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有意之、水太涼,這3個典故分別對應哪3個奸臣?

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詞語都是來自於典故,有些詞語甚至都讓人忘記了該有典故這一回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詞語。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莫須有、有意之、水太涼這三個詞語都是出自於典故,具體是什麼,我們來一一說道。

莫須有、有意之、水太涼,這3個典故分別對應哪3個奸臣?

先說“莫須有”吧,這個出自於宋朝秦檜誣陷良將岳飛是所用。當時岳飛出征所向披靡,因而引來了秦檜的嫉妒,於是網羅罪名意圖將岳飛父子以及張憲處死。這時,韓世忠忍不住跑去問秦檜,岳飛到底犯了何罪。秦檜等人苦於拿不出證據於是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從此,“莫須有”三個字名揚天下,用來諷刺秦檜同時又可憐岳飛等人。

莫須有、有意之、水太涼,這3個典故分別對應哪3個奸臣?

然後是“有意之”,這個事情的典故與岳飛的有些相像。只是這裡的被誣陷謀殺的忠臣是明朝的于謙。于謙此人可以說是一代忠臣,當年的土木堡之變當朝皇帝被扣押,是于謙站了出來穩住了朝局,另立明英宗的弟弟為帝,後來明英宗重新登基,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慫恿英宗殺了于謙。然而於謙為人乾淨利落,沒有絲毫把柄在別人手裡,於是提議殺掉于謙的於有貞說:“雖無顯跡,意有之。”意思是說于謙雖然沒有造反卻有了造反之心,所以被殺。就這樣,“意有之”被當作典故流傳至今。

莫須有、有意之、水太涼,這3個典故分別對應哪3個奸臣?

再說到“水太涼”這個典故,或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來自於南明禮部侍郎錢益謙。據說當時是他為了與自己的紅顏知己柳如是一起跳湖殉情,卻在試了一下水後說了句:“水太涼,不能下。”反之柳如是決然的跳了下去,於是錢益謙也就被人嘲笑膽量不如一個妓子,“水太涼”也就成為他的代名詞了。

莫須有、有意之、水太涼,這3個典故分別對應哪3個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