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您住在如皋哪一片聚居地?

當年您住在如皋哪一片聚居地?

居住小區

唐代,如皋集鎮居民多沿運鹽河而居。明代後期,四門街道形成,居民開始多沿街道居住。清末,城廂房屋分佈以縣署為中心,“丁”字街及西門外南北河邊、北門外花市街為商業集中區,亦為居民居住集中的地區。街道附近為居民住宅及手工作坊,廟宇、祠堂、會館、公所、學塾散佈於住宅之間,巷道大體整齊。城內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近城垣處尚有不少農田,且有古墓、塋地多處。民國時期,如皋城居民居住區分佈與清末變化不大,多為沿街居住或散居,其中日本侵略軍佔據期間,城垣周邊民房均被拆除或焚燬。

1959年,縣政府利用拓寬街道時拆下的舊房料,於錢家橋東南三家巷和西門外躍進路南建成排列整齊的200餘間居住平房,形成東西2個居民點,安排無房居民居住。是為如城居住小區雛形。1985年10月,如皋縣城鎮建設開發公司成立,如城住宅建設步人商品化時代。至1994年年末,如城除單位分散自建住宅樓外,相繼興建健康、東皋、皋南等6個居住新區。1995 年始,城市規模外延擴展,建設速度加快,居民小區、新村不斷增加。2001—2010年 ,是如皋房地產業發展最快的階段,在居住小區數量突飛猛進的同時,居住小區迅速向大(大規模)、高(高樓層)、特(造型、套型、配套設施個性化)發展。2010年,城區在建在售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均超1萬平方米的居住小區有29個。

錢家橋居民點 原名東門居民點, 1959年於南王家巷東近城垣空地建平房4排,中有巷道北通躍進路。1981 年改名錢橋居民點。

蒲行口居民點 原名西門居民點 ,1959年於西門外大街南側建平房10排,南北168米,東西80米,中有巷道寬10米。1981 年改名蒲行口居民點。

花園居民點 位於海月寺西北,明代為範氏西園,清末成為農田。1959年後陸續建居住房,東起史家巷,西至陳家祠,東西長63米,南北寬40米。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