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农村地里的水井要封了节约水资源,不让浇地,农民种什么农作物合适?

定州农村小伙


种什么作物也得用水,说了那么多年的节水灌溉,到头来还是依灌溉为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呀!


用户张庆臣


大家好,我是农人,来自豫东平原一位80后农民,对于有的农村地里的水井要封了节约水资源,不让浇地,农民种什么农作物合适,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要封水井,不代表没法浇地,到那时可能是统一灌溉,取缔不在国家批准水井。

第二,到那时候国家会像宁夏一样,利用河水,进行统一安排,有计划用水,会用滴灌来给农作物补充水分的。

第三,就是种耐旱的农作物,例如种牧草,栽果树,引进一些耐旱的品种,在我们这边现在还是要用地下水。

以上是个人的想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你们那边情况,谢谢大家。




我是农人


对于,我们北方多地区来说,因为常年下雨少,导致当地经常干旱缺水。为了保证庄稼的生长,当地很多农村会花钱在田里打一口深井,从地下抽水灌溉。而对于一些根本没法打井的地方,就只能靠天降雨了。现在突然说,要封掉耕地里面的深井,节约水资源?!我个人觉得不太能。

对于,农民来说,经常种植的传统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不管是哪种作物,都需要有足够的水份来支持它们的生长。当干旱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水份供给作物生长,自然会导致减产,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如果不让灌溉了,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而不是强行去改变多年来的种植方式。


当然,抗旱类的作物肯定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种植技术。如果当地要推行一种抗旱的经济类作物,就一定会推出相应的培训,以及扎实的技术指导。只有实实在在的教会老百姓,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尝试去改变一种多年来的种植习惯。所以,我是不相信,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那么,如果真的出现了封水井的情况,那么我们还如何选择合适的种植作物呢?

一、抗旱类经济作物。如果浇水成了很大的问题,那么我们首要考虑哪些作物抗旱性好。比如我们在治理沙漠过程中,就发觉沙棘树是一种非常好的经济类作物。既有很强的抗旱性,也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当然,除了沙棘,我们还可以种植一些果树,打造果园。毕竟果树根系更加发达,可以深入地下很深。那么,果树的抗旱性,就相比较小麦等作物的抗旱性要强。

二、多年生经济作物为好。为什么要说到,多年生作物的种植,原因是浇水成了大问题后。我们只能通过第一年的大力投入,确保成活的作物,在以后可以靠生命力来抗住干旱。那样,我们基本也就没有了年年干旱的问题,浇水的影响就小了很多。多年生的经济作物,多是一些果树。比如桃树、苹果、梨等等。


三、考虑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的经济类作物。作为农村人,大多数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太复杂的种植技术,让很多人没办法快速接受,而且一般技术越复杂,那么相应的成本投入也越好,风险也越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种植推广就比较难。毕竟同样的作物,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好的种植好。所以我们在选择种植的作物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种植技术的难易程度,也要考虑种植成本的投入。


着迷大乡村


民以食为天,国以税为本!种地就要水!没有了水怎么种地呢??又不是年年风调雨顺!种地不需要浇水呀?人是活的,法规是死的!有些法规也要因地制宜!可以临时变动一下!

中国是个十四亿人的大国!还是要注重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粮食上不能掉于轻心!中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假如某年发生了战争!别人不给进口粮食!后果那是很严重的!

中国可以多发展水利设备!比如多建水库!有些工厂废水可以通过过滤循环利用等等!只有想办法!而不是叫农民节约用水不用种粮!

我是小玲杨国!欢迎大家的指导和评论!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互相学习!谢谢大家的支持!🙏🙏





小玲杨国


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多是地下水资源匮乏地区采取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由于以前地下水无序开采,已经造成地下水位极速下降,现成地下水漏斗区,沿海区域形成海水倒灌风险。有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为浅层地下水,没有循环补充,造成当地生态系统越发脆弱。

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限制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措施,基本上以稻改旱,菜改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两季田改一季田和轮耕休耕等方式。对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在实施限采政策的初期,政府会给予一定期限的补贴或因此造成损失的补偿。

如你描述的机井封填,一律不允许灌溉的情况应该属于地下水资源严重破坏地区。实施限制政策已经迫在眉睫,地下水资源急需涵养,而且需要想当长的周期。调整种植结构要有长期规划才行。

安排种植品种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降水量。由于没有灌溉条件,不能保障适时播种,就要选择生长期短的品种,保证在无霜期内能够成熟。结合多年平均降水量水平和降水丰枯分布,通过有效降水保证各个生长阶段需水量补充,不至于由于干旱减产或绝收。比如华北农牧交错地区可以种植谷子,粟子,豆类,莜麦和胡麻等耐旱的短日数作物。在种植技术上要采取保水耕作技术,利用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

在降水量小的干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不失为最好选择,免除每年耕种的开支,国家给予一定补贴。如果选择适合的经济林品种,收益也是不错的,比如仁用树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青贮饲料需求量巨大,发展苜蓿等饲草种植和青贮玉米等粮改饲都可以解决旱作品种难题。

中药材种植方兴未艾,品种多样,可以选择野生道地药材品种人工培育,可以试钟高效益品种。中药材种植可以选择多年生品种,解决播种季节缺水制约,也可以选择育苗移栽,有些品种可以分根繁殖。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涵养地下水,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调整种植结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希望能够发掘当地资源优势,减少损失,实现增收。


绿水青山大七环


封井不是节约用水的办法,第一次听说,用封农田水井的办法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不但可笑,简直荒唐。请问节水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生活又是什么?不是吃饭穿衣?国家号召节约用水,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水资源,更好服务生活,所以,服务农业是第一位,农民浇地不是浪费,而是更好的利用。真正的浪费是工业和家庭生活,所以,抓节约用水应该从城市管理入手。

因此,封农村地里的水井,不是节水,而是犯罪……


老于52080


我是无为,无所不为。

首先,这个问题提的不够严谨。政府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是无的放矢,应该有对应的措施。再说了,封地头的私打水井是有原因的,我们村就存在此类现象,为了浇地方便,几乎每块地头都有一口水井,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大人小孩受到损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决定封井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应该无条件执行。

再说了,即使封了地头私自打的水井,并不是不让农民灌溉了,我们可以有选择以下两种应对措施。

其一种树。无论是成材林还是经济林、绿化林,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省水的,在全国除过西北干旱地区以外,大多数地方甚至不用浇水就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即使是经济林,一年也就只有在干旱年份才浇几次就可以了,所以,你要因地制宜,选择既节约用水,又能丰产丰收。当然,如果是国家划定的基本粮保护地,那就还是选择种比较耐旱的粮食作物,高粱、大豆、谷子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二就是选择节水农业。这种种植模式,既节约了水资源,保护了环境,还大大的减少了劳动力,更容易获得丰产丰收。

我们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型季风气候,干旱少雨、雪,仅有的一部分农业也都是依靠最古老的“坎儿井”在浇灌,所以,几千年以来,“绿洲农业”一直就是新疆的特色。在远离河流的地区,无论是种植农作物还是栽树,如果不浇水那是绝对不能成活的,更不要说收获了。由于没有技术更新,以前都是大水漫灌,仅有的一点水资源大多数都被浪费了,由于受水的限制,新疆的工农业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滴灌、喷灌普及后,真正的让新疆焕发了生机,天山南北,隔壁沙漠,到处都是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在水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新疆的种植面积比过去多了几倍。采取节水灌溉,一口深机井可以保证五百亩农田的正常生长。现在,新疆已经成了全国节水灌溉的最大地区,而且经验已经向全国推广了。

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成功的经验千篇一律。建议你也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滴灌或喷灌来进行农业生产,我相信你行,一定行!如果需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我保证提供最贴心的免费服务。那时你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这就是我的答复,不知道你满意否???

谢谢!


无为148121227


真要这样的话就把地留够自己吃的就行!余下的全栽树。反正不想种地了,这样那些专家也可以放心啦!以后来农村一看大面积的树木,小面积的庄稼,不用再考虑秸秆的问题啦,环境也绿化啦!粮食贵贱也不沾边了,我留够自家吃的就行,粮价让有本事的头疼去吧!


旅者456


自古以来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可以说这没有水就不会有农作物的种植和成熟,为此相关部门不应该会出台这样的措施,反而是应该想尽办法帮助咱们农民浇灌农作物。所以我还是比较怀疑您所说的是否是事实,或许只是为了所谓的流量而杜撰的负面事件而已。当然既然您已经提出了此问题,我还是会予以解决。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环境和地理特征,能够适宜种植的农作物自然不同,所以您首先应该对您当地的条件进行一个简单的考证,由此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拿我们恩施地区来举例,在没有灌溉水源的情况下,我会选择种植玉米。因为我们本地的天然雨水,刚好满足玉米的生长,能够获得不错的收成。

其实地里的水井被封住之后,还可以去寻找其它的水源,比如说您可以在雨水季节多接些雨水储藏起来,等到干旱的季节浇灌。再者看看附近有没有天然的河流、池塘等,然后采取些措施将这些水用作灌溉水源,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即使您栽培的是抗旱的农作物,其生长过程中也是需要水的。

自己的看法

《最后的棒棒》老黄有一段经历:

村里修路,要农民出资,村里给先垫上了;村里安装路灯,要农民出资,村里又先给垫上了;结果给每户安装自来水的时候,村里没有先给老黄垫上。

不管是何种措施,都需要明白在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由此应该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节约水资源不是不使用水资源,应该在能够保障农业农事基本用水的情况下,再来谈谈如何节约水资源,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我想到最后就会导致农村农民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农村水和土地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不求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求能保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于咱们农民来说,获得收入必定得依靠土地,土地又得有水才能种植。


爱茶者九号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而保护自己脚下的一方水土,作为农民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对于某些农村封存地里的水井来节约用水,不让浇地了也要支持。当一个地方的农村的地下水位继续的下降,以后更是缺水,所以加强水资源管理也是对的。


但田地里的水井封存后,农民又会回到过去那种靠天吃饭的境地,有水利设置灌溉条件不复存在,如果遇到旱天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农民已经习惯于有水浇条件的耕耘模式,突然更改很不习惯的,尤其是有水田的农村,没有了水井浇地的便利,只有重新选择适合旱地作业的农作物种植。现在有的地方农村种植红薯等农作物还需要拉水进地浇定苗水。

比方说我们老家这里,以前也是有在田里打水井的,但是不多,主要是集中连片的那种适度规模化的农田才有,以前乡村提倡让种烟叶、种植菊花,修了水井,后来种地大户不干了,水井也就报废了,其他的普通农户根本也用不上。所以我们这里一直以旱地农作物种植为主。比如小麦、玉米、花生和红薯等。


几百年了,我们这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一直就是这样的。冬春种植冬小麦、春花生、春玉米,然后夏收以后种植麦茬花生、麦茬红薯等,但农作物产量并不低。因为老家是平原地带,只要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时,一般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有时候种地赶不上节气了都,比如收麦时下雨,收花生时下雨,记得有年收花生,一直连雨天,机器下不了地,只好人工出,最后还发霉变质好多。

今年又是暖冬天气带来的后果,老家所有的沟渠坑塘,几乎全部干涸见底。前几天我去麦田转悠,小麦缺水现象很严重,所以农民急盼下雨,因为现在是冬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期,对雨水比较敏感,需求量很大。干旱带来的后果还有,极有可能会有严重的病虫害和倒春寒天气。另外,我们这里正在春管阶段,要对小麦浇水、除草、防虫、追肥,这一切离开水不不好。


但一直这样了,小麦亩产量丰年1000斤左右,欠年500斤左右,差距很大,花生亩产量丰年600斤左右,欠年300斤左右,再加上粮价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不算太高,年轻劳动力都去打工挣钱了,剩下老弱妇孺守候看管农田,农作物不收打工还能旱涝保收,总得两头落下一头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