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FAXbohoyute


實際上現在國內也看得到果敢人,我2012年在四川時,有次去家足浴,為我服務的妹子身材高挑,高高瘦瘦的,閒聊之下,知道居然是果敢同胞。


從語言上來看完全和中國人沒什麼區別,而她坦白的說自己不識字,中文教育有限。因為戰亂而從緬甸逃出來,具體經過沒問,大概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從她的言談中,感覺到對緬甸軍政府的痛恨,和身為果然人的自傲”他們完全打不過我們果敢!“她自豪的說。


由此我後來認真查閱了下果敢的歷史。


1662年6月27日,明朝最後的名將---李定國去世“在這之前4天,另一位明朝名將鄭成功在臺灣去世。


明朝從此再無復興可能,而李定國死前曾囑咐自己的兒子李嗣興:“寧死荒徼(寧死荒郊),勿降也!

但實際上李嗣興愁苦多日後,還是選擇背棄了父親,他率領家屬等1200多人,投降了吳三桂。


但我們知道,確實有前明軍不知道為什麼,還是留了下來,生活在荒野裡,一代代頑強的活下來。


雖然是艱苦的山區,不知道有什麼吸引力,卻不斷有云南那邊的漢人向這裡移居,時間大約在1690年,(即康熙二十九年,鹿鼎記的時代。)有一個姓楊的家族,祖籍是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明末時移居到雲南,又來到這片被稱為”科幹“的山區落腳,逐漸成了一方勢力。


楊家把一個名叫”興達戶“的漢人部落,逐漸變成當地的實際控制者,最後改為果敢族,後來在1840年,接受了清朝的冊封,成為”世襲果敢縣令“。於是果敢成為中緬邊境一個特殊的存在。


要說這時它的地位呢,老實說是獨立於緬甸和中國之間的自治區,反正不跟清朝過日子,也不和緬甸過日子。


所以回到問題是”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回答是,果然人中確實有李定國明軍後裔,他們不是漢化,而是本來就是漢人,至於國民黨殘軍,其他回答裡已經講過了,佔比極少而且多數已經離開了。


最後我想說,他們確實是我們的血脈!


閉家鎖的紅楓


在緬甸境內,靠近雲南的地方,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一群“奇怪”的人。

從國籍上來說,他們屬於緬甸人無疑。但是如果你走進果敢一看,你會發現果敢人說著雲南的方言和普通話,用著中國移動的號碼,市場上流通的是人民幣,學校裡面用的是中文課本。







乍一看,你還以為走進的是中國的某個鄉鎮,因為這裡的一切和中國鄉鎮並沒有兩樣!這就是緬甸的果敢,這群人被稱之為果敢人。截止到2018年,果敢生活著30萬果敢人。

毫無疑問,果敢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他們的祖先曾經是貨真價實的漢族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到了此地,並在此繁衍生息。

果敢人的來源主要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則是南明時期跟隨南明永曆皇帝退往果敢一帶的軍民;第二部分則是解放者戰爭時期敗退到此地的國軍殘部!

跟隨南明永曆皇帝退往果敢一帶的軍民

在明朝時期,果敢屬於明朝的領土。清軍入關之後,取代了明朝,隨後在諸多叛徒的幫助下,開始不斷的進攻南明政權。

南明最終不敵叛徒和清軍,逃到了雲南和緬甸交界的地方。跟隨南明南明永曆皇帝退到這裡的,有官員,有百姓,還有軍隊,其中就有李定國所率領的部隊。



在清軍和吳三桂的威逼之下,緬甸國王將套入緬甸的永曆交給吳三桂,最終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而永曆皇帝的跟隨者,誓死不投降清朝,從此留在了果敢一帶,並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導致清政府不得不在他們之中選擇土司。(果敢人不是漢化的土司,而是以漢人的身份成為的土司)

現在的果敢人中,大部分人都屬於這批人後裔!

國軍殘部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節節敗退,大部分被我軍殲滅,還有一些殘部退到了雲南邊境一帶。其中國民黨將領李彌所率領的部隊,在被解放軍擊潰之後,撤入到了緬甸北部一帶。

當時的蔣介石並沒放棄反攻的念頭,所以李彌兵團的殘部就在緬甸北部待命。這個時候的緬甸政府就慌了啊,他們害怕這支部隊把他們給滅了,於是派大軍攻打。

結果,緬甸的軍隊根本就沒有打過李彌兵團的殘部。而李彌兵團的殘部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並且和緬甸的軍隊多次爆發衝突。

最後,蔣介石在反攻無望的情況下,放棄了這支軍隊。無奈之下,這支軍隊只能選擇加入緬甸!而其中一部分人就生活在果敢地區!



時至今日,這群體內和我們流淌著相同血液的果敢人,依舊保留著祖輩們傳統,為了自由而戰鬥


小鎮月明


有網友問: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我們先說說李定國明軍,在清朝發動對南明最後的根據地雲南的戰爭以後,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復、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聖、楊威等人帶領3萬明軍向吳三桂投降。

此時的戰局已經非常困難,在給予追擊清軍以沉重打擊的磨盤山戰役,李定國部署的只是竇名望、高文貴、王璽三將,兵員六千餘人。很快,李定國和白文選的部隊就在1661年進入緬甸,當時主要向緬甸方面交出被緬甸扣押的永曆皇帝。

很快白文選帶領4300多人,馬匹3200匹,大象12只向清軍投降。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清廷封白文選為承恩公。在1661年5月,泰國國王邀請李定國的部隊進入泰國休整,泰國,也就是當時的暹羅提供象、馬,幫助收復雲南。使者除帶來豐厚禮物外,還取出明神宗時所給敕書、勘合,表示對明朝眷戀之情。

當時,李定國就一方面與泰國聯繫,一方面想營救永曆皇帝,直到1662年,永曆皇帝以及太子被清軍俘虜,李定國自知復興無望,憤鬱不已,部下兵馬由於駐紮在人煙稀少地區,糧食醫藥不足,也病死了差不多一半。

6月,李定國病逝,很快在康熙元年,李定國的兒子李嗣興帶著李定國的冊、寶和元帥印,十二月十九日帶領官兵及家屬一千二百餘人到洱海接受吳三桂改編安插。李定國帶6000人來到緬甸,病死一半,投降清軍千餘人,最後還有,最多2000人遺留在了緬甸,另外隨著永曆皇帝進入緬甸,最後流散在這裡的明朝官員,隨從也都遺留在緬甸,最後他們也就成為了果敢人。

他們就在多高山丘陵,由3個大壩子組成的地方居住下來,很快他們也成為了土司,由楊家世襲土司職位,到了1949年,果敢土司楊振材辦了學習班,其中有2個果敢當地學生,一個是彭家聲,一個是羅星漢。後來羅星漢成為了非常有名的鴉片將軍,而彭家聲現在還在果敢帶領14個營2000人在和緬軍打游擊戰。

果敢人現在已經成為緬甸承認的135個民族之一。果敢人其實和50年代初來到這裡的國軍殘部沒有傳承關係,只是後者曾經在這裡駐紮過。通過50-60年代2次撤離臺灣,還有60-70年代大規模進入泰國的美斯樂等地,這些人實際上大部分人都已經離開了緬北山區,現在主要是泰國和臺灣。


深度軍事


在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接壤處,有一片神秘的地方~果敢,這裡就是我們熟知的金三角地區。它的面積大約2000餘平方公里,人口14萬,主要以漢族為主體。


徜徉在果敢街頭,到處充斥著漢族氣息。果敢通用漢語,使用簡體漢字,網絡是中國移動和聯通,固定電話是中國雲南的臨滄地區號碼,中國南方電網供電。果敢人處處保留著漢族的生活習慣。


2014年,果敢通過公投,宣佈脫離緬甸獨立,成立果敢人民共和國。只是未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目前處於尷尬地位。


揭開果敢的神秘面紗,也許人們會有疑問,這裡為什麼多是漢人?這些漢人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有書君認為,果敢自東漢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只是到了清朝末期,才被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現在的漢人,應該三種情況已經混雜了,三者兼而有之。


有書君就來聊聊果敢人的歷史吧。


一,李定國的明軍後裔。



提起李定國,他在雲南人心目中宛如神一般的存在,就連蔡鍔將軍都以他為楷模。


李定國幼時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跟隨張獻忠南征北戰,後被其收為義子。李定國熟讀兵書,運籌帷幄,堪稱軍事奇才。


隨著明朝的滅亡,滿清鐵騎踏入中原。李定國轉而歸依南明政權,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他和鄭成功,一個在雲南,一個在東南沿海,猶如南明的兩個擎天柱,苦苦支撐南明二十多年。他被南明封為晉王。


後因南明內部的分裂,縱使李定國是孔明再世,他亦無力迴天。康熙元年,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李定國聞聽消息,不久亦激憤成疾而死,他臨死前遺言“寧死荒野,無降也”。


他的兒子和大部分部下,因無法忍受惡劣環境,違背李定國遺言降清。仍有數千士兵寧死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自稱“桂家”。


在果敢曾發現一段碑文,“晉王既薨,公乃攜妻子石友遷至此地。次年,軍中人等絡繹來投。”文中的晉王應該是李定國,墓碑應該是其部下死後留下的。


有書君認為,這是果敢漢人來歷的直接證據,李定國明軍後裔就是果敢漢人最早的祖先之一,當然當地早有土著居民居住。


二,漢化的土司。



果敢在撣族語中是九戶人家的意思。說明當時九戶漢人在當地也是勢單力薄的。


其中有一位祖籍南京來自大理的楊姓將軍,率領九戶人家和其他家族抗爭,最終取得領導權,其被封為土司,開始了楊氏家族對果敢三百年的統治。其經歷應該就像舊上海的黑幫大哥,帶領小弟赤手空拳打天下,用拳頭得天下。


清道光年間,楊氏土司被封為果敢縣令。到了清光緒年間,果敢被割讓給英屬緬甸,清廷對果敢的遺棄,在果敢人心中是永遠抹不去的痛,從此果敢漢人自稱“果敢族”。


有書君認為果敢最早的九戶漢人,也是果敢漢族的祖先之一。


三,國民黨殘軍的後代。


1950年,隨著解放軍南下的攻勢日緊,國民黨第八軍237師的2000餘人,在團長李國輝的帶領下向緬北逃竄。他們在小猛棒和譚忠率領的93師的1000人匯合。他們和臺灣取得聯繫後,得到的回覆是“你部自行解決出路”。至此這股國民黨殘兵被臺灣遺棄,成為孤軍。



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為商隊保鏢討生活,,後來在金三角大肆種毒販毒,其武裝實力也著實讓緬甸政府傷透了腦筋。雖然後來,在緬政府軍的打擊下,大部分殘兵撤回了臺灣,仍有部分殘兵後代滯留果敢地區。據說流散在果敢和泰國的國民黨殘兵後代,現在已經繁衍至數萬人了。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現代果敢人,應該是上述三種情況雜居了,其中應該以李定國明軍後裔為主體。


他們就像無根的浮萍,在果敢這個夾縫中求生存,他們依舊信奉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承襲著漢族文化。這也許就是他們一直無法和緬人融合的原因吧。無論他們是哪種情況的後代,追蹤溯源,他們依舊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果敢人到底是哪來的?是誰的後代?其實這個問題裡有非常大的誤區,就是認為果敢是在國外,所以那裡的中國人一定是從什麼地方遷居過去的。但其實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果敢世代有漢人居住

其實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並不存在像現代這樣嚴格劃定的國境線。通常情況就是雙方劃定兩個大致的座標,在兩個座標中間劃一條直線,直線一邊是一個國家,另一邊是另一個國家。所以並不是特別精確的。

果敢(邊界外黃色區域)在清朝時長期屬於清朝鎮康州

而果敢所處的地理位置,就是歷史上漢人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混居區,其實在歷史上很早就是中國的領土了。尤其是明朝末年,一些內地漢人隨南明政權來到此地,使當地漢人數量進一步增加,比如曾經長期統治果敢的楊氏土司就是明末遷居於此。但是這些明末到來的漢人,只是增加了果敢的漢人數量,並不是說之前沒有漢人,漢人都是那時候來的。

果敢因何成了緬甸領土?

那麼既然是漢人世代居住,果敢怎麼又成了緬甸領土呢?首先還是因為這裡是多民族雜居之地,有漢人,還有其它民族,比如傣族和佤族等等。而且在清朝時期,是偏遠的不能再偏遠的地區之一了,而且並不具有特別高的戰略價值。所以清朝並沒有花太大力氣去把當地的民族一一征服,而是一直利用土司制度,讓當地人自行管理,對待少數民族是如此,對待當地的漢族也是如此。

果敢實際上和雲南鎮康縣完全挨著

公元1840年,果敢的楊姓土司被清朝認可為果敢世襲土司,所以當時其實果敢也是中國的領土,只是統治方式和內地不同而已。但在公元1886年,事情發生了變化。緬甸在當年被英國徹底征服,開始要求和清朝按照現代邊界制度劃定詳細邊界。在劃界過程中,首要的標準是地理分佈,而不是民族分佈。而且對於清末的外交,想必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最後在1887年英國和清朝簽訂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裡,許多原本從屬於清朝的土司地界在當時都被劃給了英國人,其中就包括果敢。

劃給緬甸之後

果敢被劃給英國人之後,就成了英屬緬甸的一部分,但始終還是由楊姓土司執政。二戰後果敢也隨緬甸獨立,期間國民黨部分殘軍曾經一度進入果敢,但並未在果敢站住腳,而是很快敗退到泰國,最後這些國民黨殘軍落腳在了泰國。1960年之後,大部撤往臺灣,少部分仍然留在了泰國美斯樂和唐窩等地。

果敢軍隊

但他們撤往泰國之後跟果敢就基本沒有關係了。而果敢在1959年結束土司統治之後,曾陷入內戰。後來緬甸共產黨控制了包括果敢在內的緬北地區。但在1989年,時任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的彭家聲宣佈脫離緬共,自行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和撣邦第一特區,並在次年宣佈鴉片種植合法,果敢也就這樣成為了大家後來都知道的“金三角”。再往後的歷史網上有很多相關內容,大家可以查閱,石頭君就不再多說了。

總之果敢很早就有漢人居住,明末又有漢人遷入,早期一直是漢人土司在統治,但和國民黨殘軍基本沒什麼關係。簡單的說就是這樣。


桃花石雜談


這幾種說法都是有歷史依據的,從時間上來看並不矛盾。下面就是具體的介紹。

果敢地區以前是中國的領土。秦朝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被哀牢國管轄的,後來哀牢國正是歸漢。東漢的時候這個地方是永昌郡。

明朝末年的時候,清軍南下,永曆帝走投無路,最後便和農民起義軍李定國、孫可望等人聯合起來抗清。當時,形勢一度大好,李定國、孫可望一度佔領了雲南、廣西、又接著攻入湖南、廣東等地。不過後來功敗垂成,孫可望進攻李定國,失敗後便投降了清軍。清軍大兵壓境,永曆帝只能帶著部下逃亡緬甸。

吳三桂脅迫緬甸國王交出了永曆帝。之後,吳三桂絞殺了永曆皇帝。永曆帝的手底下的數千明軍後裔便留在了緬甸北部。

這些明軍便是果敢人的祖先。比如果敢的羅氏家族便是南明永曆帝的副將。

除了明軍殘餘以外,果敢地區的漢人還有一部分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商人馬幫。他們主要是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因為做生意的緣故留在果敢。

這些明軍殘軍中有一個原籍南京應天府的將領楊高學,他來到果敢地區的“興達護”部落。經過不斷的發展,鄰近部落紛紛投靠過來,楊氏族人把“興達護”改為了“果敢”。隨著果敢地區漢人逐漸增多,楊氏成為了地方勢力,並用土司的做法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雍正八年,楊氏以“誥封奉正大夫”行使權力。道光年間,楊氏正式受奉為“世襲果敢縣令”,從而取得了漢族土司的統治權。

由於近代英國的殖民活動,果敢等地被英國佔領了。就這樣,果敢正式成了英屬緬甸的一部分,以漢族為主體的、風俗文化與雲南康鎮相同的果敢各族人民變成了英屬緬甸國民。1948年,緬甸獨立以後,果敢也成了緬甸國土。

1950年3月,國民黨殘軍第八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在作戰失敗以後,被迫進入緬甸的金三角地區。緬甸軍方發現以後,決定用武力驅趕,不過誰都想不到,緬甸的正規軍打不過國民黨殘軍。甚至,國民黨的舊部一度還擴充到了2萬人,佔領的土地一度比臺灣面積還大。正在臺灣的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以後,非常振奮。於是他便派原第八軍的軍長李彌趕赴金三角統率舊部。

1953年春天,緬甸再次調集了8000名克欽族士兵,近4000名國際軍團印度兵。對金三角的國民黨殘軍進行新的進攻,不過作戰又一次失敗了。緬甸政府發現自己打不過國民黨殘軍以後,便動用政治手段。他們把國民黨殘軍侵犯緬甸主權的照片、文件、實物進行了大肆報道,捅到了聯合國。世界紛紛譴責蔣介石的臺灣當局,無奈之下,蔣介石迫於壓力只能將國民黨大部分殘軍運往了臺灣。

即使如此,還是有少量的人潛伏下來了。1959年,蔣介石想利用這些人反攻大陸,於是便派原第八軍的副軍長柳元麟進入緬北。這些國民黨殘軍再一次發展到了3000人。後來,緬甸決定和中國一起打擊這些國民黨殘軍。1960到1961年,國民黨殘軍被中緬軍隊聯合消滅。國民黨殘軍經營10多年,有著30多萬人口、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緬北重新進入緬甸手裡。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從歷史淵源來看,兩者兼而有之,但李定國將軍明軍後裔應該是主體,國軍後代應該是少數部分。總體來說,果敢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這是毫無疑問的。

一、果敢地區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果敢目前的全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位於緬北地區,緊鄰中國雲南省,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在籍人口約25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緬甸謂之果敢人、果敢族)。

果敢人為何90%為華人?因為歷史上的果敢地區曾為中國領土。果敢在唐朝時屬南詔國,在宋代時屬大理國,這兩國家雖對唐宋臣服朝貢,但基本是獨立的。

13世紀至14世紀,蒙古帝國興起,疆域空前廣闊,建立了元朝,果敢歸雲南行省管轄,在當時屬於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孟定路軍民總管府轄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14世紀至17世紀,明朝取代元朝,果敢仍為明朝鎮康府、孟定府轄區。

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取代明朝,在果敢地區實行土司統治。

1894年,中、英雙方簽訂《中緬邊界條約》 ,規定果敢地區歸屬中國。1897年,中、英雙方重議邊界問題,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自此,果敢脫離中國,成為緬甸領土。

二、果敢人多為明朝李定國所率部隊後裔

明朝滅亡後,部分明朝官員擁戴朱由榔(永曆皇帝)建立南明小朝廷,繼續抵抗清軍。在抵抗清軍的將領中,就有明末著名將領李定國。

李定國原是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麾下名將,英勇善戰。張獻忠死後,深明大義的李定國歸順南明,率軍在雲南、廣西、廣東、湖南一帶與清軍輾轉作戰,艱苦抗清近10年。

公元1660年,永曆皇帝逃到緬甸。1661年,大漢奸吳三桂為了向滿清主子表忠心,親率10萬大軍進入緬甸,把永曆皇帝帶回雲南。1662年,吳三桂縊殺永曆皇帝,滅亡南明。

1662年六月,悲憤成疾的李定國在雲南勐臘病逝,年僅42歲。

李定國一生抗清,臨終前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數百年後,雲南人仍視李定國為國家脊樑,視滿清為外族。晚清辛亥革命起義時,蔡鍔將軍在雲南響應,推翻滿清統治,當時仍以李定國為榜樣:“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李定國的部下沒有讓將軍失望,他們離開雲南進入緬甸北部的果敢一帶,加上之前隨永曆皇帝逃入緬甸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從此定居在那裡。

經過300多年的繁衍生息,這些明朝軍民的後裔便形成了如今的果敢人,因此果敢人的主體就是當初明朝軍民的後裔,這點是沒有疑問的。

關於國民黨殘軍後代。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第8軍93師確曾有一部逃入緬北地區,還在當地成立一所軍事學校,並有部分人最終定居在果敢,但由於時間短、人口少,這部分殘軍應該只是果敢人中的一小部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果敢人指的是生活在緬甸撣邦北,與雲南臨滄地區相鄰的果敢地區的人們。對於果敢這一個稱謂,學界一直有爭議。

果敢地區在清朝簽訂《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之前,其實一直都屬於中國,又被叫做麻慄壩。



果敢這個名字是據說是由於撣語訛變而來,本義是指九戶人家。 果敢地區在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一直都被視為不毛之地,只有少數土著居住。

南明末,永曆皇帝在李定國將軍的保護下一路逃至雲南邊境,其中一部分士兵隱匿在科幹山深處,在果敢地區生活下來。



後來一部分邊境居民往科乾地區謀生,各成部落,其中有一位漢人楊高學也到了此處,歸屬在“興達戶”一部,這一部落後來成為果敢部族的主要力量。 其後,楊高學的孫子被當選為這一部落的首領,“興達戶”發展迅速,人口迅速增長,到了他的孫子話事的時候,興達戶的已經勢力非常強大,周圍其他部落也紛紛加入興達戶。

這一時期楊家便將“興達戶”更名為果敢。 楊家世襲了興達戶首領這一職位,成為了雄霸一方的漢族土司,到了道光年間,楊氏還被封為“世襲果敢縣令”。

今天的果敢部族是經由各種民族長時間融合而成,很難說是單一哪一部分人的後裔。但不管怎麼說,果敢人確實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鳳嫵一


一、果敢漢族人最早的祖先為明軍

1659年,南明末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帶著上千臣民從雲南逃入緬甸,但終究無法自保。三年後,吳三桂威逼緬甸國王交出永曆帝,在昆明篦子坡把永曆帝用弓弦勒死。永曆雖死,部分南明殘軍卻留在了緬北,“果敢”在緬甸撣族語中為“九戶人家”的意思,這九戶人應該指的就是他們。

李定國是陝西榆林人,並非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所以“果敢”最早的九戶人家應該不是李定國明軍的後裔。但是,果敢現有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李定國明軍的後裔也許也成為現在果敢人的祖先之一。

二、果敢漢族人最早的祖先後來成為了土司

九戶人家中有一位自稱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楊高學的軍官,帶領九戶人與當地其他民族爭奪,最終建立起漢人政權,形成了今天果敢特區的雛型,開始了楊土司家族持續三百多年的統治。

三、現在的一部分果敢人也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國民黨第八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於1950年3月逃入緬甸“金三角”地區,後擴充至近2萬人,最後在中緬兩國軍隊的打擊下,國民黨殘軍才撤向臺灣,但仍有一部分人定居果敢,也成為現在一部分果敢人的先輩。




雲行雨見聞


果敢人的源流絕大多數以漢人為主,當中既有李定國餘部,也有國民黨殘軍,至於漢化土司的成分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康熙元年,由於叛徒孫可望的出賣,南明大將李定國在與清廷平西王吳三桂的磨盤山戰役中不幸戰敗,永曆皇帝朱由榔帶著最後的小朝廷逃到了緬甸境內。在滿清的軍事壓力下,緬方隨後製造“咒水之難”,將朱由榔身邊的官員、太監、侍衛等聚攏在一起全部殺死,僅剩下的朱由榔、皇后、太子三人也被交給吳三桂。當時正在集結兵力準備迎回永曆的李定國聞聽此噩耗,當即吐血身亡,一部分不願投降滿清的將士逐漸在今天的果敢地區定居繁衍,傳承至今。



200多年後的國共內戰後期,許多國民黨潰兵由南方邊境敗退到緬甸、泰國、老撾境內,一支由李彌帶領的國民黨殘軍也經由雲南邊境來到了緬甸果敢地區。為了在此安身立命,他們利用手中的槍炮做起了鴉片種植、為商隊押送貨物等生意,與當地武裝結合後勢力陡增,名震全球的金三角“坤沙”割據軍閥的軍事主力,就是由國民黨將領張蘇泉一手培植訓練起來的。這批人後來有一部分經由緬、泰、老政府與蔣介石交涉去了臺灣,剩下的則選擇留在了當地,果敢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就是其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