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33不失其所究竟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33不失其所究竟指的是什麼?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應該講是夠簡單明瞭了,可是怎麼解釋的更符合原意呢?這到目前為止,恐怕依然也是空白。

知人,就是看懂別人,這是智慧。而若是看懂別人,也能清楚的認識自己,那就是內外通明瞭。一個人若是打得過別人,肯定是比較有力氣。而如果一個人也能夠戰勝自己,打敗自己的一些缺點和修尚一些不足之處,這是自強,是真正強者。關於如何是富足?只要知足便是富了。固執己見非要幹嘛的,這是倔。如果能安守本分永遠保持自己的作用的人,則會比較長久。當一個人死了,但他的思想和事業,依然保存下來被人所繼承的,這個人就是真的高壽,人們會記得他並紀念他。

這段文字,重點是後面三句,容易引發不一樣的看法。本文針對這三句逐一分析。

“強行者有志”,一般人看到志,就以為是志氣之類的高大上意思。事實上,不一定。志可以是志氣,也可以是倔。強行,在古語語境上,包括現在語言,都是傻瓜式的貶義詞,不用解釋也能理解的。強行,就是非要這麼幹。所以,這句話意思是:非要這麼幹就是倔。

“不失其所者久”,這句話也配合“自知者明”,因為要明白的看懂自己清楚的認識自己,這樣你才知道自己之所在,你有什麼能力,是什麼身份地位,是幹嘛的。換句話講,失其所就是德不配位,自己不是這塊料非要來幹這樣的事,怎麼長久啊?肯定不行的嘛,所以有志也不行的啦。所以,強行者有志,但要不失其所者,才能久。

“死而不亡者壽”,壽,就是祝壽,慶祝長壽。死就是人死了,亡也是死,還是滅。死而不亡,就是人死了但留下了一些思想或者事業,依然服務於社會,人們才會繼續為他祝壽,紀念他。

【本人今日頭條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