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讓數一億顆米粒,別忙著讓這事成「熱點」

家庭作業本是家校之間協作培養孩子的一條紐帶,但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家庭作業正在成為家校溝通路上的不定時炸彈。點燃這顆不定時炸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老師佈置的作業足夠奇葩,比如家長看到作業時過於敏感,又比如雙方存在一些溝通誤會,誤會還沒解決,就已經先上了網絡熱搜。


家庭作業讓數一億顆米粒,別忙著讓這事成“熱點”


日前,廣東省佛山市一所小學四年級數學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就屬於第三種情況。這份家庭作業是這樣的,當班的數學老師要求學生在家裡數一億顆米粒,第二天用食物袋裝好帶回學校,並要求家長督促。數學老師此舉,是因為第二天的數學課堂上要引入“億”這個概念,她希望學生在回家之後,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先在直觀上建立起對“億”的感受。

老師的設想很難說有沒什麼不好,數米計數,類似打結計數,是人類最古老的數學思維來源,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億”的直觀認知。但是,這位數學老師的失誤在於,她首先錯誤估計了一億粒米的重量,以為只有幾公斤;在這個基礎上,她又在班群裡錯誤回覆了家長的一段話,要求孩子們“一粒一粒地數”。

佈置完作業幾個小時後,也許是收到了個別家長的私下提醒,數學老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以又@全體家長,告訴大家明天孩子們不用帶米回學校,這項作業可以週末再做。但此時,這項“奇葩”的家庭作業已經上了網,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點之一。第二天,數學老師就接到了記者要求採訪的電話。

在家校的溝通框架裡,始終暗藏著一個若隱若現的第三方,這就是家校溝通的現實。老師對媒體的回應很簡單,她表示自己的本意就是為了讓孩子們體會什麼是“億”,而從反饋來看,很多學生完成得很好,他們是用量杯來估算的。

原本,這是一件教學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情,老師在出題時犯了點錯誤,讓學生和家長有點懵,但老師很快糾正了錯誤,學生的家庭作業也能夠順利完成。那麼,為什麼這個極為普通的教學過程會成為網絡熱點?

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首先,家校關係的平衡性不足,老師存在單方面強勢的現象,這也導致家長群體變得特別敏感,一方面對老師們言聽計從、曲意逢迎,另一方面卻心存不滿、搬弄是非;其次,網絡的滲透性給斷章取義提供了溫床,相對於跟老師溝通,個別家長更願意讓誤解上網。而輿論對於聚焦學校內的“奇葩”事件從來有著高昂的興致,對“截屏”的熱愛,更是激發熱點的源動力。

這件事並沒有對老師、學校、學生、家長造成不好的影響,卻充分折射出家校溝通的問題所在。家校關係缺乏平衡,這種平衡不是靜態的權利對等,而是存在於互動中的默契、規範和信任。比如出現了誤解、衝突,存在默契、規範和信任的班群可以用幾句話的溝通就消除誤解,而缺乏默契、規範和信任的班群,則容易擴大誤解,直至把事情鬧大。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闡述過社會資本的魔力,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默契、規範和信任,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資本。有了這種社會資本,家長和學校、老師的溝通會更加暢快,家校之間對於學生的協作培養,也會效率更高。而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在孩子的教育資源配置上,新校舍有了,優秀教師有了,高端培訓班有了,唯獨家校之間的社會資本還很稀薄。值得提醒的是,後者在孩子教育上發揮的作用,比前面幾點相加還要重要。(王秀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