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被砸,接到匿名恐吓信,看一个高效的业委会所需付出的代价

本文章由业委会参与者交流平台-众蚁社区 提供!


[编者语]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套用到小区的业委会的工作也是一样。一个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业委会来了年轻人,这个领域不再是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场所,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参与其中,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查阅学习规章条例使自己趋于专业,建立微信公众号、小区群实现小区事务的公开透明。

然而,做好业委会工作并不容易,很多人随着参与程度的深入,对基层社区治理有了全新的体会,不少人甚至“改变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中甘苦,冷暖自知。即日起,众蚁社区将推出沪上小区业委会主任系列访谈,分享不同小区一路走来经历的故事和“事故”,记录下年轻人给业委会带来的变化,也期待他们走过的弯路可以化作后来人前行路上的经验。

致敬小区治理中的孤胆英雄!

玻璃被砸,接到匿名恐吓信,看一个高效的业委会所需付出的代价

三个月完成业委会缓解选举,半年促成新老物业交接

陈剑峰:“高效”业委会是这样炼成的

陈剑峰没想到,当上浦东某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就接连遭遇窗玻璃被砸、收到匿名恐吓信的待遇。恐吓信的内容,他至今都没让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看过,但一个很明显的改变,是他再不敢让孩子独自乘公交车去上学了。

他起初是帮忙整理小区工作推进文档的热心志愿者,因业委会乏人参选而站到台前,但彼时,个性偏内向的他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凑人数”当一名业委会委员,不料最后成了业委会主任。回望来路,陈剑峰坦言自己觉得有点蒙,不少时刻是被“裹挟”着经历的。幸运的是,这个“停不下来”的小区同时证明了小区工作的推进可以多么高效——3个月完成换届改选,6个月完成新老物业交替,这些是很多小区难以想象,也难以复制的。

问陈剑峰怎么做到了这一切?他觉得最庆幸的,是无论何时,小区业委会的9名成员彼此信任非常团结。

众蚁社区:你最初是怎么参与到小区工作中的?

陈剑峰:我们小区业委会换届改选是从2017年6月开始的,当时我是帮忙整理文档的志愿者,主要负责对小区的现状和进展做一些梳理。起初,业委会改选小组我都没有参与,后来发现改选小组的工作有一些偏离,就继续发动志愿者做推进工作。一个比较好的状况,是我们小区的很多房子都是业主自住,大家希望小区有改善,所以共有1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扫楼工作中,为后续改选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众蚁社区:3个月完成业委会改选,之后又把原物业换成万科物业,同行都觉得你们这支队伍很厉害啊。

陈剑峰:主要是我们的志愿者厉害。遇到问题,大家一起推进。志愿者扫楼工作尤其重要,在扫楼的过程中,会发现小区业主的观念很不一样。比如提到涨价换品牌物业,老年业主直接说没钱,年轻人则表示很支持。

很多扫楼得知的信息是可以前后印证的。到新一届业委会成立后表决物业改聘问题时,确实收到了100多张反对票,来自小区业主的压力已经非常大。接着我家又发生了窗玻璃被砸、接到匿名恐吓信的事。想想也可以理解,换物业相当于把老物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路给毁了。但当这个事情牵涉到家人、孩子时,我还是会觉得很困惑:参与这么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究竟为了什么?

对于业主而言,干业委会必然要赔上自己的时间、精力,而最后很可能收获的还是业主们的不理解,甚至有人围绕换物业传很多子虚乌有的猜测。很庆幸的是我们业委会9个人的团队一路都彼此信任非常团结,在我被恐吓被质疑的过程中,大家都一起发声,共同抵制小区这种极端的行为,这个事情的发生,也让不少反对的业主转变了态度。

众蚁社区:这种时候,通常是业委会主任的压力最大。

陈剑峰:确实。这个时候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业主不愿意参选——按理说我们小区有100多名志愿者,热心业主很多啊,但业委会改选时连9个候选人都凑不齐,很多人都只希望在背后参与。而这一前一后,所要经历的压力完全不同。

众蚁社区:是什么让你从背后到了台前?

陈剑峰:其实我的个性并不适合当业委会主任,因为我不是一个愿意做决断的人。所以得知候选人人数不够的时候,我先是去凑数的,觉得去当个委员吧,完全没想到大家最后推选我当主任。但也可能大家就是因为我个性不强势而选了我,毕竟业委会也鼓励大家一起商量。

新一届业委会成立后,和小区相关的事务审批,我都利用钉钉移动办公进行表决,按照“业委会内部5人以上同意就通过”的原则,将以前集中在主任和副主任的权限,扩大到业委会全体成员。

众蚁社区:愿意放权很好。现在小区事务理顺了吗?

陈剑峰:和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一切都平稳下来了。最近我个人最大的压力,是3月底新老物业要交接。更换物业,我们的物业费从之前的1.85元上涨到3.1元,很多业主的心里有一个倒计时,盘算还有多少人万科要来了,来了之后管理会如何,房价会如何?

这应该是不少“革命”上台的业委会要学着面对的一个问题,即如何把业主的期望值引导到合理水平。这个时候,我也有点明白老业委会的难处。通常在参加业委会工作前,业主对小区会有很多不满,觉得业委会哪哪都没做好,但其实有些事也并不是业委会的权责范围。前几天我们小区有一部电梯故障,按理说应该向物业报修,但业主就是在群里问业委会成员:电梯坏了怎么还不修。业委会到底是干什么的?

众蚁社区:很多业委会是在否定前任的基础上把大家召集起来的,所以对于新一届业委会有很大的期待。你们和前一届业委会的关系如何?

陈剑峰:很不好,且很难有可能去沟通。因为在一些具体事情上看法不同,有的新老业委会委员之间甚至起过正面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我个人觉得可以沟通,也需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众蚁社区:从我们接触到的案例中归纳,新老业委会的分歧更多是因年龄差带来的彼此理念、文化、经济认知上的差异。比如对于小区的维修基金,老年人认为不花钱就是为小区立了功,但年轻人却觉得该花的钱没有花,会影响小区本身的保值增值。但从本质上讲,业委会的参与者其实是同一类人,都是愿意付出的人。所以,如果有一天,新老业委会参与者能够坦然面对这种代际冲突达成和解,后来者愿意感谢前任业委会的付出,用继承发展的思维参与到后续工作中,那会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陈剑峰:我看到有小区在做这样的尝试,这确实是非常理智的做法。但在我们小区,现在还难以实施,需要时间和时机。

众蚁社区:深入参与后,你怎么看业委会工作?

陈剑峰:如果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参与业委会工作没有任何价值,但一旦踏入,似乎又被裹挟着向前没办法回头,所以“为什么而坚持”的问题经常会冒出来,通常又是无解的,很容易坚持不住选择离开。我的建议是既然选择参与了,哪怕不乐意也不要轻易提出离开,因为一有人离开,就有人会认为“分赃不均”开始造谣,这对留下的参与者又会形成很大的杀伤力。最近我们业委会被业主起诉,要求撤销业主大会于2017年12月30日作出的《关于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方案业主大会表决结果公告》,我觉得非常好,大家愿意按照规则办事了

很多人都觉得业委会工作是孤独的,吃力不讨好为什么要干?有时连家人都没法在这件事上做过多的交流。未来希望通过众蚁社区,和更多的同类发生“连接”,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在彼此的交流促进中,理性、专业而持续地把这件事做好。

好消息:众蚁社区推出众蚁课堂啦,分享给小区热心业主,持续的业委会知识小测验,助力一个更专业的你,营造一个更以理服人的小区。


信息搜集:该小区业委会委员共9人,5男4女,其中3名上海人,6名新上海人,年龄层分布:80后1人,70后7人,50后1人,9人中1人已退休,其余均为在职工作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