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七|月|初|七

“七夕節”“乞巧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這個傳統節日在年輕一代人心中都有著非常深刻的烙印。
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節日被不少人賦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國的情人節。而美麗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寧願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每逢此節,女子們穿針乞巧,好不熱鬧。

《風俗記》中載有:

“七夕,牛郎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的浪漫故事。文人墨客更愛藉此為題,頻出佳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辛未七夕》李商隱)“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夕》杜牧)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

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農曆七月初七,不僅是七夕佳節,也是個非常吉利的日子,「七」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

古人云:“初七日勿想惡事”。七月初七與道教農曆七月初七,大多數人或許只知道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但這更是道教的一個重大節日。“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

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可見,無論是女子的穿針弄巧還是墨客的淺唱遊吟,作為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七夕,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

而這天,是道教三會五臘日三會日的中會日,對中國古代廣大的讀書人而言,也是個重要的節日——魁星誕、曬書節。七夕為道教中會日、道德臘日早在東漢時,道教就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初七日為三會日的中會日,三會日是早期正一道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裡,道民須赴本師治所,道官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籙之等次。七月初七又是道德臘日。

道經記載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體枯盛,臘日宜修齋,祭祀,誦經懺悔,總的來說,是一個宗教意義濃厚的日期。此外在我國一些地區,還有七夕取水的習俗,七夕水為天河水,據載“(七夕)取河水、井水貯甕,經久不變味,取新汲井水貯之,以備和藥,經歲不腐,謂之“神仙水”,有功於人。”七夕水不僅僅名字異於常水,其水質也不同尋常。人們取七夕時節的水或飲用,或清潔身體,或為藥餌,用來和藥,還用來釀酒,制醋造醬等等,用途甚廣。
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一個習俗能長期流傳也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七夕水是否真的如此清涼解毒且經年不腐?感興趣的不妨試一試。七月初七日為魁星誕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期盼奪魁高中。

因此“七夕”保持了最早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是古代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文昌帝君,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農曆七月七,為魁星誕。唐宋時,狀元高中,有“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


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蒲松齡《聊齋》也有一篇關於“魁星”的故事:“鄆城張濟宇,臥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狀。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之先兆也。後竟落拓無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可見在古代,讀書人為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拜魁星成了一種民間信仰。

七月初七曬書節關於古人曬書,有一段故事。某日,蘇東坡飯罷,敞著肚皮躺在院落中。他環顧身旁的侍女問:“我肚中何物?”一女說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有一女說是智慧與見識,東坡以為並不恰切。此時被蘇東坡視為知音的王朝雲,說:“學士所曬,是一肚不合時宜”。所謂的“一肚不合時宜”,王朝雲暗指蘇東坡多次被貶,不容於官場。實際上這個故事,引用了一個典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中有“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郝隆是西晉時期,在大司馬桓溫手下任職,不得重用,農曆七月七,當地有曬衣的習俗,家貧的郝隆解開衣釦袒胸露腹曬太陽,人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傲然地回答道自己在曬書。成語“郝隆曬書”源於此。

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中,最早記載了七月七日曬經書而不蠹(dù)的習俗。明朝陶宗儀有詩《七夕次萬山韻》:“曝書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臨。”清朝乾隆皇帝有詩道:“正當復七日,……曦朗曝書宜”。

可見,七夕曬書,是很普及的民間習俗。七夕節禁忌除了中國傳統的乞巧節之外,七月初七為道教五臘日之一的“道德臘”。道教據古代臘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創五臘日(南北朝成書的《赤松子章歷》已載此),至今為道教所奉行。據《赤松子章歷》記載: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學業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謝罪、請福、服氣、沐浴、祭祀先亡。
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其日不可伐樹碎石,食啖酸鹹,乘騎臨險。可導引攝理,展舒筋骨。七夕是個吉祥的日子,卻唯獨不適合交配。農曆七月有兩天是非常重要,且要禁慾的,其中就有七夕。這在眾多民俗古書中均有記載,

如:01. 《急救廣生集》:“是月初七日,切戒色慾,勿想惡事。十五日犯色慾,損壽。

”02. 《楊公忌》:“是月初七為道德臘,十五日為中元,二日戒夫婦入房。”

03. 七月除了七夕外,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鬼節,這一天也是要禁慾的。

1七夕這一天為什麼要禁慾呢?七夕這天是道德臘,古代的臘日是祭先祖、百神的日子,道教把古代的臘日習俗繼承了下來,是日犯者削祿奪紀。
七月初七不是情人節,勿想惡事!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義嗎?

2初七日勿想惡事這一天適合憧憬一些美好的事,說不定很快就會心想事成哦。七夕宜做之事某些日子天生帶有神性。比如我們之前講過的特殊日子:農曆三月三、端午,還有七夕,這些日子因為陰陽特殊的角度,具有某些特殊精氣神,會讓在此時生長的生物也多少具備些這種能量。比如三月三這天的植物通靈的特別多,五月五日端午時採摘的艾草陽氣最旺,所以這兩天也是傳統的採藥旺季。古來採藥,其實採的是植物的巔峰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