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沁阳古为“覃怀古郡,河朔名邦”,今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明正德年间郑恭王在景贤书院设立书刻作坊益智堂起,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到1945年解放前夕,城内计有笔墨庄堂107家,石印作坊25家,书社14家。它们集中分布在府西街、老西门街和桥口街,接近经济中心与书院学堂、仕门官宅一起,构成了这座古城的文化中心。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笔墨庄堂:《艺文类聚、墨池编》载,沁阳的笔墨庄堂始于唐代,裴度曾书行草来鉴定怀庆笔墨的优劣。至近现代,沁阳的笔墨业日趋兴盛。新中国成立不久,重操笔墨旧业的座商就有71家,摊商13家,从业人数292人。1953年,沁阳笔墨业恢复发展到180家,其中瑞聚堂、白立本堂、务本堂的历史较长,声誉较高。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瑞聚堂:位于老一街26号(老西门街路南),清朝中期开业。到1925年,由温县人杨峰、杨瑞玉弟兄四人经营,门面房三间,二进四合院。到解放初,从业技术工人19名,另有徒工、店员8人。瑞聚堂作笔的原料全从外地购进,如黄狼毛来至甘肃省米州,羊毛和笔杆来自余杭。做出的笔分为元、亨、利、贞四个等级。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白立本堂:位于老三街9号(水亭南路东),清末开业,时名立本堂。1910年,杨月松、杨清坤父子为师傅,从业人员25人。后由白立本经营,改为白立本堂。白立本有五个孩子,白文金、白文义是水活技术师傅,崇义乡大金陵村韩发根是其高徒。白文笔的干活干得很好,温县招贤村牛同文是其高徒。白文柯专管在笔杆上划字。后来,白立本堂由白文柯的孩子白孟华继承。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务本堂:创业年代不详,位于老二街96号,门面房三间,后为大四合院。1931年改由从立本堂出来的杨清坤和温县招贤村王月凤合伙经营,共有工人、学徒和店员16人。产品有小楷、中楷、大楷。小楷笔分为五紫五羊、七紫三羊、扶学士、黄阁调元、小红缨、晴王高阁等。中楷有:大、小羊毫、小大由之、满汉胡笔等。大楷有屏笔和几种碗笔。解放前后,务本堂年产笔量一万多支,行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和东三省。通过京津,还出口到日本、蒙古。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沁阳的笔墨庄堂大多以生产毛笔为主,有的还兼制香墨。做墨的用料有炭素、皮胶、冰片。盘墨要经过48折。金不换、岁寒三友、翰林风月、九龙五子登科等为佳品。墨是黑色的,但打开的茬是兰色的。墨锭有圆柱形、长方形、六棱形、八棱形等。墨汁细腻,光泽明亮,挥笔生香,适于行草书的隹、浓、淡、干、折运笔。明清时曾被选为翰墨,供官廷使用。

沁阳在明正德年间开始,笔墨印刷业日渐发展,久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