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月亮彎向家鄉的屋頂,照亮牽掛深處的鄉愁…… 我有緣結對幫扶三岔河鎮太家頭村的太郎生、李忠祥、李富洪三戶貧困戶家庭。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對農村貧困戶的印象,我至今腦海裡時常會出現了許多年前做民政工作時入戶看到的景像:人畜同屋、幾近坍塌的土坯房、分不清顏色的傢什、髒乎乎的棉絮……拿到名單後,我就迫切想知道這三戶人家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該如何幫扶?一系列的疑問讓我既好奇又有些恐懼,要是沒達到縣委要求的扶貧目標怎麼辦?要是脫不了貧怎麼辦?帶著這些問題,有些急切地想去貧困戶家看看。

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第一次入戶,來到太家頭村委會,村委會副主任高永昆同志簡單介紹了一下貧困戶的大致情況就引我們入戶。首先來到住在村委會旁的太郎生家。敲開院門,是一個大概20平方米的小院子,擺了一張檯球桌,上面放了許多雜物,好久沒用的樣子,院子周圍堆放了一些農具。來給我們開門的是一個五十來歲的婦女,她客氣地把我們讓進屋裡,屋裡正牆面櫃子上有一臺舊電視機和一些農家常有的生活用具,側面牆邊放著一條長形沙發。室內雖不整潔,但也還是該有盡有。看到這些我稍鬆了口氣,這太郎生家應該問題不大。隨著坐下來交談了解後,我的心才沉重起來,55歲的男主人太郎生和53歲的女主人牛小自夫妻倆有兩個兒子(32歲的太玉斌和30歲的太玉林),大兒子太玉斌未婚,患精神疾病,整天躺著不願動,愛喝酒,稍勸他幾句就發火砸東西,叫囂著要殺人、不活了。

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二兒子太玉林一隻眼視網膜脫落,無視物能力,已婚並育有兩個男孩,一個5歲一個4歲。5歲的孩子叫太雨浩,從小患脊肌委縮症、營養不良症,5歲了體重不足10公斤,沒有行動能力,平時由奶奶抱著,放到哪便癱坐在哪。因家庭貧困,太玉林妻子前幾年拋家棄子離家出走,不知蹤跡。為一家老小的生活,太玉林一直帶傷在外打工。這是怎樣的一個六口之家呀:兩老人兩小孩一青年共五人沒有勞動能力,其中兩人患沒法治好的病,一大家人全靠30歲的太玉林打工養活,隨著太郎生夫妻年齡增大和身體衰老,這個家看不到未來呀!第二戶李忠祥家大門緊閉,向村委會高副主任瞭解後得知李忠祥55歲,與28歲的兒子李彥波共同生活。經電話詢問了解,28歲的李彥波小時候跌倒在火塘裡燒傷了肋部和左手臂,造成左大小手臂皮膚粘連,不能用力,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因缺勞動力缺技術導致貧困。第三戶李富洪家庭,戶主李富洪47歲,離異,兩年前與妻子鬧矛盾,被妻子情失殺傷致殘,失去勞動能力,離婚後上初中的孩子隨他生活,因缺勞動力致貧,父子倆平時在縣城生活,第一次入戶沒見到人。向村委會副主任要了電話號碼後與他作了簡單的溝通。瞭解基本情況後,我開始思索脫貧幫扶措施,比如組織有勞動能力的部分家庭成員參加蓮藕、茨菇種植等技能培訓,幫助聯繫到條件好的企業打工,憑勞動、技術增加家庭收入;向患病的家庭成員講解醫療扶貧政策,減少醫療支出;向有在讀學生或學前兒童家庭介紹教育扶貧政策,以減少家庭教育支出。

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總有熒火蟲提著燈籠闖進我的夢裡,呢喃著結對扶貧中的那些往事。尤其是那雙眼晴,那個背影,那個村莊,那抹鄉愁,成了我揮之不去的鄉土記憶……扶貧工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過程,需循序漸進。隨著一次次入戶、想辦法,李忠祥父子倆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外出打工,家庭經濟逐漸好轉。李富洪父子倆已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兩不愁,三保障”已基本實現,隨著上初中的兒子李奕霖的成長,未來生活將會逐步好轉。協調殘聯,為沒有行動能力、重症肌無力的5歲孩子太雨浩申請到一輛兒童輪椅,減輕了孩子奶奶的體力勞動,讓奶奶騰出雙手和更多時間參與家務勞動。2018年2月的一天,我正忙於“三八”活動節目籌備,接到幫扶戶太郎生妻子牛小自打來的電話,她帶著哭腔說:“醫院不上我家住院了……”,我讓她別急慢慢說,她才平靜了些接著說:“我孫子又住院了,哮喘性肺炎,住五六天病有點好轉醫生就讓出院,說醫不好,再咋個醫也只是讓小娃多活些日子,不醫麼又不忍心望著他受罪,醫麼又醫不好,也沒那麼多錢……”,接完電話後,我腦海裡浮現出那個可憐的患病孩子太雨浩的樣子:腿不能給站立,手不能拿小小的玩具,天真的小臉上還看不出對未來的擔心,爺爺奶奶和爸爸卻看得心碎。想著我已淚溼雙目。我是一個母親,能體會一個孩子生病甚至將活不久時家長的心情。我該儘自己的力幫幫這個孩子,幫幫這個家。經常在朋友圈裡看到“眾籌”“水滴籌”等平臺倡議為某人籌集資金,我也可以幫小雨浩發起籌款,儘量為他減輕些痛苦,為他家庭減少些負擔。說幹就幹,在微信裡找到“水滴籌”平臺,接步驟、要求寫了介紹患病孩子的情況,上傳孩子的病情證明、入院情況證明資料和患病孩子照片等,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以便得到更多幫助,連續幾天在微信圈裡分享“五歲孩子,他想活下去”為標題的水滴籌。30天期滿後,為幫助太雨浩的水滴籌平臺,共籌到5935元,按平臺提現要求,提供並上傳了太雨浩一家的戶口冊、爺爺太郎生的銀行卡賬戶和賬號,到當地派出所打證明,證明太雨浩與太郎生是一家人,完成這些後,於2018年3月16日提現成功,5935元由平臺直接打進太郎生的銀行賬戶,縣婦聯也從不多的辦公經費中擠出2000元幫助太雨浩暫渡難關。面對太雨浩不明未來的治療,幾千元雖只能是杯水車薪,但國家和政府、廣大愛心人士和我,都不會放棄這個孩子。

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千帆過後,還有那個背影相陪。扶貧攻堅任重而道遠,如何把“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是精準撫貧的關鍵,我們要扶“貧”,更要扶“智”,我們期待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去創造未來美好的生活……一縷鄉愁被清風剪斷我用思鄉的心輕輕歌唱金色的麥浪一定又開始翻滾了吧萬畝荷塘飄蕩出醉人的馨香你看 鄉親們嘴角又浮起了微笑今夜 就安心地睡吧在夢裡和故鄉一起沉睡做一個幸福的夢醒來時 也許太陽趕著華麗的馬車把惠民的春風送到千家萬戶爨鄉 我的詩行故鄉 一個橫臥在高原水鄉的村莊我要用手中的筆揉和心間流淌的思緒寫一首詩把扶貧的故事讚揚。

扶貧故事——牽掛的那抹鄉愁

(作者系雲南省陸良縣婦聯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