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定國飲恨磨盤山,為什麼會失敗?

O馬大哈O


一部南明史,千古英雄淚”。每當漢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都會湧現出無數深明大義、力挽狂瀾的悲情英雄,宋有文天祥、陸秀夫,明有史可法、李定國。他們以煢煢一身,支撐社稷於既倒,雖然功敗垂成,但忠勇之義可昭日月。李定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公元1656年,在貴州安龍受盡孫可望欺壓挾制的永曆帝終於苦盡甘來。正月,忠勇的李定國在廣西田州擊敗孫可望的精兵,千里奔襲,和白文選一道來安龍迎接永曆帝。李、白二將進入安龍城後,立即覲見困窘萬狀的永曆帝。心潮澎湃的永曆帝如久旱逢甘霖,與滿身征塵的李定國“君臣相抱持慟哭”,其情其景感天動地。三月,李定國、白文選共扈永曆帝到達劉文秀鎮守的雲南昆明,風雨飄搖的南明小朝廷終於有了落腳之地。

永曆帝立足昆明後,為酬答殊勳,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其他將領均有封賞。然而,剛剛脫離虎口,過了幾天安寧日子的永曆帝又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他再次起用了奸邪陰狠的馬吉翔入內閣辦事。馬吉翔曾經和孫可望狼狽為奸,險些要了永曆帝的性命。此次入滇,永曆帝好了傷疤忘了疼,又再次重用結黨營私的馬吉翔,無疑是給南明小朝廷埋下了一顆失敗的種子。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在昆明安定了兩年的永曆帝又迎來了噩耗。公元1658年二月,滿清朝廷任命貝子洛託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偕同大明降將洪承疇、吳三桂率軍三路進取雲南。此時的南明小朝廷已被馬吉翔攪得四分五裂、烏煙瘴氣。惶急之下,晉王李定國率師北上抵禦清兵。由於馬吉翔在朝內掣肘,南明三路大軍在炎遮河大敗。十二月,清朝大軍佔領曲靖,準備向昆明進犯。永曆帝帶領群臣百姓逃離昆明,向永昌撤退,命李定國帶兵斷後。

公元1659年正月,清軍兵不血刃佔領昆明,然後馬不停蹄直追永曆帝君臣。李定國為阻擊如狂潮般湧來的清兵,於撤退路上設伏磨盤山。磨盤山地勢險惡,山中有一道峽谷,長約五里,兩側懸崖筆立,斗轉回絕,極為險峻。李定國共設置了三處伏擊圈,並在山谷必經之地埋設地雷火藥。和守將共同約定:“敵盡入,初伏發;燃地雷,二、三伏乃發,首尾擊之,可一鼓盡也。”這是一個十分周密的戰事部署。不久,清兵果然全部進入山谷中,第一個伏擊點立即發起攻擊,清兵死傷慘重。第二、第三伏擊點正準備發動之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定國的中軍參謀盧桂生臨陣投敵。將軍中設伏的機密全部報告給了清軍。吳三桂得報後急令搜捕南明伏兵,結果明軍部署全被打亂,計劃無法繼續實施。在山頭等候捷報的李定國聞此消息,大驚失色,悲憤嘆息道:“兵敗矣!”自曲靖炎遮河一敗之後,數月來他費盡心力準備的這一仗就此功敗垂成。

磨盤山一役,是李定國精心設計的一場伏擊戰,構思精妙,部署完備。無奈漢奸賊子陣前降敵,洩露機密,致使明軍功虧一簣。後人讀史至此,無不扼腕嘆息、切齒痛恨。李定國英雄落淚,痛呼蒼穹,一句“天不佑大明乎!”至今令人傷懷出師未捷,痛惜忠良飲恨!


棒槌襖襖


1658年二月,清朝統治者趁永曆政權遭受孫可望叛變而趨於削弱的時機,分三路出兵,大舉向貴州和雲南進攻。北路是吳三桂的軍隊,從四川南下。南路由都統卓布泰率領,從廣西西進。中路由大將軍宗室洛憮和由明降清的大叛賊洪承疇率領,從湖南出發;攻入貴州後,該路由信郡王鐸尼統率。四至六月間,重慶、貴陽和遵義先後陷落。十月中,清廷為統一作戰指揮,以鐸尼為路軍最高統帥,進攻雲南。

當清軍開始進攻時,1658年四月,孫可望舊部王自奇等在雲南永昌(今保山)發動軍事叛亂。李定國認為這是心腹之患,親自領兵前往鎮壓。這次叛亂平定時,清軍已佔領了重慶、貴陽等地。七月,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匆忙部署應敵。李定國針對來犯之敵,在貴州西部,分三路阻擊:馮雙禮守北盤江東面,拒敵中路;李承爵守南盤江,拒敵南路;白文選守畢節西南的七星關,拒敵北路。他自己居中接應。這次作戰部署,分兵把守,是一種消極防禦的態勢,一開始就陷於被動的局面。

隨後清軍直逼磨盤山,明兵只得出而迎戰,從早晨一直血戰到午後,竇民望和王璽英勇戰死,戰士犧牲了三分之二。由於叛賊的出賣,全殲吳三桂軍的伏擊計劃被破壞了。但是這一戰,李定國軍以少敵眾,將土拚死奮戰,殲滅敵都統以下將領十餘名和幾千名精兵,使清軍也遭受大損失,從而暫時阻止了清軍的追擊。

磨盤山戰役之後,永曆帝和左右臣僚慌張地逃入了緬甸,同李定國失去了聯繫。李定國不肯隨從入緬,率領殘餘部隊來到雲南西南的勐緬(今臨滄),收集了一部分潰散的隊伍。不久他又移駐到南面的孟連,號召這帶的兄弟民族共同起來抗清。元江土知府那嵩首先起兵,附近許多土司也紛紛響應。十一月間,元江在吳三桂的重兵圍攻下陷落,那嵩自殺殉難,附近土司的反抗

也先後被鎮壓下去了。這年冬天,李定國又移營到孟連南面的孟艮(今緬甸景棟)。

李定國聽到永曆帝遇害的消息後,悲痛萬分。他原想千方百計地把永曆帝接回來,因為永曆帝對於號召人們繼續抗清是具有作用的。而現在,這個希望破滅了。當然,李定國並不認識:在南明幾個政權中,永曆帝個人雖然比出名荒淫的福王要好一些,但永曆朝廷總的說來仍然是一個腐朽的政治集團,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把抗清鬥爭進行到勝利。

1662年六月十一日,是李定國四十二歲誕辰,就在這一天,他在百感交集的境況中病倒了。六月二十七日夜裡,李定國在雲南南端的勐臘(一說在孟艮南面的景線)病重逝世。他在臨終時的遺言是:“寧死荒外,勿降


歷史上的藍帽子


說到李定國,我們應該知道張獻忠,他是張獻忠部下著名戰將。清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在川北戰死之後,其所部的主力並沒有損失,歸其部下四大將統領,曰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艾能奇,四人都為張獻忠義子,從姓張。其中李定國尤為著名,十七歲開始統兵,二十四歲獨領大軍,有萬人敵之稱。

張獻忠戰死之後,其眾在四大將統領下退出四川南下黔中,在重慶地區擊潰女土司名將秦良玉驍勇的白杆軍,在貴陽一帶站住腳跟。後又因雲南發生土司沙定洲之亂,應滇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公元1652年(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國公沐天波之邀,進入雲南。大西軍一時軍力大盛。在李定國的力主之下,聯明抗清。

永曆十三年(1659)閏正月二十一日,順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南明兵敗如山倒的頹勢下,李定國發動了磨盤山血戰,給了清軍最後一次猛烈的打擊,奏響了南明絕地反擊的悲壯戰歌。

磨盤山,在怒江以西,是明朝的西南邊境,山高路險,叢林密佈,山路又多是羊腸小道,非常適合打伏擊。

李定國在山路兩旁樹叢中設下埋伏,分別以得力干將竇名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每一“伏”,設伏兵二千人,總設伏兵六千精銳。明軍在清軍必經之地路上埋下地雷,計劃待清軍入圍後,一同進攻,將其包了餃子,關門打狗,讓其有來無回。為了防止被敵人發現,明軍提前帶好乾糧,不生火做飯。

吳三桂帶領清軍進入埋伏圈內尚不自知,因為一路殺來,明軍幾乎沒有一次像樣的抵抗,所以清軍也放鬆了警惕,麻痺大意起來。

眼看清軍已經成為甕中之鱉、門中之狗,埋伏中的明軍別提有多高興了。多少日子了,清軍在西南地區肆意妄為,殺害了多少明朝軍民,況且這次帶軍的原明朝叛將吳三桂。有機會全殲次漢奸真是發奮人心。

可是,正在此時,清軍卻停下了進軍的步子,並扭頭撤出;同時,清軍舉起火槍和弓箭向山路兩邊的叢林裡射擊,不斷有埋伏中的明軍被射中,慘叫聲傳出。

原來,在明軍的目標即將達到、計劃即將完成的關鍵時刻,南明內部又出了個叛徒!

這個叛徒是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

盧桂生見明軍兵敗如山倒,看樣子大明王朝已經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了,就決定投靠新主子滿清統治者。投靠新主子得有見面禮吧,而洩露明軍的設伏機密,避免清軍的傷亡,可是大功勞一件,是絕對的大禮啊!

於是乎,盧桂生這廝就做了可恥的叛徒,在明軍即將發動伏擊戰的千鈞一髮之刻,“十分及時”的跑到清軍那裡,見到吳三桂,如此這般一說,挽回了清軍的大損失。

吳三桂大驚失色,下令已經進入伏擊圈的清軍火速撤離,同時下令軍隊向設伏的山路兩旁射擊,搜殺埋伏中的明軍。

這些埋伏中的明軍,都是李定國的嫡系部隊,跟隨李定國南征北戰多年,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戰鬥力很強。他們在沒有收到進攻的信號前,是不會貿然反擊的。

就這樣,清軍的彈火、箭鏃落入了明軍中,明軍傷亡了許多,但是他們並沒有立刻反擊。

竇名望見此,知道伏擊戰計劃已經生變,現在若再不發動進攻的話,明軍的傷亡會更大,於是就鳴炮出戰。“初伏”明軍出戰後,“二伏”、“三伏”的明軍也只好跟著出戰,一同殺入清軍陣營中,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

李定國感覺號炮不對後,明白事情有變,立刻派軍增援,才擊敗了吳三桂帶領的清朝追擊來的軍隊。此次戰鬥從這天卯時一直打到午時,雙方傷亡均十分慘重,山上山下,橫屍遍地、血流成河。


換我一世溫柔


罪在朱元璋斷了國內龍脈,沒了建國之材了,一切都是天意,歷史沒如果,無運不能自達,命中註定的事,另李定國過於仁慈,慈不掌兵,不是虎狼之將帥


勤樂力書畫佳


李定國是誰?最初為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將領,明朝滅亡後,順治八年,明永曆帝封孫可望為秦王,大西軍聯明抗清正式開始,他統帥大軍轉戰西南,破桂林、取衡陽,兩蹶名王,將南明抗清推向高潮,矢志抗清、死而後已。順治十四年九月,大西軍頭目孫可望和李定國交惡,雙方在交水大戰一場,孫可望走投無路之下正式降清,不僅向清廷獻上雲貴地圖,還分析當地的山川形勢,指點地形要害,清朝遂集結大軍開赴貴州,南明敗走緬甸,李定國率兵殿後欲在磨盤山設伏,但是李定國麾下中書官盧桂生,見到吳三桂後將李定國的伏擊計劃和盤托出,指出清軍已進入伏擊圈。吳三桂聞報大驚,命令全軍後撤,騎兵下馬搜殺伏兵,鳥銃手、弓箭手向山上可能隱藏伏兵的樹叢射擊,伏擊計劃失敗,雙方在磨盤山血戰,李定國部終因寡不敵眾失敗,自此,南明最後一支成建制有生力量退入緬甸,讓人唏噓不已,時也命也!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風生水起5725


李定國最後長眠在美麗的西雙版納青山綠水間


老老憨憨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今天和小夥伴一起聊聊“磨盤山之戰”李定國失敗的原因!

公元1658年,因孫可望投降清廷,向清廷獻上了西南地圖並詳細透露了李定國軍的情況,直接導致了李定國盤江大戰大敗。盤江大戰後,永曆帝決定南逃緬甸,李定國則留下阻擊追來的清軍。

  公元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李定國與追擊的吳三桂先後渡過潞江,進入磨盤山。李定國根據磨盤山“徑隘箐深,屈曲僅容單騎”的地理優勢,設伏三道,待清軍進入三伏後,山頂發炮為信,三伏併發,首尾相擊,天衣無縫,進入伏擊圈的清軍必無一生還。

  吳三桂一路追殺幾百裡,沒有任何守軍阻擋,認為李定國肯定跑遠了,所以當他進入磨盤山也沒太在意。就在吳三桂要進入埋伏圈時,南明降將盧桂生告訴吳三桂有埋伏,而此時清軍前排部隊已經進入二伏,吳大驚,命令精甲兵搜殺伏兵,一道伏兵隊長竇名望見伏兵被識破不得已發炮參戰,隨後二道伏兵也發炮響應救援。頓時短兵相接,喊殺聲、大炮聲響震山林。此時上山的清軍已有一萬兩千人,因為只有兩聲炮響,在山頂的六千伏兵不敢貿然殺出,導致三分之二的人躲藏在樹蔭下被殺,等到信號發出來的時候,伏兵只剩下兩千人,雖然最後都戰死但還是給清軍以重創。

  在山頂督戰的李定國聽到號炮失序,正在納悶怎麼回事之時,一顆炮彈飛到他的面前,擊飛的塵土濺了他一臉,看到山下一片混亂,他已知無力迴天,不得已撤離。

  磨盤山之戰,明軍將領竇民望、王璽等戰死,士兵陣亡一萬多人,南明失去了最後的精銳力量,再也沒有能力抗擊清軍。清軍自都統下,固山額真沙里布、祖澤潤等18名將官及輔國公幹圖、扎喀納等戰死,士兵陣亡情況未知,但是從清廷對參戰主將的懲罰可知軍情的傷亡絕對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