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人的抗战 捐飞机、修机场……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7周年纪念日。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我们简单为大家盘点下抗战中的一些泸州元素。

“飞虎队”在泸州

在泸州的抗战历程中,有一个“洋人”群体不得不提,那就是在蓝田机场起降、飞跃“驼峰航线”为抗战输送物资的飞虎队。

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任命陈纳德上校为大队指挥员。大队以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名闻天下,“飞虎队”的绰号也家喻户晓。

关于“飞虎队”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最初队员中有人提出,在飞机头部画上鲨鱼头吓唬日本人。1941年12月20日,航空队在昆明上空第一次作战取得胜利。由于中国内地居民从未见过鲨鱼,误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第二天昆明的一家报纸上便使用“飞老虎”一词来形容志愿队的飞机。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见到 后,将其翻译为“Flying Tiger”这个名字告诉给陈纳德,队员们也觉得很好,于是将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

1942年1月31日,中美决定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昆明、泸州、重庆之间开辟了一条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这条空中通道就叫“驼峰航线”,而在该航线执行飞行任务的正是飞虎队。

泸州蓝田机场兴建

1943年3月,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为加大援华作战物资的运输,更好的战略大反攻,陈纳德提出加快机场修筑和扩建,而泸州蓝田机场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蓝田坝的地势高,又在长江的上游,(地理条件)远胜于重庆,若机场建在重庆,两边高山底下的长江河岸边,飞机升降甚为危险,不如蓝田坝更为理想。”抗日战争时期泸州蓝田机场工程师黄汝光老先生回忆,就这样抗战飞机场建在了泸州城郊。

 1945年5月底,中国第一个混凝土机场跑道——蓝田机场按时完成,共用时七十余天。泸州人陈鑫明主编的《泸州人大抗战》描述,抢修蓝田机场的达10万人。

川江抢运:泸州600艘木船出征

1937年至1945年间,泸州长航木船600余艘中元棒柏木船,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征用,编入战时船舶总队第二支队,听命川江运输管理处调遣,配合民生公司的轮船先后参加内迁机关、学校、厂矿和军工单位的运输,参加运送川军出川抗日,参加抢运前方伤兵和难民回川。

泸州作家陈鑫明以川江抢运历史背景,于2011年出版《1938:川江抢运》。主要描写船工们用血肉之躯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谱写了一部川江儿女大抗战的英雄史诗。

蓝田兵站:10万远征军大本营

1938年12月,川滇公路全线贯通后,泸州蓝田兵站的运输车辆一直可到达缅甸腊戍,盟国援助中国的大批物资也经滇缅公路、川滇公路进入泸州,从长江、沱江水路中转至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

1942年4月,中国10万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作为后方军需供给、兵员补充训练、物资集散和调配的军政部蓝田兵站,成为了1942年至1945年3月远征军在后方的大本营。

当时,蓝田兵站的汽车渡口码头成为川滇黔交通咽喉之地,无论是从陆路、空运到蓝田的援华物资,还是配备中国远征军的物资都必须在蓝田兵站中转、集散、配发,搬运工一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活。

川滇大通道:近9万泸州民工抢修

在广州沦陷后,大后方通往云南的交通运输线被切断。抗日战争必需的物资,无法运往大后方。唯一的通道是经缅甸转口到云南,然而从云南到重庆却没有公路。因此,国民政府决定从泸州修筑一条川滇公路,穿过贵州的西北部,直达云南的沾益,连接滇缅公路。

川滇公路东段途经泸州的泸县、纳溪、叙永和赤水河岸。1938年4月,接到修路命令后,泸州各县随即调派了民工8.55万人,分段修筑公路。修筑公路时,泸州民工自带口粮,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头顶日机轰炸,手挖肩扛,拖着巨型碾石,用手指一尺一尺地把川滇公路“抠”了出来,创造了四川公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1938年12月,川滇公路全线贯通,成为抗战期间接受国际援助和华侨捐献物资的唯一运输通道。连接滇缅国际大通道后,援华物资由这条生命线运入我国。

捐款捐物捐飞机

据《泸州抗战史》记载,泸州当时(每年)纳粮达到了100万石以上,捐献衣物2万件,捐的前主要购买飞机,命名为“泸州1号”、“泸州2号”··送到我们的抗日前线去了。”

当时,泸州社会各阶层、广大民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节约献金活动中,泸州的征兵纳粮、认购抗日公债、献金均居全川之首。

钟建萍还说道:“泸州社会各界人士捐款金额达到了1450万元,当时冯玉祥将军看到我们泸州人民的爱国热情,非常激动写下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