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菜媽街韭菜盒,大概是島內最難找的韭菜盒小店了。

藏在老街區裡,老舊平房,簡陋昏暗,只在門口擺個小櫃檯,沒有招牌。

如果不是一路按門牌導航尋去,很容易就錯過了。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距離鬥西路不足一百米的菜媽街,似乎還停留在十多年前廈門老城區的模樣。

上了年紀的老伯三兩聚群,坐在陰涼處手執蒲扇,捧杯熱茶,談古論今。

路邊支張小桌,擺上肉餡薄皮,就是個簡易扁食小攤。

兩旁的陳舊樓房,一樓沒有陽臺,頭頂蛛網般縱橫交錯的電線上晾滿衣物。

菜媽街韭菜盒,在這裡開了13年。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林姨來自龍海小村,裁縫世家。村裡人的大小衣裳,從中山裝到素布常服,都出自他家。

在她還是少女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學量體裁衣、飛針走線。

縫紉機“吱呀吱呀”的聲音,伴隨她幾十年。

韭菜盒,是四十年前林姨第一次來廈門玩,在思北花生湯吃到的小吃。

這趟出遊,她不記得鼓浪嶼有多美,只記得韭菜盒的味道,韭菜清香和著肉末鮮嫩,驚為天人,念念不忘。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龍海沒有韭菜盒,但有名為炸餃的小吃。內餡、形狀與韭菜盒不同,但製作道理相通。

不做衣服的閒暇時光,林姨根據記憶裡的味道,一點點摸索,嘗試自己製作。

小村女孩,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手工與廚藝。

日子久了,竟真的讓林姨做出記憶中的韭菜盒,分給左鄰右舍,都點頭稱讚。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選擇日漸豐富,願意上門找林姨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

到最後,甚至幾個月也等不來一位客人。

林姨索性關了裁縫鋪,和丈夫女兒一起來廈門,尋一條謀生之道。

因為其他親戚都住在菜媽街,她也在這租下間底層小屋,門口擺張小桌,就算出攤。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雖然沒有招牌,但林姨炸韭菜盒的油鍋就在門邊。

每日清晨,韭菜盒香氣飄滿整條小巷,引來四鄰街坊。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菜媽街有家韭菜盒,用料新鮮,香且好吃。沒有名字,就用「菜媽街韭菜盒」代指,名聲慢慢傳開。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從此林姨再也沒有離開過她的出租屋。

客廳與廚房相連,擀皮、包餡、油炸,都在這裡。如果累了,走兩步就是臥房。

只有早上買菜和傍晚散步的時候,才能離開小屋,在附近四處走走。

2009年,林姨把小攤從31號遷至18號,也只是換了間屋子繼續她的蝸居生活。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林姨做的韭菜盒,也一直保持她記憶中的味道。

外皮酥脆,韭菜居多,輔以瘦肉、香菇、豆乾碎末,在肉食者看來稍顯清淡。尤其是菜媽街上的外地租客,吃不慣這味小吃。

所以小攤客人,大多是聞風而來的本地人,走街串巷,一路打聽。

老廈門最愛的吃法,是配上一杯清茶,清新解膩。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再過幾年,大名鼎鼎的菜媽街韭菜盒,可能也要從老城區裡消失了。

林姨年紀大了,兩個女兒嫌辛苦不自由,誰也不願意繼承手藝。她因此更不願意離開這條老街,“自己一個人做,又沒人繼承,做大了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每天賣多少韭菜盒,全憑林姨身體狀況,賣完即止。有時有老客人一次買下幾百個,都要提前幾天預定。

導航都難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閒下來的午後,林姨有時會拿一隻韭菜盒,慢慢吃了。

她想起四十年前,自己還是個豆蔻少女,坐在思北花生湯店裡,也是這樣慢慢吃那隻韭菜盒。

那一天,這味道走進她生命裡,從此再也沒有離開。

菜媽街韭菜盒

地址:菜媽街18號

--------- --------- ---------

記者/餘琦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開始廈門”

發現廈門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