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孔子曰:“仁者静”,老子也说,万物生于静而归于静,“静”,为什么自古为圣人所推崇?

“仁者静”,典出《论语·雍也》,仁者,多半性格深厚宁静,如山。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有这样的表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为何能致远?“静”能给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

静,是少言多思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晚清著名政治家、两任帝师的翁同龢在一幅对联中曾说过: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提示。一个人心绪不安静下来就不能提高思想觉悟,不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而且,言多必失。有道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生厌的。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静,是临危不乱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奔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他的军队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借以退敌。

虽是小说家言,也足以给我们带来深刻思考。诸葛亮面对危机,却焚香操琴,没有慌张。他安然自若而平静,迅速判断出对方主帅司马懿对自己的高估与不敢轻视,上演了一出化险为夷的好戏。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我们没有诸葛亮的智慧,但却要有面对麻烦的静心。“致虚极,守静笃”,“守静”是为了恢复心灵的清明 ,静下来,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不静心,只会让自己一直处在忙乱当中。

 静,是游刃有余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淝水之战中谢安的记载。谢安和客人下围棋,等待自己十万军队与前秦七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一会儿他的侄子谢玄从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他“看书竟,默然无言”,又慢慢下棋。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小儿辈大破贼。”说话时的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谢安在淝水之战前,曾与主帅谢玄反复谋划,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他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这既稳定了人心,又对局面完全掌控。

常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的骨感是因为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到最后变成了无力掌控。如果内心不静,怎么会抽丝剥茧寻找本质,又怎会考虑各种的可能?

平心静气处理好小事,面对大事就不至于慌乱;平心静气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掌控局面,按照自己的计划前行。

静,是宠辱不惊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汉代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楚庄王大宴群臣,一直喝到日落西山点上蜡烛,忽然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名武将乘灯灭之际,拉扯楚庄王妃子的衣服。妃子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说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楚庄王却说,“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懽。”要大家全都把帽缨折断继续喝酒。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

楚庄王的忍让原谅,来自于他在混乱情况下的静,所以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掌控住了局面,所以他不仅化解纷争,还赢取了人心。

「荐读」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忙乱应对,没有方寸,只会火上浇油,使问题激化。《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当众人都在纷乱中时,静往往能让人快刀斩乱麻,平息纷争,化解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