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辛亥”“甲午”“庚子”是這麼來的

我國的帝皇時代,曾在位的皇帝數量眾多,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個或多個年號。若遇國家分裂,多個政權並存時期,每個政權也都會有自己的年號。

如此複雜的時期,若是沒有一個共同的紀年標準,是無法弄清楚真實年代的,於是我國古代誕生了一項完整有序記錄歷史時間的偉大發明——干支紀年法和干支紀日法。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用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對,可以循環得出六十個干支名稱。

干支的配對都是單對單,雙對雙的,比如甲乙丙丁中,甲丙是單數,乙丁是雙數;子醜寅卯中,子寅是單數,醜卯是雙數,那麼甲對應的就是子、寅,稱為甲子、甲寅;乙對應的就是醜、卯,稱為乙丑、乙卯。以此類推,可以得出剩下的56個。

原來“辛亥”“甲午”“庚子”是這麼來的

據考古發現,我國最遲在商朝就已經開始用干支紀日了,從出土的甲骨文資料中,已經發現了完整的六十干支表。

不過根據現有的歷史文獻和出土資料記載,最早的記錄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從春秋時期的公元前72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都有詳細完備的記錄,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時間最長的文字記載。

干支紀日的出現是因為古代曆法使用的是陰曆,一年中的月份,每月的天數,不像現在的陽曆一樣規律、簡單、統一,用年月日來表示歷史上的日期,並不能準確的反映當時的年月,所以就形成了以60為週期的干支序數。

由於干支紀日法煩瑣、複雜,而古人們又喜歡用二月乙丑,三月甲申等方式記錄日期,因而早期時,對古文獻或歷史典籍中的日期,很少有推演準確的。

直到20世紀20、30年代,陳垣著的《二十史朔閏表》出版,“朔”指的是每年的農曆初一,書中給出了自漢高祖元年以來,兩千多年的每月朔日的干支名。可以讓學者在對照古代日期時避免出錯,故而成為了研究歷史時必不可少的日期推演工具。

比如二月乙丑在今天是幾號?據《朔閏表》17頁記載其朔日為甲寅。天干地支對照表中可以看到甲寅為51,乙丑為2。

接下來我們用公式演算:日數=所求日干支序數(不夠減先加60)-(朔日干支序數-1),即(60+2)-(51-1)=12,得出二月乙丑為二月十二日。

原來“辛亥”“甲午”“庚子”是這麼來的

干支紀年法的使用比干支紀日要晚許多,萌芽於西漢初期,使用於西漢王莽,通行於東漢以後。

干支紀年法和干支紀日一樣,用的是60個天干地支的組合,每一年按照順序取一個干支名稱,循環使用。干支紀年以每年立春為換年時期,這樣就不會因為王朝更迭,年號變換,失掉真實年份。

由於在干支表中甲子是第一個,所以人們常用一甲子來形容60年。直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有陰曆的檯曆上看到用干支紀年標註的名稱,比如2020年,就是庚子年。

在《二十史朔閨表》的上欄列有各年的干支名號,如果知道了年號和其干支,就可以從表中查出其年份。

例如《元史·太祖本紀》中的:“歲乙丑,帝徵西夏。元年丙寅,帝大會諸王群臣……”從《二十史朔閏表》142頁,可查出乙丑是公元1205年;丙寅是公元1206年。

在中國近代史中,但凡大事件,用的也都是干支紀年,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1911年的“辛亥革命”等。

原來“辛亥”“甲午”“庚子”是這麼來的

古人對大自然和動物的崇拜,誕生了十二生肖。據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先秦時期就有相對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

十二生肖也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生年也可以用與干支紀年相同的方式來表達。

隨著歷史的發展,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出現,致使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了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

到了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校對:凜汐


原來“辛亥”“甲午”“庚子”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