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文 / 徐奔 李滿

佛教傳入中國,經歷了格義、教門和宗門三個階段。禪宗,就是在宗門階段融合中國本土文化,創造性地確立的最具中國特質的宗派。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冬天的仰山棲隱寺

江西是禪宗的定型之地。從公元七世紀菩提達摩傳禪法,中經五傳而至惠能,由惠能始開純粹中國化佛教的歷程。惠能下開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二系。自此,江西禪宗文化揭開了序幕。後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禪宗最終衍生出五宗七派。

時至今日,江西禪宗文化仍在世界大舞臺綻放異彩。特別是臨濟、曹洞二宗的法脈,在日本、韓國等地仍繁衍不息。當今歐美的一些國家,也悄然興起了禪宗熱,其對江西禪宗文化的熱衷與關注亦愈來愈盛,甚至不亞於我們。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回溯歷史,一展江西禪宗文化的風采吧!

禪脈綿長 枝葉繁茂

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傳法於中土,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惠能而大盛。惠能宣導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簡便法門使禪宗得到極大發展,一舉改變了中國禪宗的發展方向。佛教中國化,正是經惠能促其法脈不斷延續深化而告完成的。唐中期以後,惠能已成為中國禪宗的正宗,惠能一系蔚為大宗而取代了北宗的地位。

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是惠能最著名的兩位弟子。青原行思得法後回到原籍江西吉安青原山開壇講法,史稱青原系。其大弟子石頭希遷得法後在湖南開壇講法,史稱石頭禪。南嶽懷讓得法於惠能後住持於湖南衡山,其大弟子馬祖道一得法後在江西傳法,史稱洪州禪。道一與希遷弟子眾多,二位祖師又促其弟子往來贛湘互串師門以求徹悟道諦,一時間盛況空前。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奉新百丈寺

惠能南宗禪系五家七宗,全由馬祖道一與石頭希遷二系所衍生:洪州禪經過百丈懷海而衍化出溈仰宗與臨濟宗,臨濟門下隨後又分出黃龍、楊岐二系;石頭禪則衍化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家七宗所有高僧大德與江西都有深厚淵源。石頭希遷是江西青原行思大師的嫡傳弟子。馬祖道一及其著名弟子百丈懷海則終生在江西傳法,門下所出高僧大德無以數計。

雲門、法眼二宗祖庭不在江西,開山祖師亦非江西人氏,但其禪脈發源於江西。雲門宗開山祖師為文偃,文偃得法於雪峰義存;而雪峰義存為江西馬祖道一的四傳弟子。法眼宗的開山祖師是文益,圓寂後因南唐中主李璟諡為“法眼大禪師”而得名法眼宗。法眼宗大盛於宋代,法眼文益乃江西高僧青原行思第八世傳人。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仰山棲隱寺

與雲門、法眼二宗相比,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與黃龍、楊岐二派與江西的關係卻極其密切而深遠。

溈仰宗的開山祖師溈山靈佑得法於江西高僧百丈懷海,後於湖南溈山開宗立派,弘揚禪法。其弟子慧寂為溈仰宗二祖,原籍福建,於溈山得法後到江西宜春仰山開壇講法,故名仰山慧寂。溈仰宗門下有著名禪師香嚴智閒、西塔光穆、南塔光湧、資福如寶、資福貞邃、芭蕉慧清、逞州繼徹等數十人,在唐代中晚期影響盛大。

曹洞宗開山祖師為良价,因在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的洞山創宗,故名洞山良价。其大弟子本寂在江西宜黃(今撫州市宜黃縣)的曹山寺傳法,故名曹山本寂。後世將他師徒二人開創的宗派合稱為曹洞宗。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宜豐黃檗寺

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是百丈懷海的再傳弟子,其師父是名滿天下的禪師黃檗希運。希運禪師在江西高安縣鷥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名為黃檗山。臨濟義玄正是在這裡悟道得法。臨濟宗門下衍生出黃龍、楊岐二派。黃龍派是慧南所創立,慧南是江西玉山人,屬臨濟宗第八世傳人。慧南得法後於江西修水黃龍山開宗立派,因此得名黃龍派,後黃龍派在江西隆興(今南昌)禪法大盛。嗣法的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黃龍祖心、寶峰克文、東林常總等高僧皆在江西傳法,門庭隆興,蔚為大觀。楊岐派為楊岐方會禪師所創,他是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祖庭為江西萍鄉市楊岐山普通寺。其門下高僧輩出,有白雲守端、五祖法演、佛果克勤、佛鑑慧勤、佛眼清遠、徑山宗杲等數十人。

溈仰、雲門、法眼三家於宋代以後相繼失傳,但臨濟宗的楊岐一派以及曹洞宗卻綿延不絕,流傳海外。臨濟勢力之大,史稱“臨天下”;曹洞之盛,雖稍遜之,但歷史上亦稱“曹半邊”。於明清之際出現的“曹洞中興”曾擴及於閩、粵沿海。臨濟、曹洞二宗在中華佛教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宋代之後楊岐派傳入日本,信徒過百萬,在東亞、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廣有信徒。進入現代,江西還孕育出了像虛雲大師這樣以一人而承接臨濟、曹洞等五宗法脈的高僧大德。當代江西的一誠法師,則承接了虛雲大師的法脈,弘揚並融貫於江西禪宗文化的歷史之中。江西禪宗文化,真可謂禪脈綿長,枝葉繁茂。

高僧雲集 名動天下

人才眾則事業興。惠能大師門下弟子佼佼者有數十人之多,他們開宗立派,開枝散葉,正如達摩所言“一花開五葉”遍開於江西的東南西北,眾多高僧大德應運而生。限於篇幅,這裡僅推出近代和江西淵源深厚的二位大師——虛雲大師和一誠大師。

虛雲大師原籍湖南湘鄉,最終卻在江西完成了一身嗣禪宗五家法脈的輝煌事業,並選擇歸葬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大師生於1840年,卒於1959年,享年120歲,生平極富傳奇色彩。1952年,他自書一聯,總結生平,曰:“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虛雲大師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皇帝統治,又見證了滿清皇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興衰更替。1906年,光緒皇帝頒旨,欽賜他紫衣、玉印,敕封其為“佛慈弘法大師”。光緒末年,虛雲大師至南洋弘化,暹羅都城為之轟動,國王請他入宮供養,官民皈依者數千人。民國時期,內閣總理熊希齡,一代名將蔡松坡都曾親力親為助其推動佛教事務。更令人感嘆的是,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皆善待他,周恩來也曾以師傅侍之。他還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和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可見虛雲大師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洞山逢渠橋

虛雲大師禪學修養深厚,他以《楞嚴經》為自已的思想基礎,以“應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為其思想核心。他認為,修行方法互相滲透,通融並用,雖有差異,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反妄歸真,達到心佛不二的境界。他強調,佛教宗派,不可互謗;應消除門戶之見,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共襄繁榮發展。他主張,農禪並重。在江西雲居山,他以百歲高齡帶領僧眾,一邊修建寺廟,一邊開荒耕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感人至深。

作為一代佛學大師,虛雲聲望極高,由他承接各宗法脈,乃眾望所歸。他先從福州湧泉寺承接臨濟宗、曹洞宗法脈,成為臨濟宗第四十三世、曹洞宗第四十七世傳人,後又應溈山寶山禪師之請,興修溈山禪林,重振溈山宗風,成為溈仰宗第八世傳人。再應八寶山青持禪師之請,接續良修源流,成為法眼宗第八世傳人。1943年底,虛雲大師被李濟深等廣東政要禮請駐錫雲門,經過九年艱苦努力,終將雲門中興,被尊為雲門第十二世傳人。這樣,他一人承嗣五宗法脈,直治南宗,肩負振興中國禪宗大任,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1982年,紐約佛教禪宗中心為虛雲大師修建紀念堂,將其傳記用英文鐫刻於石碑。

一誠大師是虛雲大師的高足,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剃度出家,承臨濟宗派,法號一誠。1956年夏,到江西永修縣雲居山參拜現代禪宗泰斗虛雲大師。當年冬天,由虛雲親任授戒和尚,在南華寺受具足戒。然後返回雲居山,進入由虛雲主辦,海燈法師執教的雲山佛學研究苑學習佛教經典。一誠刻苦修持,深入經藏,還參與整理虛雲大師的書信和詩詞文稿。在研習佛理的同時,他認真實踐農禪並重的禪風,勤奮勞作,獲得虛雲讚賞。1959年,虛雲親自主持儀式,讓真如寺方丈授予一誠正法眼藏,賜法號衍心,立他為溈仰宗的第十代傳人。同年,虛雲又親自執壇,代自己的法嗣觀本明一法師向一誠傳授臨濟宗法卷,取法名常妙,為臨濟宗第四十五世傳人。從此,一誠兼承溈仰、臨濟兩家宗脈宗風。

1960年代,受政治運動衝擊,一誠被迫還俗,在異常艱難的處境中,他不改初衷,克奉操守,勞作之餘堅持茹素參禪,不廢修行。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廬山東林寺

1978年底,國家落實宗教政策,一誠回到雲居山,恢復出家人生活。次年春天,他和眾道友歸駐雲居山真如禪寺。不久,他被推舉為寺務管委會委員,任知客,負責殿堂樓閣的修建工程。經數年努力,一誠實現虛雲大師遺留的工程總體規劃,將寺內殿堂樓閣修葺一新,蔚為壯觀。1985年秋,一誠升座榮膺真如寺方丈。此後,尤以“繼佛續心燈,弘法是家務”為重。

一誠大師以承接虛雲大師的法脈和精神,以弘法利眾為己任,在修定寺廟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弘揚農禪並重傳統,興辦江西佛學院,大力培養佛教人才等諸多方面,殫精竭慮,卓有建樹,深受各界尊重。2002年9月,一誠大師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2010年轉任中國佛協名譽會長後重回江西雲居山。2017年12月21日凌晨1時36分,一誠大師在雲居山真如禪寺安詳示寂。

在虛雲、一誠等幾代高僧的努力下,江西禪宗事業有了長足進步。海外僧俗弟子,紛紛來江西參拜祖庭,修學禪法。日本、韓國的禪宗流派,也不時前來尋根問祖。江西作為禪宗的搖籃,日益顯露迷人的風采,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融匯儒道 成就理學

在佛教傳到中國之前,儒家和道家文化早已深入國人之心。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首先借助了道家的力量,史稱“援道入佛”,從而成就了禪宗;接著又吸收了儒學的內容,使禪宗得以發展壯大。在吸收了儒道兩家的內容之後,形成了三教合一之勢。而三教合一最顯著的成果就是孵化出了宋明理學。

佛教創始於印度,於西漢年間傳入中國。中印兩國雖然都屬於東方民族,但發展歷史和思想文化差異甚大。盛行於印度的佛教於漢初傳到中國時,非但未能一呼百應,反而是舉步維艱。直到魏晉時期,佛教才發生了第一次大規模地傳播。其實這是一般規律,任何異族文化傳入他國,只有在適應、吸收和融合本土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傳播弘化,佛教傳入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禪宗吸收融合的首先是老莊的道家思想。魏晉正是老莊學說盛行的時期。而此時的佛教傳教者(如僧肇、竺道生、道安、慧遠等)不失時機地援道入佛,借老莊之學來解釋佛教義理,既促使了佛教在中國的首次大弘揚,同時也開啟了佛教融合老莊道家思想的門徑。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淨居寺”曹溪宗派“影壁

遍覽禪宗史籍,我們會發現許多禪宗大師通曉老莊哲學並深受其影響。比如牛頭法融、傅大士、佛窟遺則、荷澤神會、洞山良价、大珠慧海、黃檗希運、石頭希遷、夾山善會等等。仔細考察,我們會發現幾乎在所有重大問題上,禪宗思想和老莊思想是血脈相通的。

早在六祖惠能得道之前,江南就出了一位法融禪師。一日,四祖道信從江西潯陽隔江北望,見山上紫雲如蓋,白雲繚繞,便問弟子弘忍。弘忍答曰:“雲象預示著師父的禪法旁開一枝,傳承六世。”後來道信入牛頭山,果然見一僧人端坐山野參禪。道信問道:“在此為何?”法融答曰:“觀心。”道信問:“觀者何人,所觀何物?”法融無言以對,便起身禮拜。道信便為法融傳法道:“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佛師。”法融豁然大悟,道信便道:“吾受僧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法融就此成為四祖道信的傳人之一。道信更著名的一位傳人即六祖惠能的師父五祖弘忍。

縱觀道信的全部言語,無不透露出道家最高理念——自然——的意涵。

道家最高理念曰:“道法自然。”自然,即自身本來的樣子。“道法自然”意為,天道運行只是遵循自身本來的性質性能。自然萬物生息繁衍無不遵循自身本來的性質性能,故而,老莊認為人生在世也應該遵循自身本來的性質性能為人處事。然而,凡夫俗子偏偏苟苟營營而追名逐利,人為造作而背離自然。印度佛教亦背離自然而扭曲人的自然性情,一味主張靜坐苦修,絕情禁慾。中國禪宗則不然。

禪宗僧團遠離世俗名利是非之地,於林間山野自耕自種自給自足。唐代聲名遠播的江西百丈山寺主持百丈懷海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認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本身就是參禪。所謂“擔水打柴無非妙道,飢食困睡便是參禪”;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百丈懷海是江西洪州馬祖道一的弟子,馬祖道一在江西傳法60餘年而圓寂於江西奉新。馬祖道一是惠能的再傳弟子。惠能道:“長坐拘身,是病非禪”;自然無執,自然生息,自然鮮活,自然靈動,是為得道。正是因為融入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佛教才真正進入了中國化的軌道。正是因為佛學與道家學說的結合,才產生了後來蔚為大觀而遠播世界的中國化的佛教流派——禪宗。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百丈懷海塔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雨後百丈寺

儒家是在傳統中國佔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因為核心理念相左,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受到儒家學人堅決而強烈的抵制。儒家學人認為僧侶剃度出家是不忠不孝、無君無父、拋妻棄子、背棄社會的大惡行徑。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中國王朝曾經有過三次大的反佛滅佛運動。這使得佛教傳道者認識到,不吸取儒家思想而欲使佛教得以傳播是不可能的。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百丈清規

儒家以孝治天下,儒家認為百善孝為先。禪宗首先就吸收了儒家孝道思想。

據禪宗典籍記載,惠能的師父五祖弘忍是個私生子,其母因此被家人攆出,靠替人洗衣服做雜役養育兒子。弘忍幼年即依四祖出家,成年後,卻一直奉養母親。傳法於六祖後,弘忍將老母親安頓在寺廟後山的一座茅庵內,親自侍奉,直到終老。五祖的作為表現了深深的孝道,也成為了後世禪僧的行為典範。

六祖惠能在《壇經》中諄諄教導僧俗弟子們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明眼人從中可以看到,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理念悉數包括其中。《六祖壇經》是後世禪僧的至上寶典,儒家理念也一代又一代在禪宗信徒中傳承。也正因此,禪宗更加廣為傳播,遍及神州,成為中國最大的佛教宗派。

至宋明兩朝,儒、道、釋三教合一已成大勢,在中國大地上開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驚世奪目的花朵——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可以說,沒有儒道因素的融入就不會有中國的禪宗,而沒有禪宗學說的融入就不會有宋明的理學和心學。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青原山淨居寺

祖籍江西婺源,在廬山白鹿洞書院開壇講學多年的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少年時他便嗜禪入骨,即便是上省應試,亦不忘隨身攜帶《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朱熹將發端於永嘉玄覺禪師的“理一分殊”學說運用於自己的理學建構,將禪宗的真如佛性概念改造成為理學的天理概念;最終成就了自己的“窮天理,正人心;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系統。

宋明心學的開山祖師陸九淵是江西金溪人,終生在江西開壇講學。幼年時因在白雲禪寺旁讀書而受到禪宗文化薰染,13歲時便豁然大悟道:“宇宙內事乃自己分內事,自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雖然陸象山否認自己的心學理念源於禪學,但其所悟者與禪學理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脈相承。“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意思就是:整個世界乃至一切現象,皆為人心所現之象,這也就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意思。

心學的集大成者是明代的王陽明。陽明心學集中體現在其四句教上:“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的前面兩句與禪宗理念一脈相承。陽明心學所謂無善無惡的心自體其實就是禪宗所謂的佛性。惠能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與生俱來”;然而,人一旦入世為人,其心性行為便進入有善有惡的現實世界;如果人能夠超越善惡二元對立的境界而呈現非善非惡的真如本性,即可得道成佛。四句教的後兩句體現的則完全是儒家理念。可見,陽明心學是援禪入儒的產物。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青原山陽明書院

陽明先生雖非江西人氏,卻不是贛人而勝似贛人。他身為江西女婿,也數度在江西為官理政,其《傳習錄》《訓蒙大意示教讀》等心學大作成書於贛南,其心學核心理論“致良知”完善於贛南,在贛南大餘、龍南、雩都等縣創辦書院、社學二十多所;著名的陽明書院也創辦於贛南。因此名聲大振,四方學者雲集贛南;贛地學子更是紛紛拜在陽明門下,心學因此成為當時顯學。

禪思文興 佳話連篇

自禪宗問世之日起,文人與禪僧便開始交往,禪思日益滲入文思,深深影響和改造了中國人的藝術思維。禪僧文人化,文人禪僧化,出現了無數的詩僧,也造就了無數居士文豪。江西吉水誕生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在《送分寧主簿羅宏才秩滿入京》一詩中曰:“要知詩客參江西,正似禪客參曹溪。不到南華與修水,於何傳法更傳衣。”可見江西詩壇、文壇與禪有著何等密切的關係。

禪師與文人的交往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長的故事。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佑民寺

歐陽修詩文高妙,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江西吉州永豐縣人。身為儒學大師的歐陽修本來是反對佛教的,曾著有《本論》歷數佛教之虛妄荒謬。後因讀明教禪師著作而慨然嘆曰:未曾想到僧人中有如此龍象!徑去拜謁明教大師,領受教誨。有一次歐陽修遊廬山,拜謁祖印禪師,於祖印處大有省悟,不覺懺悔道:“餘舊論《本論》,孜孜以毀佛法為務,誠不知天地之廣大,不知佛法之奧妙,更不知佛之為聖者,今修胸中已釋然矣!”從此歐陽修信奉佛教,自號六一居士。

蘇軾是北宋才高八斗的詩文大家,他學貫儒道釋,於禪法尤有心得。據說他是從廬山東林寺常總禪師那裡領得的心法。

蘇軾從黃州任上謫移汝州之時,一日遊廬山,宿東林寺,問佛法於常總,聽常總論“無情說法”而心中忽然有悟。次日黎明呈偈於常總禪師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又作詠廬山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寶峰寺馬祖禪師塔

從蘇軾的詩作看來,他確實是悟得了東林常總所傳心法。在蘇軾耳中,廬山溪水徹夜淙淙潺潺,聲聲唸的都是佛音,也就是常總所謂“乾坤大地,常演圓音”;在蘇軾的眼裡,林莽山石之色,在在都是佛性顯現,也就是常總所謂“日月星辰,每談實相”;在蘇軾的體驗中,此種感悟只能自己心會,無法與人言說,所以道“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軾的詠廬山詩也是他悟道體驗的印證。詩中所謂“廬山真面目”意謂自性的“本來面目”。可惜世人皆不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或“清淨法身”,認偽作真,以為那橫看豎看變幻莫測的山影是廬山的真面目,以為那眼前無常變幻的世相是真相,以為那內心流轉變幻的意念是真我。世人之所以如此,皆因為外著世相,內著我相。如果能去除“法執”“我執”,迴歸自性的天然本真之狀,就能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清淨法身了。


博大精深的江西禪宗文化

靖安寶峰禪寺

黃庭堅,江西修水人,也是宋代詩文大師之一。他與諸多禪門大德來往密切。《居士傳》卷二十六載:黃庭堅虔誠投身於江西禪宗黃龍派嫡傳弟子晦堂祖心禪師門下,常於晦堂祖心及其弟子死心悟新禪師門下聆聽教誨。參學多時,黃三谷仍未有領悟,晦堂祖心便讓他參《論語》中的一句話:“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黃庭堅心想:我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此話意思我能不明白嗎?於是便嚮晦堂祖心言說自己的理解。任由他再三解說,晦堂祖心就是不予認可。黃庭堅相信晦堂並非戲弄於他,便日夜參悟孔語其意,許久仍未有所得。一回,正值八月桂花盛開時節,他與晦堂祖心一道遊山,一陣花香撲面而來,他不禁欣然嘆曰:“大好木犀花香!”晦堂祖心應聲曰:“吾無隱乎爾!”黃庭堅當即大悟,遍體流汗,拜倒在地。

原來,在一陣花香襲來時,黃庭堅心花怒放,入於物我兩忘之境。晦堂祖心應機點撥。他當即領悟:佛性遍在,耳聞目擊鼻嗅味嘗體觸,無處不是。只是世人之心為世俗利慾所蔽,或為言語名相所縛,少有心曠神怡了無掛礙的時候,因而總是不能領悟“乾坤大地,常演圓音;日月星辰,每談實相”“香巖竹綠,靈雲花紅,甚是親切,何曾蓋覆”的玄旨,不能由此得道成佛。晦堂禪師恰是明心見性者,對飽讀儒書之黃庭堅,以儒語接引啟迪之,確屬最佳方便法門。無怪乎黃庭堅對晦堂五體投地,此後自號山谷道人。

鑑古觀今,江西禪宗文化源遠流長,枝葉繁茂,馳譽中外,千年不絕,於今尤盛,實乃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現代社會文化之奇葩。

(徐奔、李滿系《江西禪宗文化》執行主編、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