本報一向十分重視,2015年曾用24個版面,依次介紹每一個節氣,相信讀者們對此會有印象。應讀者要求,本報今起再用2個版,就二十四節氣從何而來、節氣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節氣與人們的生活與勞作有著哪些關聯等,進行簡要介紹。

您瞭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春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時節。“立”是“開始”的意思,《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個節氣名稱。自秦代以來,中國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

中國傳統將立春的15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5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5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碎冰片,從上面往下看,就像被魚揹著走一樣。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3000多年曆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佈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後來逐漸演變成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雨水

公曆的2月18日至20日,是雨水時節。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作為對這一時節降水現象的反映,“雨水”之名從此而來。

“拉保保”是一項與雨水有關的民俗活動,“保保”是“乾爹”的意思。在過去,到了雨水這天,不管天晴下雨,父母會帶著孩子、拿著酒菜在人群中穿梭找乾爹。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有知識就拉一個文人做乾爹;如果孩子身體瘦弱就拉一個身體強壯的人做乾爹。一旦有人被拉著,大多都會爽快答應,因為這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雨水也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這一時期,水獺開始捕魚了,他們習慣將捕到的魚擺在岸邊吃,就像作祭祀一樣;5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5天,春雨降臨,草木開始抽出嫩芽,大地漸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季節,天氣忽冷忽熱、變化不定,正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驚蟄

每年3月5日或6日是驚蟄時節。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此時節,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所以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傳說在清代雍正年間,晉商渠百川將要“走西口”時,恰逢驚蟄之日,他的父親拿出梨來讓他吃下,隨後囑咐道:先祖販梨,歷經艱辛,創下基業,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為“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有“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的說法。再有,農諺中提到:“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這是說,中國大部地區已進入了春耕季節。

您瞭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分

春分,顧名思義,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時節大約在公曆的3月20日左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則是秋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禮記》書:“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清潘榮陛著作《帝京歲時紀勝》中寫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春分這一天,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民間活動中,我們通常講的“踏青”,從這一天正式開始;婦女、小孩放風箏,並在風箏上寫祝福語,希望天上的神看到;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此外,去野外採摘野菜也是一大樂趣,古人云:“寫字彈琴,踏青挑菜”,說的就是這個時候。

清明

作為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

相傳,晉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飢寒交迫,餓得奄奄一息。然而荒山野嶺找不到吃的,隨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肉湯讓公子喝了。後來重耳即位為晉文公,沒有得到封賞的介子推客死綿山,臨走時給晉文公留下一句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找到介子推遺體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準備養蠶。

穀雨

穀雨的名稱源自古人的“雨生百穀”之說,時間在每年的4月19日到21日。“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此時海水回暖,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漁民下海捕魚的好日子。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漁民們在穀雨這天要舉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穀雨節也叫“壯行節”。舊時海邊,村村都有海神廟或娘娘廟,祭祀時刻一到,漁民們便抬著供品到廟前擺供祭祀;有的則將供品抬至海邊,敲鑼打鼓,面海祭祀,場面十分隆重。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可以在桑樹上見到戴勝鳥。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

立夏

公曆5月5日到6日,是立夏的時間點。《蓮生八戕》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史書記載,周朝時,帝王要在立夏這天,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民間相傳孟獲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孟獲答應,此後每年的立夏都來拜蜀主阿斗。後來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孟獲便在每年立夏時帶兵去洛陽看望,並且每次都要稱阿斗的體重。他揚言如果晉武帝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因此,晉武帝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又糯又香的糯米豌豆飯款待阿斗,阿斗總會加倍吃下,體重自然就增加了。有了孟獲的“稱人”之舉,阿斗的日子過得很是清靜安樂。

小滿

小滿節氣在公曆時間的5月20日到22日左右。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有一個“祈蠶節”。我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蠶絲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所以我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尤其是江浙一帶。

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這樣的寓意:“小滿不滿,乾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此時,對於長江中下游而言,雨水的多少比較重要。如果這個階段雨水偏少,就意味著到了黃梅時節,降水可能就會偏少。因此有民諺說“小滿不下,黃梅偏少”“小滿無雨,芒種無水”。

芒種

芒種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三國演義》中,有“青梅煮酒論英雄”一節。這個“煮青梅酒”,說的就是在芒種這一天的習慣。五六月份,梅子成熟,但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要煮制後方可食用。

芒種—忙種,顧名思義是很忙的節氣,各地有各地的說法:陝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是“芒種下種、大暑蒔”;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貴州是“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福建是“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江蘇是“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種芒種,樣樣都種”“芒種糜子急種穀”;四川、陝西是“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後,忙種豆”。這不難看出,芒種時節,我國從南到北都在忙種,農忙進入高潮。

夏至

夏至節氣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因此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受到陰氣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夏至時節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了。

夏至時節,是江淮地區的“梅雨”時節,有時雨量過大,還會形成暴雨,易形成洪澇。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而在嶺南地區,荔枝的成熟也給人們帶來了這個季節的口福。

小暑

小暑節氣在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有到最熱。此時,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隔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那麼,在他們中間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麼相會呢?於是,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剪下來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小暑的標誌是“出梅入伏”,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需注意防澇。

大暑

大暑節氣在每年公曆的7月22日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漢族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在自然界裡,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大暑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期間,中國臺灣地區有吃鳳梨的習俗,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您瞭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下)(讀者點題)

立秋

每年公曆的8月6日到9日,便是立秋時節。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是指暑去涼來。古人云“一葉落而知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就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生活的部分山區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等,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這種傳統農俗現象。

處暑

處暑節氣在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處暑,即為“出暑”,意味炎熱的夏天要離開,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說,是莊稼成熟的時期。在中國南方,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秋老虎”。趕上“秋老虎”的地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需警惕火災。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鬼節”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為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住在河邊的人們會放河燈,河燈也叫蓮花燈,河燈星星點點,寄託家人對故去親人的思念,點綴人間如天上銀河。

您瞭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露

每年公曆9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還會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洗了十八天後,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

“碧雲天,黃葉地,秋風緊,北雁南飛。”元代詩人王實甫用一首詩,道出了白露特有的風景——北方的鴻雁南下過冬。白露時期,也是“群鳥養羞”的時期。《禮記》有云:“羞者,所美之食。”養羞,就是儲備食物以過冬的意思。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南京人都對“白露茶”十分青睞。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秋分

秋分節氣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到24日。《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有以下兩層意思:一個是日夜時間等分,全球大部分地區在秋分當日的24小時晝夜均分;另一個是氣候由熱轉涼。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據傳,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中國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把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寒露

每年公曆的10月7日到9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時節。作為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的到來表示氣候開始從涼爽向寒冷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我國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在寒露時節,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天氣漸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之後,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在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東北地區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我國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重九登高節,遊人絡繹不絕。

霜降

每年公曆10月23日或24日,是霜降節氣。“霜降”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說的是在霜降時節,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介紹霜降的: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變冷,露水凝結成霜。

我國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都藏在洞裡,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

說到霜降時節的傳統,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吃紅柿子。在許多人看來,霜降吃柿子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對延年益壽多有助益。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還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冬天到來會把嘴唇凍裂。

立冬

每年公曆的11月7日到8日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中國人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並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來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就不太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俗語說:“立冬離不開餃子”。自古以來,立冬吃餃子就是家喻戶曉的習俗。中國以農立國,秋收冬藏,到了立冬這一天,清點一年的收穫,改善一下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吃一頓餃子了。

小雪

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或23日,是小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月中(農曆),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說的是進入小雪節氣,氣溫逐漸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作小雪。

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塞而成冬。”古人認為天虹是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而小雪時節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是說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大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因此失去生機;由於天氣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遊離幾乎停止,故三候曰“閉塞而成冬”。

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土壤凍結之後,大小江河陸續封凍。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時節落雪,來年雨水均勻;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增強土壤肥力。這就是古人說的“瑞雪兆豐年”。

大雪

每年公曆的12月7日或8日,是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大雪時節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節更大了。

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鶡鴠,也叫黃足鼴鼠、寒號鳥。到大雪時節,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求偶;“荔挺”是蘭草的一種,感受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南京有句俗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製“鹹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塗抹在雞鴨魚肉的裡裡外外,反覆揉搓,然後把肉連同調料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個月後取出,將醃出的滷汁入鍋加水燒開,放涼後再同肉一起放入缸內,壓上石頭。10日後再取出,掛在朝陽的屋簷下晾曬乾,以迎接新年。

冬至

每年公曆12月21日到23日之間,是冬至節氣。冬至又名“一陽生”,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土壤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屬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了。

冬至和立冬一樣,都要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家鄉白河邊,看到不少凍爛耳朵的病人,便決定舍藥救人。他熬製了“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煮好後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小寒

每年公曆的1月5日或6日,是小寒節氣。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公曆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根據我國氣象資料記載,“小寒”是氣溫最低的時節,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認為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小寒時北方到處可見喜鵲,並且開始築巢;“雉鴝”的“鴝”是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農曆十二月也稱“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八節吃臘八粥是中華傳統習俗。我國古人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以作點染。”

大寒

每年公曆的1月19日至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過了大寒,神州大地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在一年的最後5天內,水域中央的冰最為結實厚固,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

“畫圖數九”是中國北方的民間習俗。早年間,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數九寒天,會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9個字,每字9畫共81畫(均為繁體字),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過完,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