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早鍛鍊孩子獨睡

不要過早鍛鍊孩子獨睡

孩子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害怕自己睡,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為了鍛鍊還是是不是很早就要培養孩子獨睡的能力呢?今天就來看看這篇文章。

前一些年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從小鍛鍊孩子自己睡,似乎是養育的現代化標準之一。這個所謂的“現代養育觀念”應該是來源於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影響。

我曾讀到美國人自己的反思說:上世紀後半期,在代表著“世界先進文化”的美國城市家庭中,父母們幾乎沒人懷疑“儘早訓練孩子獨自睡覺”的正確性,也幾乎沒人問為什麼,因為大家認為這是有文化的人都該懂的“常識”。

然而越來越多的專業研究發現的事實,卻跟這個常識正好相反——

無論在生理還是在心理方面,與父母合睡的孩子似乎都比獨睡的孩子發展得更健康。

早在1984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卡普達尼奧和瑞特兩位學者的研究就指出:在生理發育方面,與父母合睡的孩子比從小獨睡的孩子更加穩定,例如:體溫更穩定,心率更穩定,較少發生呼吸間停,等等。

1995年,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兒科教授蒂芙尼菲爾德,在她的觸覺研究報告中提到了同樣的發現。

上面這些是生理方面的發現,與此同時,心理方面的長期跟蹤結果,更加令人驚訝——

從小與父母合睡的孩子更開心、更自信,焦慮程度更低,行為問題更少,更容易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在總體上也更加獨立。

跟父母合睡其實更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西爾斯醫生應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養育專家了,他也是“孩子應該跟父母合睡”的倡導者。

西爾斯醫生在1992年曾經拿自己的孩子勞倫做過一次對比實驗。

實驗對比的是

兩個情景

早在七十年代末,相關的動物研究就發現:與母親合睡的幼年動物,體內具有更高水平的有益於大腦和心臟發育的生長激素及生化酶。

人類的孩子又是什麼情況呢?

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心理學院主任霍弗爾,早在1982年至1983年間的研究就已經發現,與母親合睡的孩子,體內的皮質醇(cortisol)水平較低,而自己獨睡的孩子皮質醇水平較高。

皮質醇

皮質醇是一種應激激素(或俗稱“壓力荷爾蒙”)。

它是人體在產生恐懼害怕等緊急情況下分泌的化學物質,使人產生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緊繃等生理反應,以便應對眼前的危險。

與此同時,消化、免疫等功能會減弱甚至暫停(因此有些人緊張時會胃疼,持續緊張的人容易生病)。

如今,大量研究已經證明:水平較高、持續時間較長的皮質醇,對於兒童免疫系統以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早期發育,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以上說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論戰了,我們今天的父母很幸運,因為基於過去的研究成果,現在的結論已經很清晰了。

用美國諾特丹大學母嬰睡眠行為實驗室主任詹姆斯·麥肯納博士的話說:

從小鍛鍊孩子自己睡的觀點,完全是一個文化產物,它不僅違背科學,而且違揹人性。

小年齡孩子跟父母合睡,不僅能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長,而且能加強親子之間相互親密、相互信任的關係。

美國兒科學會也修改了有關建議。

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國兒科學會曾明確建議“應該讓孩子從小就自己睡”,但現在最新的修改為:建議嬰幼兒時期與父母合睡。

當然這個建議有幾個具體的說明,比如只建議在同一個房間合睡,但不建議睡在同一張床上,並且如果父母有吸菸、飲酒、服用特殊藥物等情況,那就不建議合睡了。

另外,美國兒科學會關於合睡的年齡建議相當保守,只是建議至少合睡6個月,最好合睡到1週歲,再大就沒有提及了。

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只建議到1歲,並不是因為再大就不應該合睡,而是因為要考慮文化背景。

美國文化中倡導的是:即便生了孩子,父母自己也要有足夠的私人空間。因此像美國兒科學會這樣的保守機構,輕易是不會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煩的。好在在中國,咱們沒有這一層文化的影響。

那麼到底合睡到幾歲合適呢?我個人認為,4歲以前,合睡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

再大呢?再大了,說實話我沒明確答案,因為這時候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越來越複雜了,再加上每個家庭不同的生活狀態,因此很難簡單回答應該合睡還是不應該合睡。

原則上,“合睡”或“獨睡”的方式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成人能否幫孩子及時緩解“夜間的壓力”,讓孩子重新進入放鬆的睡眠狀態。

不要認為孩子沒有哭,就等於放鬆。事實恰恰相反,與哭鬧的孩子相比,“害怕但不哭”的獨睡孩子,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更高。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對於更大的孩子,比如8、9歲的孩子,至少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證明合睡對孩子不好。

因此沒有特殊情況,不必在怎麼睡的事情上過於較勁,因為總有一天,孩子會自己離開我們的房間,並且總有一天,他還會離開我們的家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