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經常看【櫻桃小財女】的朋友知道,小財女會經常給大家普及一些保險的知識,沒想到最近就有朋友發來了求助。

這位朋友真心想給自己買一份保障與平安,卻頻頻掉入保險銷售員與幕後精算師精心設計的溫柔“陷阱”。所以,今晚和大家聊聊保險的水到底有多深。或者說,到底有哪些坑。


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朋友小C:

有個朋友推薦我購買了一份**保險公司的意外險。每年保費2千多,摺合下來就是一天8塊錢,要交15年,最終需要交的總保費是4w多,保障到75歲。期間如果意外身故或傷殘出險,最高賠500萬。如果因為生病住院,最高能報銷400萬。如果這幾十年都沒事,返還所交保費。這個好不好啊?

這位朋友發給小C的原話是這樣的:


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我實在是佩服這位代理同學,把複雜的保險包裝成如此的生動形象。但我看了條款後,發現這段話存在意外誤導,一個是,只有因航空意外身故或全殘才能拿到500萬的賠償。平常的意外保障只有100萬。另一個是疾病報銷最高有400萬報銷,其實是疾病身故的賠償,不是看病報銷。

說到底這就是個返還型的意外險,價格貴了不說,保障還很低。

真相: 意外險保費算是諸多保險中很便宜的,假如購買有100萬元保障的不返還意外險,一年保費也就兩百多,而且還能保障傷殘。一場意外事故,輕度傷殘的概率,比全殘的概率高多了。只保全殘其它狀態不保,其實就是套路。

花小几千塊買份返還的意外險,還不如花200多塊錢買份有200萬元保障的消費型意外險,把每年省下來的錢定存進銀行。等到75歲,收益比返還的這4萬塊還高,保障還更好。

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返還給你的每一筆錢,保險公司都明明白白地算在保費裡面了。 一番分析,朋友小C最終避開了這個坑。


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但我的親爹媽就沒那麼幸運,在我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女生時,他們買了紅遍大江南北的萬能險。年交保費5千,終身交,身故賠10萬,生重疾賠10萬。


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當時銷售人員鼓吹的是:這份保險自帶一個萬能賬戶,交的錢會產生利息。當你持續的存入一筆錢,例如超過10年之後,這些錢產生的利息,能覆蓋你一年的保險費用,之後你就不需要再繳納保費了。

真相: 看起來很不錯,只需要交10年,每年5千,以後能拿回至少10萬塊錢。但實際上,那個萬能賬戶的利息很低,大概就1-3%左右,跟存銀行差不多。而且不定,和當年的投資有關。加上爸媽年紀大了之後,保費遞增的很快,每年新產生的利息是不可能抵得過保費的。

這種高保費、低保障、低收益的保險,其實現在市場上還存在。 我倒不是一概否定帶理財的保險,對不同人來說,需求是不一樣的。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保險是個轉移風險的工具,而不是個賺錢工具。先把保障型的產品都準備齊了,手上有餘錢,再考慮理財的。


韭菜,從入坑的那一刻開始


這些差點掉坑裡/已經掉坑裡的朋友,大都受過比較高的教育,積極生活,也會不斷接收外界的信息,以求不被時代淘汰,為何還是逃不掉保險的坑?

其實就是思維體系裡有盲點,如果不調整過來,還是會跳坑了。比如: 很多人買保險都是本末倒置的。 一說到保險,最先想的是保本、返還、收益,最後才考慮保障究竟夠不夠,能不能真的轉移風險。

還有就是保障對象顛倒了。比如,很多家庭會給沒有賺錢能力的孩子買一堆保險,作為經濟支柱的自己,卻在裸奔。其實,孩子保險的優先級不在第一位。試想一下,孩子生病,大人尚且還有繼續掙錢給孩子治病的能力;而如果大人生病倒下而且沒有事先買保障,整個家庭靠誰支撐呢?

最後一個本末顛倒的,就是關於先挑產品,還是先挑公司的。每次我發保險文,留言中就有不少問“哪個公司的產品好?”一上來就把關注點全放到保險公司上,一問到是否知道自己“需要何種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就一臉懵。

保險好不好,不能只看品牌,也不能只比價格,核心是關注保障責任。先梳理自己的保障需求,究竟要買什麼,買多少,然後再找產品。 圖省事,覺得能一張保單解決所有問題最好 孩子的教育金、夫妻的養老金、老人的醫療金、重疾險、醫療險、壽險、意外險……許多人分不清緊急順序,被五花八門的產品功能迷惑,覺得買一份能搞定所有問題的保險就夠了。

這類“全家桶式”的保險,並不是全能。看似什麼都有的產品,其實並不完美。你以為每一項都保障(如重疾、醫療、意外、身故...)都有了,其實性價比非常低。

如果你能耐心看到這裡,恭喜你已經成功邁出了構建家庭保障的第一步:繞坑。

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櫻桃大房子,獲取我所有的分析和投資建議。

櫻桃大房子,專注研究房地產十年,通過深入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為讀者把握房地產跌漲週期,不唯空,不唯多,只唯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