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10年前,微博還沒有出現,路邊還有很多報刊亭,放學路上、下班回家,順手買一本雜誌可以津津有味逐字逐句的看一晚上。

《新潮生活週刊》、《華西生活週報》、《成都女報》、《明日·快1周》、李承鵬寫雜文出名的《先鋒居週刊》、有範兒的《1626》.....

最鼎盛的時候,成都有十幾本雜誌在發行,週刊雜誌成為當時很多成都年輕人的精神寄託,佔滿了大家的茶餘飯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人為什麼需要雜誌?

城市為什麼需要雜誌?

這兩個問題成都用了10年來回答:

成都第一次成為雜誌封面在全國大火是在2000年,《新週刊》第91期的專題《第四城》。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這是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給成都這座城市造了一個大IP,也讓當時才四歲的《新週刊》本身的影響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建立了自己的城市觀,擁有了對城市發言的話語權。

從2012年起之後成都每年都會屢上國內主流雜誌的頭條。

2012年8月《看天下》封面為一張熊貓臉,封面專題是《拿下“財富第四城” 成都PK北上港》。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新週刊》12年後再度關注成都,以長達114頁的增刊,報道成都從“第四城”躍升“幸福第一城”。

2014年,《三聯生活週刊》再次用熊貓作為作為封面,刊發《想象之外的成都》,13個篇章,115頁,13餘萬字,描寫了成都的活力與魄力、與大膽的銳氣。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但成都一直沒有一本鎮得住這座城市的雜誌。這是為什麼?

現在不得而知,但過去有很多雜誌為此努力過,所以才留下了很多關於雜誌和城市的碎片:

1.

當時剛上大學的土豆兒還記得寢室室長買了一本爆好笑的雜誌,裡面有個欄目是偷聽公交車上的人說話,那些家長裡短的對話被室長用川普念出來,整個寢室都笑噴了。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從此之後這本名字有點拗口的的《明日·快1周》就成為了4-5-26寢室的室刊,連最後一頁的星座都要仔仔細細的看完。

當時《明日·快1周》的內容主要是成都的潮流話題、美食推薦、人物故事,城市發現等。

前主編王少華說《快1周》最輝煌的時候,是每年製作的《成都蒼蠅館子50強》,每年發佈一個榜單,當期都會一刊難求。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YuanQ- 回憶2011年度的蒼蠅館子50強完全手冊是“蒼蠅館子之成都不老神話”,引起眾多好吃嘴的追捧。當時問了幾個報攤都已經脫銷。好不容易在一個小巷報亭買到一本。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一文豹EvenMo 說:當時每週都盼星期三!為啥子,因為可以買日思夜想的《明日·快1周》了噻,這個都不懂就莫法混成都了噻。

要時尚有時尚、要資訊有資訊、要美食有美食、要八卦就八卦、要牙尖就牙尖。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當時《快1周》的選題,現在來看都十分“生猛”。

“成都按摩會所調查”

“九眼橋野史”

“康二姐全調查”

“竊聽公交”

“竊聽茶鋪”......等

這些發現式的選題挖掘了成都各種圈子以及特殊人群的故事。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快1周》2006年創刊,2015年12月29日發行了它最後一期,停刊之後,很多人都感慨“捨不得”。

2.

今年29歲的嬌嬌說,10年前最愛看的是《新潮》,那時上課遇到聽不進去的課,就在底下看雜誌。

《新潮》便宜啊,5毛錢4大4本,寢室一人分一本,看完再交換。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3.

當時成都的雜誌各領風騷,時尚達人們最愛的是《1626》,一個字形容就是“潮”。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它作為中國第一本原創潮流雜誌輻射到了成都,當時擔任成都版市場總監的可可說,幾乎所有的潮牌廠牌在入駐北上廣成時都會主動聯繫各種投放和深度合作,感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動。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2011年的時候,當時熱波音樂節第一次進入成都,1626和它合作在現場推出了一個專區做潮流創意市集,就叫“1626創享工廠”得到了很大的反響,後來活動被很多品牌和本土機構模仿。

4.

那幾年成都各個行業都有一本雜誌冒出來,2007年“中國首家金融VIP”雜誌《讀城》就在成都誕生。

主要關注和解讀城市建設、城市產業、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讀城的編輯王靜回憶說,最牛的選題就是創刊號《成都貴姓》,那個時候,一本雜誌橫空出世,問一個城市貴姓,她認為“完全是超越時代的提問”。

5.

成都的藝術設計圈也有一本雜誌《1314》,創刊於2005年,由成都設計界最出名的黑蟻文創推廣發行,是當時西南地區唯一一本藝術設計類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2018年8月最新的一期,他們將目光聚焦到成都的雕塑藝術生態,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步調。

在《1314》工作的編輯小九看來,這是一本忽略即時性,具有文獻性的雜誌。

6.

《麓客》是一本很特別的雜誌,創刊於2008年,初期它只是一本地產公司的企業內刊,一本只有幾十個頁碼的小冊子,關注企業文化,工作人員只有一個人。

之後它變成了一本以房地產項目的業主為主要閱讀對象的業主內刊。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2015年後,《麓客》變身為以全國讀者、以及原有企業業主為閱讀對象的公開發行的雜誌,在方所、言幾又等書店有銷售。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為什麼說它特別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紙質的讀物,而更像一個平臺。

它聯合建築師、公益人、藝術家、技藝繼承人,與編輯、設計師、攝影師,一起在這個平臺上工作。

另一個特別之處,是《麓客》還創辦了一個在成都很有影響力的演講平臺——麓客思享會。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團隊也很特別,他們僅有3個人,但卻做著看起來像30個人做的事。

看過《麓客》的人,都覺得他們的內容紮實有深度。例如37期《茶》的專題更是廣受讀者好評。

《茶》刊做了224頁,內容在微信公眾號上傳播的也極好,這是雜誌微信公眾號少有的“爆款”閱讀量有10000+。

7.

《龍門陣》算是成都最本土、歷史最久的一本雜誌了,1980年創刊!

2014年改版以後,依然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民風民俗。比如,陶器、漆器、年畫、油紙傘、小院、川劇、茶館,每一個選題可以說都很有“川味”。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8.

雖然紙媒已經衰弱,但是依然還有雜誌在新媒體繁盛的時代想要對抗“碎片化”,認真留下來。

你能想象2017年還有雜誌新創刊嗎?《天府文化》就是。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去年9月,在成都開通直飛紐約航線的時候,《天府文化》做了一期《雙城記》,寫了一些成都和紐約作為一個城市內在氣質相同的一面,比如包容、自由,對文化生活的推崇等等。

執行主編張豐認為,我們並不是拿兩個城市做比較,而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向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來學習。

他依然對雜誌抱有信心:雜誌很明顯更有生命力,它的內容更有深度,更接近書,更有閱讀感。

我希望我們能夠寫出更好的文本,希望每個記者都能成為這個城市的專欄作家和城市生活優秀的觀察者。

9.

城市指南(CITY GUIDE)是雜誌或圖書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別,我們熟悉的有Monocle、Wallpaper、孤獨星球、LV、LUXE、米其林。

屬於成都的城市指南誕生於2016年,一築一事在這一年出品了《小藍書》系列(Z/S STUDIO CITY GUIDE)。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小藍書》讓人看到在新媒體時代,紙質讀物依然能掀起浪花。

《小藍書》是關於成都的大開本城市指南,圖文並茂、三百多頁,售價298元,在公眾號預售開啟24小時即售出360本,最終售出3000本,現已售罄。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然而,在主編王牧之看來,它的巔峰時刻還未到來。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有人繼續闖入,有人陸續離開,有些雜誌“活著”卻悄無聲息,有些雜誌“死了”卻讓人念念不忘。


未來雜誌會消失嗎?

我們問了這些人:

《快一週》原主編王少華:

雜誌的消失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不必留戀。對雜誌的需求現在有其他的方式,例如微信公眾號去滿足。

《麓客》執行主編安然:基於經濟和商業的考量,雜誌必然會消失,而且印製、紙張、物流都是高耗能的消費,從環保的角度看,它也不適應社會的發展。

《天府文化》執行主編張豐:雜誌不會消失,那種印刷在紙上的美感,是電子雜誌所取代不了的。

《一築一事城市指南》主編王牧之:做雜誌的最好時機,就是現在了。

雜誌會不會消失,誰也回答不了。

9月22日

大榜將聯合《麓客》雜誌

以“

雜誌是看得見的城市”為主題

邀請5位

對這個城市深度觀察的媒體人

來探討雜誌和城市生活的未來

成都,還剩下幾本雜誌?

本次面向公眾免費參與,

座位有限,歡迎聆聽。

時間

9月22日 15:00—17:30

座標

成都 IFS國際金融中心B2 言幾又書店

這是一個面向全城的交流,

我們歡迎你們來參加雜誌的“選題會”

嘉賓

張樸

城市文化與旅行作家、自媒體人

《1626》成都版創刊人之一

王牧之

一築一事創始人

《一築一事城市指南》主編

王少華

成都商報談資項目總監

曾任《明日·快1周》主編


張簡藍

《可以》創始人、主編

薛蓉

《可以》主創

安然

作家、詩人、《麓客》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