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圖卷:明代畫家筆下的七夕節,再現宮中女子的風雅生活


乞巧節是中國的歲時風俗,七夕晚上,婦女用綵線穿七孔針,在庭院中設香案供桌,擺上瓜果、鮮花、針線等,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此《乞巧圖》卷題作明代仇英繪。

全幅以白描為主,描繪七夕時的各種祈祝、乞巧活動,畫家帶領觀者一窺宮中女子的風雅生活。

此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拖尾為王逢年書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畫卷描繪燭火通明的庭院中,宮女們忙著準備茶點花果。

屏風前的嬪妃,寫字、看書或聊天,還有棋盤可供消遣。

接著是宮女簇擁著嬪妃,三五成群,搬桌攜物,緩緩前行,再經過一群剛剛賞鑑過青銅陶瓷等古玩的妃子,才看到宮人們開始穿針乞巧與祭拜活動,供桌上有泥偶「磨喝樂」用來供奉神靈,藉以乞巧與求得多子。

全畫充滿華麗繁複的細節,令人眼花繚亂,藉由描寫七夕時的各種祈祝、乞巧活動,畫家帶領觀者一窺宮中女子的風雅生活。

拖尾書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宮中行樂詞八首。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每出深宮裡。常隨步輦歸。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選妓隨雕輦。徵歌出洞房。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

盧橘為秦樹。葡萄入漢宮。煙花宜落日。絲管醉春風。笛奏龍吟水。簫鳴鳳卜空。君王為樂事。還與萬方同。

玉樹春歸日。金宮樂事多。後庭朝未入。輕輦夜相過。笑出花間語。嬌來竹下歌。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繡戶香風煖。紗窗曙色新。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綠樹聞歌鳥。青樓見舞人。昭陽桃李月。羅綺自相親。

今日明光裡。還須結伴遊。春風開紫殿。天樂下珠樓。豔舞全知巧。嬌歌半欲羞。更憐花月夜。宮女笑藏鉤。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宮鶯嬌欲醉。簷燕語還飛。遲日明歌席。新花豔舞衣。晚來移彩仗。行樂泥光輝。

水綠南薰殿。花紅北闕樓。鶯歌聞太液。鳳吹繞瀛洲。素女鳴珠珮。天人弄彩毬。今朝風日好。宜入未興遊。

右於玉輝樓戲八體錄青蓮宮中行樂詞。逢年。庚寅秋八月望。。

本幅起始樹幹上有仇英款印,然而畫作並非仇英風格,反而較為接近尤求一派的白描風格。紙本水墨,尺寸:27.9X388.3釐米。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中國明代畫家,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生年不詳,考訂約生於弘治甲寅,卒於嘉靖壬子秋冬之際。吳門四家之一。

七夕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婦女的乞巧活動。

到七夕晚上,婦女用綵線穿七孔針,在庭院中設香案供桌,擺上瓜果、鮮花、酒、針線等,向織女乞巧,在宋代還會擺上一種手捏的小泥人兒「磨喝樂」作為供奉神靈。

這幅畫的便是婦女乞巧的活動,有穿針、祭拜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