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不生孩子要交稅!生育基金制度,專家爲何屢屢雷言雷語?

近日,8月14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刊發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其中,關於"設立生育基金制度"引發輿論強烈反彈,社交媒體一片抨擊之聲。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位專家的具體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儘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可規定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並進入個人賬戶。

專家:不生孩子要交稅!生育基金制度,專家為何屢屢雷言雷語?

這位專家進一步指出,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生育基金並領取生育補貼,用於補償婦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斷勞動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損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生育基金採用現收現付制,即個人累計繳納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於政府對其他家庭的生育補貼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國家財政補貼。

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與不生,難道還要由別人來決定了?

想不想生孩子,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任何人都不應該更不能干涉!要緩解人口壓力,解決生育率低下的問題,可以進行宣傳教育,倡導大家積極生育,也可以制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這種讓公民自掏腰包繳納所謂生育基金的做法,不僅加重了公民的負擔,更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罰款",實際上侵犯了"人權的底線"!

專家:不生孩子要交稅!生育基金制度,專家為何屢屢雷言雷語?

設立生育基金,其和是過去一些地方實行的強制繳納"不超生保證金"和社會撫養費的思路一樣,只不過是將強制少生,轉變為強制多生。這不僅侵犯了人權,還很可能會降低生育意願和生育率。有的"好處"也許就是讓計生委和地方政府可以繼續捏住老百姓的卵子,讓各地計生委人員重新"煥發青春"。

這些個專家不惜搬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時代的觀念,重提"如果一個家族中的男性沒有孩子,是進不了祠堂的"之類的陳詞濫調。為的是讓老百姓打開錢袋子,提前透支年輕人的收入,以"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

這種做法,於法無據、於理不通、於情不合!生與不生,由老百姓自己決定,而不是讓別人來強迫。

別要動不動就打人民群眾腰包的主意!

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眾生活水有了明顯的提高,一串串"亮眼"的數據讓人感覺中國已經很富有了,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的負擔有多重,舉個例子,上海財大研究院的報告就指出,2017年中國的家庭債務水平便已經超過了美國。

而對於年輕的小夥子而言,現在的工資收入本來就不足以應付龐大的家庭開支,如果買房買車的話,小兩口的工資恐怕還不夠用,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可是這個"生育基金制度",卻讓40歲以下的所有公民都繳納生育基金,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生活負擔。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的壓力又非常大,如果憑空再多出一項生育基金,肯定會打亂本來就顯得緊張的規劃,引發更嚴重的焦慮,甚至可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那根最後的稻草!

專家:不生孩子要交稅!生育基金制度,專家為何屢屢雷言雷語?

而更令人惱火的是,如果不生兩個孩子,那麼其賬戶資金需要等待退休的時候才能拿出來。

一方面,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根據這些年國內的真實通脹率水平來看,錢的實際使用價值在不斷下降,現在二三十歲開始繳納生育基金,等到退休的時候,取出的這些錢的實際使用價值已經遠遠比不上現在了,就像現在的10塊錢遠比不上以前的10塊錢一樣,明顯是"虧大了"。另一方面,交上去的錢去往哪裡了又是一個問題,保不住又像以前的"超生費"一樣"了去無痕",去向無法琢磨。再者,政策總是隨著國情而變化,幾十年後,誰知道又是哪一番光景呢?

反正,提出這種"掏老百姓腰包,薅老百姓羊毛"生育基金制度的專家,絕對不是為國分憂,而是鐫空妄實的抹黑政府。還是奉勸這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專家少打群眾的歪主意,不要動不動就建議收費,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鼓勵生育,國家和社會多出點力才是王道。

無論是由公民自己繳納生育基金,還是對丁克家庭(無子女)徵收"社會撫養稅",都是不折不扣的餿主意。後者甚至有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的嫌疑。

中國人口政策面臨空前的危機,我們要有所作為,但是決不能虛論高議,急功近利。

生育率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生育觀念的變化,另一個就是家庭負擔過重。而和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不同,在中國,養育孩子造成的家庭負擔是人們不願意生孩子最主要的原因。

專家:不生孩子要交稅!生育基金制度,專家為何屢屢雷言雷語?

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想要孩子都必須面對巨大的生育成本壓力——生孩子不僅僅只是把孩子生出來就完事,還要撫養孩子長大成人,讓孩子不愁吃喝,讓孩子有房住有衣穿,還要送孩子上學,給孩子締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曾經有一個調查顯示,北京的育兒成本平均高達 276 萬元。這麼高的育兒成本,讓人望而生畏,而一點點的生育獎勵、補貼壓根起不了什麼作用。

所以,政府要做的就是"對症下藥"。加強公共產品的供給,提高社會的便利程度,降低老百姓生娃養娃的成本,比如這次的生育基金制度,初衷確實是為了緩解人口壓力,但由老百姓掏錢極其不合理,倘若可以由政府出錢作為生育基金,那就不錯。這樣,老百姓的生育意願自然會提高。

而那些專家們更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奶粉、疫苗、上學難、上學貴、房價高等等"市井小事"上。須知,若這些"小事"都解決不好,動不動就打收費的歪主意,那麼生育大計註定無解。

總而言之,要鼓勵老百姓多生孩子,不能想著讓他們自己來承擔生育成本,甚至巧立名目的增加生育成本,而必須由國家和社會多為其分憂,承擔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