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您住在如皋哪一片聚居地?

当年您住在如皋哪一片聚居地?

居住小区

唐代,如皋集镇居民多沿运盐河而居。明代后期,四门街道形成,居民开始多沿街道居住。清末,城厢房屋分布以县署为中心,“丁”字街及西门外南北河边、北门外花市街为商业集中区,亦为居民居住集中的地区。街道附近为居民住宅及手工作坊,庙宇、祠堂、会馆、公所、学塾散布于住宅之间,巷道大体整齐。城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近城垣处尚有不少农田,且有古墓、茔地多处。民国时期,如皋城居民居住区分布与清末变化不大,多为沿街居住或散居,其中日本侵略军占据期间,城垣周边民房均被拆除或焚毁。

1959年,县政府利用拓宽街道时拆下的旧房料,于钱家桥东南三家巷和西门外跃进路南建成排列整齐的200余间居住平房,形成东西2个居民点,安排无房居民居住。是为如城居住小区雏形。1985年10月,如皋县城镇建设开发公司成立,如城住宅建设步人商品化时代。至1994年年末,如城除单位分散自建住宅楼外,相继兴建健康、东皋、皋南等6个居住新区。1995 年始,城市规模外延扩展,建设速度加快,居民小区、新村不断增加。2001—2010年 ,是如皋房地产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在居住小区数量突飞猛进的同时,居住小区迅速向大(大规模)、高(高楼层)、特(造型、套型、配套设施个性化)发展。2010年,城区在建在售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超1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有29个。

钱家桥居民点 原名东门居民点, 1959年于南王家巷东近城垣空地建平房4排,中有巷道北通跃进路。1981 年改名钱桥居民点。

蒲行口居民点 原名西门居民点 ,1959年于西门外大街南侧建平房10排,南北168米,东西80米,中有巷道宽10米。1981 年改名蒲行口居民点。

花园居民点 位于海月寺西北,明代为范氏西园,清末成为农田。1959年后陆续建居住房,东起史家巷,西至陈家祠,东西长63米,南北宽40米。

发布:阿南文化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