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白先勇曾说:林青霞的名字取得好,青霞两个字再恰当不过,不容更改。青色是春色,象征青春,而且是永远的。霞是天上的云彩,是天颜,不属人间。青霞其人其名,让我联想起李商隐的《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乃主霜雪之神,冰肌玉骨,风鬟雾鬓,是位孤高仙子。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我是一个考不上大学,不爱读书只热衷谈恋爱的女明星",年轻的林青霞曾这样评价自己。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从小到大,林青霞颜值一直在线,世界上纵使美人无数,林青霞也只有一个

如今她年过花甲,气质依然优雅。二十年没拍电影了,她平时在干嘛?

1994年,林青霞嫁给香港商人邢李,搬进新家的第一天,她发现墙边堆了一摞摞的书。“大概是还没摆进书柜里,”她想。秘书却告诉她,书柜早就装满了。

这怎么可能?哪儿来这么多书?她疑惑地打开书柜……

“哇!整墙的书,看了好高兴!仿佛李白、李清照、曹雪芹、沈从文、张爱玲、圣严法师、大宝法王和我友人金圣华、琼瑶、章诒和、董桥、白先勇、蒋勋、马家辉都跟我打招呼,要我听他们的心事,听他们讲故事,阅读他们的思想。”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林青霞结婚后要带三个女儿,大女儿邢嘉倩,和自己生的邢爱林、邢言爱

林青霞说结婚以后空闲多了,有时候提笔写写生活感受,但总感觉书读得不够,词汇有限。2009年林青霞在《南方周末》开设专栏“青霞窗口”,后来这些文章整理成了散文集《窗里窗外》和《云来云去》。林青霞说,写文章以后认识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收到的书就更多了,“现在我的客厅,书房,睡房,洗手间和镜子上,到处都是书”。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在淡出娱乐圈的这段时光里,女神爱上了写作,以下文章便是摘自林青霞的新书《云来云去》其中的一篇,大家都知道林青霞有两大爱好,看书和打麻将,最爱的作家还是波伏娃,这篇文章则是一份浓缩的林青霞书单,推荐给大家哦。

“你妈以前住在香港的公寓,家里一个中文字都找不到,因为没有书、没有杂志、没有报纸。方便面和零食上有中文字吧?可是她家什么吃的都没有,简直是百无。真没想到她现在竟然写作出书了。”晚饭后两个小女儿围着南生阿姨聊天。“可是她有剧本啊!”女儿们抢着为我辩护。“对!对!对!你们真聪明!哈!哈!哈!还好我有剧本。”我好像找到了靠山。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在学校的时候,没有看课外读物的习惯,进入影圈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看书。有一天闲得无聊,朋友提议去逛书店,进了书店也不知道该买什么书,刚好前面一男一女正在讨论他们出版书的事,那位女士看见我,上前自我介绍,原来她是作家曹又芳,她推荐了方智出版社的《从已知中解脱》和《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著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你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生命是个伟大的谜,了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既不自由,也不快活。我们渴望爱,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克氏常常在林间散步及树下静坐,从大自然里体悟人类问题的根本纠结所在。

在夏威夷的一个夜晚,我走出酒店房外的阳台,海风和着海浪声吹起了我的长发和衣裳,我照着大师说的融入风景里,真的感受到自己是风景的一部分,那种感觉是无比地轻盈自在。读《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有一句“如果你感觉痛苦,你就跟痛苦并存,把它吃掉,这样痛苦就会消失”。这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烦恼痛苦全被我吃光光。

结婚以后空闲多了,有时候提笔写写生活感受,总感觉书读得不够,词汇有限,于是看到报纸介绍的书就买来看,朋友也送书给我,最初爱读有关心灵、EQ和哲学性的书。金圣华送了我一本杨绛翻译的《斐多》,书里说的是,苏格拉底受刑喝毒药前,与朋友辩论死亡的对话。看到他面对死亡毫无恐惧,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他坚信真理的精神,感到非常震撼,买了几十本与朋友分享。

《斐多》柏拉图著;杨绛翻译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至死的过程。苏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缄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义前从容不惧,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与《斐多》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对照多种版本和注释,并一句句死盯着英译本,而力求通达流畅。

写文章以后,认识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收到的书就更多了,现在我的客厅、书房、睡房、洗手间和镜子上,到处都是“字”。

本来以为搬家最多的会是衣服、皮包、鞋子。进了新家,推开房门,墙边堆了一摞摞的书,以为还没上架,秘书说书柜已经塞满了,画册暂时放在电视柜上。怎可能有那么多书?我疑惑地打开书柜,哇!整墙的书,看了好高兴,仿佛李白、李清照、曹雪芹、沈从文、张爱玲、圣严法师、大宝法王和我友人金圣华、琼瑶、章诒和、董桥、白先勇、龙应台、蒋勋、马家辉都在跟我打招呼,要我听他们的心事,听他们讲故事,阅读他们的思想。这些年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更结交了一些杰出的作家朋友,朋友们和出版社都会送书给我,日积月累,竟不知数量如此可观。

手指滑过书架,停在蒋勋的《孤独六讲》上。记得这本书内有一张秋瑾的照片,她挽起日式发髻,一身和服,戴着黑手套的右手握着一把匕首,英气逼人。书上说秋瑾有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她手上那把剑就是徐锡麟和朋友凑钱买给她的,因此耗尽千金以至于付不出酒钱,秋瑾为了让大家喝个痛快,不惜把身上的皮大衣当了换酒钱。

《孤独六讲》蒋勋著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她和徐锡麟之间是革命友情,也是爱情。在她听到徐锡麟起义失败,惨遭清官活活的剖开胸膛掏出心脏祭奠满人时,立刻起义。她的起义可以说是一种自杀的形式。在被捕后受尽了酷刑,被逼写下参与革命者的名单时,她先写一个“秋”字,表示只有秋瑾一人,顿了一下,接着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翌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

蒋老师形容她的美是一种把生命活出极致的美,真是贴切极了。看完她的故事我久久不能释怀,知道鲁迅的小说《药》夏瑜一角是以秋瑾做蓝本,赶快找来看,更是震动。那患痨病的小栓吃的血馒头,不会就是秋瑾被斩首的血吧,那血还是热的呢,千万不要是秋瑾“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血啊!这样一个烈女子,怎一个“恸”字了得。

手指滑过龙应台的书,忆起她在香港大学教书时与我所结的缘。在交往的过程中,眼见她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如何下笔而苦恼,眼见她大江大海地奔波而心力交瘁,阅读的时候,真是大珠小珠落纸上,为她笔下的亡魂落泪,为离乡背井到台湾的老兵落泪,她的文字深深地感动了我。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应台著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龙应台酝酿10年,闭关1年创作完成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上月底在台湾出版,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该书因为把台湾人描述成“失败者”的后代而在岛内饱受争议。

书架上也有章诒和的书,读《最后的贵族》时,亲切得仿佛跟她一起经历“文革”的浩劫。因为喜欢她的文字,她来香港时我特别早起去听她演讲,很欣赏她直话直说的性格,她讲京剧泰斗梅兰芳和程砚秋的真实小故事,兴起时还会站起来表演,有趣得不得了。

想不到她坐了十年冤狱,还是那么爽朗健谈。那晚我在床头读她的第一部小说《刘氏女》,写的是和她一起坐牢那些女子的悲惨故事,我被情节吸引得姿势都没换,歪在床上一口气把它读完。读到刘氏女杀夫那一幕,吓得头皮发麻。后来好奇地问她这小说有多少真实性,“百分之百”,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她小名叫小愚,我称她愚姊,有时跟她电邮往返,虽然她很忙,但看了我的文章后却从不吝啬赠我几句。

《刘氏女》章诒和著

想学林青霞优雅到老,先看看她的书单

坐牢十年,和女囚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作者说,比某些夫妻的婚龄长,比很多小两口还亲。那里,外表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情?罪小说系列《刘氏女》是其中之一则,杀夫、肢解、装坛、入狱、赎罪……

三十年后,真的刘氏女也许已经走了,作者把她落在纸上,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沒有直接刻意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甚至连愤慨也沒有,笔墨集中表达女囚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內心。

这些文化界的翘楚不断有新作面世,我也乐得收到好书,读完还可当面讨教。看着书架上一排排书,虽然遗憾不能生在李白、李清照和曹雪芹的年代,与他们把酒言欢,但是生在这个时代也不错,我也有许多知心的文化界朋友,也常跟他们把酒言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