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專家:央行面臨貨幣政策鬆緊與企業信用鬆緊兩難局面

專家:央行面臨貨幣政策鬆緊與企業信用鬆緊兩難局面

6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逼近6.60關口,A股上證綜指盤中跌破2800點。另一方面,央行此前定向降準釋放出7000億元人民幣流動性,也被認為是釋放出貨幣政策微調的微妙信息。

在美國減稅加息貿易戰的步步緊逼下,關於中國貨幣政策究竟繼續維持“穩健”還是轉向“寬鬆”的討論開始升溫。

對“央媽”而言,這一直是個兩難,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還會有。在美國加息和美元強勢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需要考慮的目標太多,而這些目標往往還相互排斥。如果央行選擇緊貨幣政策,保的就是匯率,防止資本大量流出,但副作用就是對實體經濟和資產價格形成利空,不利於穩增長;而如果央行選擇寬貨幣政策,保的就是增長,間接也保了樓市,代價就是人民幣承壓。不過,人民幣貶值客觀上將有效對沖美國的關稅攻勢。

面對鬆緊之爭,官方措辭不變,仍是“穩健中性”。但央行的降準之舉,畢竟是屬於寬貨幣政策的操作,也就打開了市場預期的猜測空間。畢竟,去槓桿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業債務違約,儘管前者毫無疑問是正確和及時的,但如何在去槓桿的同時避免經濟硬著陸,同樣也是“政治正確”。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是緊貨幣環境無疑。央行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長7608億元,環比減少51%,創22個月來新低。M2增長8.3%,同樣低位運行。事實上,早在一季度,緊貨幣的苗頭就已顯現,3.8萬億元的企業融資額相比較2017年和2016年,分別減少了0.96萬億元和1.63萬億元。緊貨幣下,銀行的信貸資金會優先向央企和國企傾斜,因為它們有政府信用的隱性擔保。民營企業的融資難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貨幣寬鬆週期還能喝口湯,至少有非標和通道,再不濟還有民間借貸兜底。但現在可能就是最先被發現裸泳的接盤俠。

這是央行所面臨的“大兩難”:貨幣政策的鬆緊兩難和企業信用的鬆緊兩難。貨幣收緊,信用收緊,這並非央行所樂見。後者更希望的是緊貨幣、寬信用,良幣驅逐劣幣,而不是隻驅逐民企。央行能做到的,是審時度勢,運動多種貨幣工具,精調和微調貨幣政策,儘量匹配不斷變化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不刻舟求劍。在緊貨幣週期裡,如何精準增加投放;在去槓桿的過程中,如何穩健加槓桿。

但是,央行獨立做不到的,是分散在各部門、各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國企建立財務制度的硬約束,比如促成一個有利於創新和產權保護、友好型的營商環境。只有當產業結構經過“出清”進入新週期,形成對高質量增長的有利支撐,才能避免貨幣政策和金融強監管的“單打獨鬥”。就像在足球場上,“梅羅”再厲害,也不能把守門員、後衛和前鋒的活都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