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們對於戰爭這件事向來是逐利而為,所以會在朝堂之上進行商討,群臣們也會因為自己代表的利益群體各執己見。所以在戰爭與否的問題上是分為兩個派別的,慣於主張作戰的被稱為“鷹派”,而一向講究以和為貴的就是“鴿派”。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這兩個派別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好壞,只是在不同的時期應該採用不同的意見,而偏偏會有人在不應該發動戰爭的時候一直叫囂著要開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位晚清政府裡的主戰派。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這名“鷹派”人物叫做翁同龢(音同“和”),他既是晚清政府主管戶部的官員,也是光緒皇帝的老師,但是光緒卻因為多次對這個老師感到失望,最後也不得不借機會把他趕走不在錄用。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清朝在經歷過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國力衰弱的更加迅速,而且各地的動亂也是此起彼伏,所以這個時候最應該安定內部,革除弊政。協助清政府剿滅太平軍的法國人戈登也是建議當時的李鴻章說,中國有太多不懂軍事戰爭的官員,而這些官員卻是極力的支持戰爭,所以不把這群人給撤職很難推動中國的近代化。這句話的深意其實李鴻章也深有體會,中國作為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在軍事力量上和西方的差距太大了,而且清軍因為多年的腐敗已經形成不了充足的戰鬥力了。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但是朝堂上像李中堂這樣明白事理的人卻並不多,反而像翁同龢這樣的人有不少。翁同龢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官吏,雖然作為朝廷大員自己是清廉無比,但是身居要職卻沒有才能比貪汙受賄更可怕,處於儒家傳統的忠君愛國的思想,他覺得清政府是不能容忍外來侵略者的欺辱的,所以在他參與議論的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他都極力的主張應戰。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甲午中日戰爭之前翁同龢和李鴻章還有過很激烈的爭論,李鴻章一方認為日本經過近代化的改革軍事力量遠強於清政府,應該盡力避免戰爭,但是翁同龢卻覺得北洋水師也已經操練了多年了,平時都吹噓說這支水師是亞洲第一,怎麼會打不過那個蠻夷島國。其實翁同龢在爭論的時候是抱有私心的,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師是李鴻章負責操練的,而李在此之前和翁同龢有一些過節。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所以在戰爭開始的時候,翁同龢卻用各種理由拖欠北洋水師的軍費,就連戰艦需要安裝新式大炮的錢,也被他用亞洲第一的水師不需要那種東西的理由給搪塞了。結果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了,朝廷在量行賞罰的時候這個翁同龢就出來了,一直在光緒皇帝的面前彈劾李鴻章如何貽誤戰機,又是如何操辦水師失利。

他是晚清的“窩裡鬥”大臣,曾被寫成民族英雄,直接導致甲午之敗

不過光緒皇帝雖然沒有掌握實權,但是他的眼還是雪亮的,他知道這個師傅是在推卸責任,不過看在他是帝師的份上也就沒有追究。但是翁同龢卻一直不知道收斂,在後來的維新變法運動中,他又開始見風使舵,一會說康有為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一會又說他居心叵測。光緒帝對這位師傅就感到十分的失望,於是在一次機會中光緒就在向慈禧商量過之後罷免了翁同龢的職位,並且決定以後永不錄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