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他很貧窮,也很富有;

他其貌不揚,還光彩照人;

有人說他痴,說他傻,但更多的人說他值得敬仰……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2018年9月11日凌晨,邯鄲市一位瘦弱的老人、77歲的張家增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他熱愛的擁軍事業。從1981年因病退休後,他就堅持盡一己之力奉獻愛心,至今已在愛國擁軍、幫扶群眾的道路上走過了37個年頭,生前榮獲“河北省十大愛心人物”、全國“愛國擁軍模範”、“道德模範”和“擁軍模範”等眾多榮譽稱號。

雖然頭上有許多光環,但他的真實身份是邯鄲市原國棉四廠的一個退休職工,是叢臺區兼莊鄉東辛莊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在擁軍上他很大方,累計投入幾十萬元,而自己卻很節儉,家中經濟更是捉襟見肘。至今,他的家裡仍然很寒酸,三個兒子靠打工維持生計,他們家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條件在親戚朋友和村民中屬於“一般靠下”…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2018年9月11日凌晨,邯鄲市一位瘦弱的老人、77歲的張家增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他熱愛的擁軍事業。從1981年因病退休後,他就堅持盡一己之力奉獻愛心,至今已在愛國擁軍、幫扶群眾的道路上走過了37個年頭,生前榮獲“河北省十大愛心人物”、全國“愛國擁軍模範”、“道德模範”和“擁軍模範”等眾多榮譽稱號。

雖然頭上有許多光環,但他的真實身份是邯鄲市原國棉四廠的一個退休職工,是叢臺區兼莊鄉東辛莊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在擁軍上他很大方,累計投入幾十萬元,而自己卻很節儉,家中經濟更是捉襟見肘。至今,他的家裡仍然很寒酸,三個兒子靠打工維持生計,他們家的生活水平和物質條件在親戚朋友和村民中屬於“一般靠下”……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一次被解放軍救助,從此一生矢志擁軍

張家增老人的擁軍情,緣於一次偶然的邂逅……

1981年9月的一天傍晚,張家增外出時被一輛卡車撞倒了,左腿骨折,血流不止,肇事司機逃逸。危急時刻,恰巧路過的3名解放軍戰士把他送到醫院。因失血過多,3名軍人為他獻血600毫升,又翻空衣袋拿出81元部隊津貼,為他墊付了醫療費,待他病情好轉後悄悄離開了。出院後,張家增到部隊尋找“救命恩人”,一直沒找到。一位首長告訴他:“同志,軍人為群眾做點事是應該的,這樣的好事在部隊很多,你不用到處找了。”一句話深深震撼了張家增。從那時起,樸素的感恩之情昇華為對軍人的別樣崇拜。自此,張家增的生活便和軍人、部隊再也沒有分開過,開始了長達37年的愛國擁軍之路……

從1991年起,張家增又和市內三區一縣人武部達成了“聯合送兵”契約,每年對入伍新兵和退伍老兵實行“雙接雙送”,春去秋來,已成常態。 1998年,張家增將自家位於邯鄲火車站正對面黃金地段的一處老宅改造為“擁軍招待所”,現役軍人一律免費入住。直到8年後因城市建設拆遷,小小的“擁軍招待所”接送了多少過往的軍人,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但上千封寄往“擁軍招待所”的感謝信,無不記錄著張家增對軍人的一片深情。

每年“七一”“八一”等重要節日,張家增都要到駐地部隊走訪慰問,開展軍地聯誼;出資5000餘元資助軍烈屬子女上學;為部隊送去128棵葡萄苗和價值3000元的豬崽;與數十戶軍烈屬困難戶結親長期資助……點點滴滴,浸透著張家增不了的擁軍情。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籌辦紅色展館,映照深深愛國情懷

“一人擁軍不算紅,萬民擁軍才是春。”張家增老人常常這樣說,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號召更多的人去關心、參與國防建設。從1998年開始,他著手創建紅色展館,為了蒐集文史資料、實物展品,他不惜遠赴北京、上海、黑龍江等地,跑遍了各古玩市場、圖書館和舊書攤,其中的甘與苦只有他自己才能深深體會。

如今,張家增老人傾其所有建立的代召鄉小裴堡、河沙鎮馬堡村愛國教育展館、東辛莊學校德育展室、世紀路小學紅色教育展室等9個紅色展館成為他精心打造的“愛國主義宣傳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張家增集辦館人、講解員於一身,不亦樂乎地向社會各界宣傳我黨我軍的光輝歷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張家增還自費製作了大量宣傳展板,經常帶著他的“宣傳車”,到部隊、學校、機關、廠礦、農村進行義務宣傳,三十多年來受教育群眾達數十萬人次。 他曾自籌路費兩萬餘元,行程兩萬多公里,跑遍全國80餘支武警和消防部隊,為3萬餘名官兵宣講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和國防知識,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編外指導員”;他是30餘所中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義務為師生講課2000餘場,受教育師生達兩萬餘人……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位卑未敢忘憂國,活一天就要奉獻一天

“既出錢又出力,到底圖個啥?”面對一些不解和冷嘲熱諷,張家增痴心不悔:“我沒有多少積蓄,不能像一些企業家們有大筆的資金投入到國防建設中,但我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有滿腔的熱情,生命不息擁軍不止,我願永遠做一個‘正能量’的搬運工。”

張家增這樣說的,37年來也是這樣做的。他剛病退時每個月只有幾十元的生活費,靠走村串鄉閹豬掙錢,但他閹豬實行“三不收費”原則,即部隊不收,軍烈屬不收,困難戶不收。後來上了歲數,他就撿廢品,“我不怕別人鄙夷的目光,我幹著我認為該乾的事。碎玻璃人見人煩,我把它收集起來,兩毛二一斤,我賣四斤,就能做一條宣傳手帕。”

這幾天,張永成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除了老人蒐集、製作的各種紅色物品和資料,以及獲得的獎狀、錦旗外,竟然沒有留下一件金銀首飾或名貴字畫、沒有留下一分錢的存款,而他三十多年來用到愛國擁軍上的費用高達三四十萬元……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人活者是為了奉獻,有多少力量就奉獻多少力量,活一天就要奉獻一天。”這是張家增生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而張家增老人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譜寫了一曲雄壯的擁軍之歌!9月13日,在張家增的追悼會上,一位領導幹部這樣說:張家增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同志,他雖離我們而去,但他那愛國擁軍之情,他那無私奉獻之風,他那忠厚實在之德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燕趙晚報記者楊偉廣/文)

愛國擁軍模範張家增與世長辭,沒留下一分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