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爲尊的佛教師道

佛教歷來重視師道,佛弟子皆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便是明證。而如藏密中,除了顯教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另加了一條:皈依師,視師如佛,更顯出師的重要性。

不過佛教的師道自有其特異之處,既有如世俗中的弟子事師的禮法,也有超越名位的灑脫與自在。

1、六祖與印宗法師

以道為尊的佛教師道

這段精彩的故事《六祖壇經》是這樣記載的: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故事點睛:印宗法師是六祖慧能大師的剃度師,但剃度後,印宗法師又反過來拜六祖為師。

2、神贊禪師與剃度師

以道為尊的佛教師道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出家後從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腳參禮百丈禪師,得以開悟見性。開悟後即回大中寺,欲點化其本師,以報剃度之恩。

剛返回之時,本師問道:“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

神贊禪師道:“並無事業。”

從此以後,神贊禪師便留在本師身邊,做各種雜務。

有一天,本師命他進澡堂給自己搓澡。神贊禪師撫摸著本師的後背,說道:“好一所佛堂而佛不聖。”

本師回頭看了他一眼。

神贊禪師接著又道:“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又有一天,本師坐在窗前看經,這時恰好有一隻蜂子,在不斷地撞擊著窗紙,想飛出室外。神贊禪師看了這一幕,含沙射影地說道:“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

說完,便唸了一首偈子: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本師一聽,連忙放下手中的經卷,問道:“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

神贊禪師道:“我承蒙百丈和尚點化,已經得了個歇處。現在我回來,是想報答和尚的慈恩。”

本師聽了,便命令大眾設齋,請神贊禪師說法。

神贊禪師於是登座,舉唱百丈禪師的門風,說道:“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本師一聽,言下感悟,身心踴躍,說道:“沒有想到老了終於得以聽聞一乘妙法!”

故事點睛

神贊禪師開悟後為報恩,去點化剃度師,剃度師禮請神贊禪師升座講法,而終有所感悟。

以上兩則故事若發生在世俗間,師父與徒弟的這種角色轉換可以驚駭世人。因為普通人再灑脫,終究擺脫不了地位、名聲、臉面等的束縛。師終被理解為年長,從業時間長等世俗量化標準,而忘失師道:傳道授業解惑的本初意義。

佛教以解脫為目的,故其師道,以道為尊,以此視之,便不覺為奇了。

祝願天下的老師吉祥安康!

原文出處:湖北隨州寶善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