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做好打多域战争的准备——来自太空与网络空间的经验

美国正在遭受攻击:敌人干扰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无人机无进行空中支援与精确打击;卫星因地面激光武器袭击而致盲,预警能力瘫痪,无法掌握敌军活动的行动性情报。在美国国内,敌人通过网络攻击威胁到支撑卫星运控的关键基础设施,削弱了战区卫星通信,威胁到了部署于战场的海军打击大队。新闻媒体对事态进行了不真实的报道,引发美国民众的公愤,从而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没有受到一次动能武器攻击,但美国的的确确受到了攻击。

以上场景有可能就是下一次大战的缩影。多年来,美国一直在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索马里青年党等非国家行为体交手,利用联合能力打击极端分子。而其他民族国家却在悄悄学习美军的作战经验,借鉴美国敌人的战法行动,从而形成了挑战美国的能力。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面对狡诈的敌人需要不断改进战法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面临一个极其危险的世界,充满了近年来加剧的各种各样的威胁”。民族国家、极端主义团体、“孤狼”式的恐怖分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狡诈,在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挑战美国。例如,极端分子通过威胁手段可以吓跑投资者、破坏生产力;由于缺少网络安全与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协议,从事网络犯罪和网络间谍活动的国家正在威胁着美国;俄罗斯利用虚假信息影响世界各地的选举,侵入美国的信息系统;极端分子正在利用社交媒体宣扬其暴力行为。如果要维护和平,并为下一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美国就必须运用多域战法应对更加狡诈的敌人。

在战术层面,多域战法要求最基层作战部队利用陆、海、空、天、网跨域投送作战效能。在战役层面,多域战法有助于提供更大程度的协同,应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陆军将这种战法称为“多域战”,要求将“战斗力从陆地投射到其他作战域,以实现联合部队的行动自由”。海军陆战队也强调运用全域的必要性,以增加机动能力和战斗力。海军正在探索创新方法,利用陆上力量保护进入公域的通道,特别是在太平洋地区。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对于空军来说,多域作战绝不是空军文化中的空白。空军建立的初衷就是要催生战斗效能,确保陆战场和海战场实现更有效的机动。多年来,空军已经研究了采用多种方式,在其它作战域实现所追求的效果。例如,空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应用的战略攻击战略。这一战略由约翰·沃登上校提出,主张将敌人视为一个系统,同时运用进攻性火力打击其不同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整个社会和军事系统中产生协同效应。在这一战略的影响下,海湾战争不仅证明了现代化战略进攻的功效,而且使太空第一次在地区冲突中发挥重大作用。在1991年明尼苏达州空军协会的一次演讲中,时任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托马斯·墨尔曼将军自豪地宣称,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太空主宰了战场,我们拥有强大的在轨卫星辅助作战行动,以支持地面作战人员的特定需求”。

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的演变,美国的大战略转向亚洲。俄罗斯、中国、朝鲜和其他国家都不想遭遇伊拉克和阿富汗那样的命运。其反击美国军事行动的方式很简单:不让美国向战场投送力量。因此,美空军和海军才催生了“空海一体战”概念。然而,此概念的不足之处在于集中于空海两大作战域,而不是跨越陆、海、空、天和网络空间。尽管如此,“空海一体战”有助于各军种学习到联合部队一体化的价值,这才有了后来的“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空军肩负着空、天和网络空间作战域的任务,在“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应该仅在战略和战役层面思考这一问题,还应该在战术层面予以考虑。为更有效地向多域解决方案迈进,空军官兵应该观察来自太空和网络空间域的经验,毕竟日益一体化的联合部队要依托太空和网络空间能力投送效果,以实现决策优势和影响覆盖。今天,太空和网络空间能力不仅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而且还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发挥出多域功能。下一场世界大战可能涉及网络战,并可能延伸至太空。为此,必须学习太空行动和网络空间作战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塑造多域指挥控制的环境。

太空行动与网络空间作战的经验

战术级太空作战人员使用多域解决方案,确保全球联合作战行动。位于世界各地的战术级太空作战人员运控太空系统。在“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移动用户目标系统、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等对陆、海、空中的军事机动至关重要,并提供安全的通信渠道,协调、同步战术级的多域火力打击。国防支持项目卫星、天基红外系统等预警卫星提供了关键领域的态势感知。这为各级指挥官的决策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对伊拉克实施突袭。现代战争表明,通信卫星等太空能力可以支持战术级的空中控制,为无人机提供通信链接,便于救援部队与被困人员对话等。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到打击伊斯兰国,运维太空资产的空军官兵辅助所有作战域成功开展行动。因此,任何希望打败美军的敌人都可能会瞄准太空能力。

敌人积极发展反太空能力限制美国的作战优势。美国的对手将太空视为作战的关键赋能因素,因此研发太空武器以谋求主动权。据报道,一名中国科研人员在高功率微波技术方面的成果于2017年初获得国家级奖项,而其成果可能会用于一系列多域火力打击。俄罗斯的激光研制武器和动能杀伤能力也具有威胁性,可致盲或摧毁图像卫星。只要太空仍是实现多域作战效果的赋能因素,美国的对手就会将其作为打击目标。可以想象,在下一场大战中,敌人会针对太空运控系统实施网络战,以削弱美国的作战优势。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战术级网络空间作战人员塑造着全域军事行动的特征。战术级网络空间作战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或网络身份达成作战或作战支援效果。在物理网络中,作战人员以组成网络的信息组件为目标,如舰船、飞机、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和官兵手中的硬件设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攻击。在网站、云等逻辑网络中,作战人员能够跨域机动针对特定目标实施打击,可能使系统无法访问,使战争规划者和行动无法获得任务数据并进行通信。同时,还可以利用逻辑网络中的接入点瞄准物理网络系统,通过使硬件宕机剥夺高技术部队的行动能力。通过虚拟身份或网络角色可以获得物理层或逻辑层的访问权。被盗的虚拟身份可以让对手访问个人计算机系统和个人信息,甚至可以访问目标的物理工作空间。

由于敌人准备使用网络空间攻击美国,战术级网络空间作战人员必须时刻准备战斗。他们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监控网络空间环境,与美国政府其他部门通力合作,保护美国本土免受来俄罗斯等各方的恶意网络攻击。

敌人将网络空间作为挑战美国利益的有效手段。随着对美国的网络攻击日益频繁,人们可能想知道敌人是否在进行“实弹演练”。例如,2014年,朝鲜对索尼进行网络攻击,破坏了3000多台计算机,800台服务器和大量数据。2017年5月,被称为“想哭”(WannaCry)的勒索软件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感染了数十万“视窗”操作系统。这种特殊攻击对文件进行加密,并将之作为“人质”索要赎金。如果这些攻击针对的是军事系统或关键基础设施,威胁就会显现。

网络空间确保太空任务的实施有助于凸显多域作战的功效。2018年2月,国家情报总监丹尼尔·科茨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指出,俄罗斯和中国正在发展军事能力,以对美国太空系统进行多域打击。有人推断,俄罗斯和中国正在考虑采取进攻性网络战术来削弱美国的太空能力。而太空域对网络空间依赖度最高,受到的威胁最大。例如,太空作战人员一直依托网络空间才能将太空能力推进军事行动成功。没有数据进出的网络空间链路,或是将数据转换为有意义信息的处理器,那卫星将毫无用处。对网络系统的攻击很容易利用太空活动的漏洞,并可能导致限制太空效应传递的次生事件,降低美国达成国家安全目标的能力。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指出:“当前各个作战域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陆、海、空、天、网概莫能外。”敌人大力发展新的能力来挑战美国的利益,其对多域打击能力的重视表明,美国必须要强化多域指挥控制。

塑造多域指挥控制的环境

增强多域指挥控制能力需要在战术层面采取审慎行动。战术级的规划者和作战人员不仅需要执行自己的任务,而且还要理解其他作战域同行的行动。在战术级培育这些知识有助于提升战役和战略层次的多域指挥控制。在塑造多域指挥控制环境时,战术级领导要考虑如下步骤:

一是不仅要熟悉,而且要了解自己的作战域。在考虑如何同步多域战术行动之前,任何人都要首先成为自身作战域的专家。在战术层面,官兵不仅要知晓其行动如何支撑作战目标的实现,而且领导者必须将这种理解有效的传达给下属。这有助于空军官兵从思想上做好准备,支持在其它作战域行动的部队。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对于战术级太空和网络空间作战人员,他们还要通过国防部、情报界和各种商业组织提供的高级教育和培训机会来掌控他们的作战域。例如,在科罗拉多州彼得森空军基地的高级太空行动学院和国家安全太空研究所,太空作战人员学习如何更好地在其作战域中开展行动,探索在战术、战役和战略层将太空融入联合作战的方法。在网络空间研究中心,空军网络空间作战人员提升了“计划、指挥和执行进攻性和防御性网络空间行动”的能力。在空军大学,对太空、网络空间和多域指挥控制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并为所有空军官兵提供了有价值的培训。

二是明确其他作战域的战术任务伙伴并与之合作。战术级指挥官应该明确其他作战域的任务单位并与之合作,确保达成多域任务成功的跨域协同。在评估跨域协同时,指挥官应该仔细了解一个作战域内的行动将如何影响其他作战域内单位的任务实施,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都要考虑。这些指挥官应该制定战术,构建支持多域指挥控制的模块,拓展战役或战略级指挥官的战斗管理职责,支持作战行动的实施。

战术级太空和网络空间部队持续发展,与其它作战域的战术伙伴形成了更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美国网络空间司令部(USCYBERCOM)建立网络任务部队(CMF),旨在改善网络空间力量的组织,更好地应对美国的网络空间威胁。空军也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建立战术级网络空间任务防御小队更好地保护空中和太空力量投送,以对网络空间任务部队的概念进行补充。2016年,空军太空司令部组建太空任务部队(SMF),对太空作战人员进行高级培训,使其更好地执行太空作战任务。太空任务部队还使太空力量适应作战司令部的需要,使战术太空能力更好地融入联合作战行动。

网络空间司令部打击伊斯兰国的“战神联合特遣部队”就是战术部队通过多域伙伴关系提升战役和战略级解决方案的典型案例。与其它作战域的火力打击一样,网络空间火力打击要同时与战略、战役和战术级伙伴协同。如果友军使用敌人的网络来达到预期目标,那就不应该对这些网络实施进攻性网络空间作战。

战术级太空部队利用多域伙伴关系也增强了战役和战略级的解决方案。在科罗拉多州施里弗空军基地,太空、网络和地面支援部队之间的独特伙伴关系改善了太空任务保障,确保前线的作战规划人员能够获得太空任务部队的战术级支援。例如,美国中央司令部计划对叙利亚政府实施空袭时,作战规划人员利用太空任务部队提供的数据规划太空效应以支持2018年4月14日对空中打击行动。这一实例,以及网络空间任务部队的工作,凸显了战术级多域协作的价值,及其对战略和战役行动成功做出的贡献。

时刻准备战斗,将“多域战”进行到底!

三是培训、演练多域战法。战术级指挥官应该开展联合训练和演习以强化多域行动的方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指挥官切忌只关注有效的战术。最好的经验往往源自失败概率较高的任务行动。要对敌人最可能、最危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因为战术指挥官必须要演练如何克服敌人的多域火力打击来赢得胜利。

培训和演练多域战法具有挑战性。在演习中,红方一旦针对蓝方的关键能力采取了进攻性网络空间作战或进攻性太空控制行动,他们即可宣布胜利。假设空中行动真没有了GPS卫星的导航与授时,没有了太空资产提供的情报,甚至没有了电脑、电话和灯光该怎么办。这些场景也要在演习中进行演练。幸运的是,美军在演练多域战法方面取得了进展。2016年的“红旗”军演就同时涵盖了太空与网络空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四是记录经验教训。建立多域行动方案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经验教训。但仅仅从培训和演习中记录经验教训是不够的。规划人员和作战人员必须从导致维护行动的异常情况,甚至是产生异常状况的运控中汲取经验。有时这些异常状况源自对手的火力攻击,这对和平时期总结经验异常重要。规划者和作战人员可以将这些经验融入战时的战法之中。

五是将多域行动的经验体现在各类计划、战术之中。战术级指挥官应该将多域行动经验编入计划、战术之中以更好的应用。这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因为当前往往优先考虑行动功能,变革的动力短暂。但是,如果我们不应用这些经验,就可能危及战术级多域作战的进步。

当前,太空与网络空间作战力量正在合作以更好地执行多域作战。在第34届太空研讨会上,国家侦察办公室(NRO)主任贝蒂·萨普女士强调,与空军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国家侦察办公室和空军太空司令部战术级太空和网络空间力量的合作,这两大单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层面的作战概念,以更好地履行各自使命。这些概念源自多域伙伴关系、演习、战争模拟和战术单位的实验,有助于塑造多域指挥控制环境。

多年来,太空和网络空间的影响被认为是力量倍增器,现在则被认为是作战域。 敌人知道美国的军事成功取决于太空和网络空间能力,并已采取措施遏制这些能力带来的优势。通过以上五个步骤,最靠近战场的战术级指挥官可以在所属部队中培养多域思维,促进多域指挥控制能力提升。

总结

多域作战是维护美军作战优势的解决方案,在战术层面发展多域战法有助于部队应对未来的大战。战术层面的空军官兵必须在自己的环境中发展多域指挥控制。有效的多域指挥控制远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提供效果,还包括利用美国政府、商业组织和外国实体的能力支持美国国家安全目标。

虽然提升多域指挥控制能力始于战术层面,但仍需要创新方法提升战役和战略层面多域行动的思想和应用。如果空军官兵想要成功实施多域作战,就必须开发多域能力以更好地组织、培养、装备战术级指挥官。例如,在空军太空司令部,太空作战人员正在向“太空企业愿景”迈进,以利用这些能力成功开展多域作战。作为关键推动因素,网络空间作战人员正在为这一愿景做出贡献。

虽然高级领导人越来越关注太空和网络空间的优势,但不能忽视可能威胁到多域指挥控制进步的挑战。飞行员、太空、网络空间等许多关键领域人才短缺。这不仅意味着缺少空军官兵支撑支撑职业领域,而且还限制了其向多域作战部队的愿景迈进。我们需要国家领导人为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力量提供资源,使其具备多域作战能力。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学报电话:010-68893411

  • 学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