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人的抗戰 捐飛機、修機場……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7週年紀念日。發生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我們簡單為大家盤點下抗戰中的一些瀘州元素。

“飛虎隊”在瀘州

在瀘州的抗戰歷程中,有一個“洋人”群體不得不提,那就是在藍田機場起降、飛躍“駝峰航線”為抗戰輸送物資的飛虎隊。

1941年8月1日,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正式成立,任命陳納德上校為大隊指揮員。大隊以插翅飛虎隊徽和鯊魚頭形戰機機首名聞天下,“飛虎隊”的綽號也家喻戶曉。

關於“飛虎隊”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最初隊員中有人提出,在飛機頭部畫上鯊魚頭嚇唬日本人。1941年12月20日,航空隊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戰取得勝利。由於中國內地居民從未見過鯊魚,誤將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第二天昆明的一家報紙上便使用“飛老虎”一詞來形容志願隊的飛機。航空隊裡的中國翻譯見到 後,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這個名字告訴給陳納德,隊員們也覺得很好,於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

1942年1月31日,中美決定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和昆明、瀘州、重慶之間開闢了一條轉運戰略物資的空中通道,這條空中通道就叫“駝峰航線”,而在該航線執行飛行任務的正是飛虎隊。

瀘州藍田機場興建

1943年3月,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為加大援華作戰物資的運輸,更好的戰略大反攻,陳納德提出加快機場修築和擴建,而瀘州藍田機場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藍田壩的地勢高,又在長江的上游,(地理條件)遠勝於重慶,若機場建在重慶,兩邊高山底下的長江河岸邊,飛機升降甚為危險,不如藍田壩更為理想。”抗日戰爭時期瀘州藍田機場工程師黃汝光老先生回憶,就這樣抗戰飛機場建在了瀘州城郊。

 1945年5月底,中國第一個混凝土機場跑道——藍田機場按時完成,共用時七十餘天。瀘州人陳鑫明主編的《瀘州人大抗戰》描述,搶修藍田機場的達10萬人。

川江搶運:瀘州600艘木船出征

1937年至1945年間,瀘州長航木船600餘艘中元棒柏木船,被國民政府軍政部徵用,編入戰時船舶總隊第二支隊,聽命川江運輸管理處調遣,配合民生公司的輪船先後參加內遷機關、學校、廠礦和軍工單位的運輸,參加運送川軍出川抗日,參加搶運前方傷兵和難民回川。

瀘州作家陳鑫明以川江搶運歷史背景,於2011年出版《1938:川江搶運》。主要描寫船工們用血肉之軀為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譜寫了一部川江兒女大抗戰的英雄史詩。

藍田兵站:10萬遠征軍大本營

1938年12月,川滇公路全線貫通後,瀘州藍田兵站的運輸車輛一直可到達緬甸臘戍,盟國援助中國的大批物資也經滇緬公路、川滇公路進入瀘州,從長江、沱江水路中轉至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前線。

1942年4月,中國10萬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作為後方軍需供給、兵員補充訓練、物資集散和調配的軍政部藍田兵站,成為了1942年至1945年3月遠征軍在後方的大本營。

當時,藍田兵站的汽車渡口碼頭成為川滇黔交通咽喉之地,無論是從陸路、空運到藍田的援華物資,還是配備中國遠征軍的物資都必須在藍田兵站中轉、集散、配發,搬運工一天到晚都有幹不完的活。

川滇大通道:近9萬瀘州民工搶修

在廣州淪陷後,大後方通往雲南的交通運輸線被切斷。抗日戰爭必需的物資,無法運往大後方。唯一的通道是經緬甸轉口到雲南,然而從雲南到重慶卻沒有公路。因此,國民政府決定從瀘州修築一條川滇公路,穿過貴州的西北部,直達雲南的沾益,連接滇緬公路。

川滇公路東段途經瀘州的瀘縣、納溪、敘永和赤水河岸。1938年4月,接到修路命令後,瀘州各縣隨即調派了民工8.55萬人,分段修築公路。修築公路時,瀘州民工自帶口糧,風餐露宿,日夜奮戰,頭頂日機轟炸,手挖肩扛,拖著巨型碾石,用手指一尺一尺地把川滇公路“摳”了出來,創造了四川公路建築史上的奇蹟。

1938年12月,川滇公路全線貫通,成為抗戰期間接受國際援助和華僑捐獻物資的唯一運輸通道。連接滇緬國際大通道後,援華物資由這條生命線運入我國。

捐款捐物捐飛機

據《瀘州抗戰史》記載,瀘州當時(每年)納糧達到了100萬石以上,捐獻衣物2萬件,捐的前主要購買飛機,命名為“瀘州1號”、“瀘州2號”··送到我們的抗日前線去了。”

當時,瀘州社會各階層、廣大民眾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在節約獻金活動中,瀘州的徵兵納糧、認購抗日公債、獻金均居全川之首。

鍾建萍還說道:“瀘州社會各界人士捐款金額達到了1450萬元,當時馮玉祥將軍看到我們瀘州人民的愛國熱情,非常激動寫下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