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縣情」宗教——佛教

公元627~650年間,在今王莊鄉土崮頂山上,建有黃柏寺,清代,縣僧會司曾先後設於梵眾寺和茶庵。1919年前,沂水縣(包括今沂南、沂源兩縣的部分鄉鎮)仍有佛教寺院60餘處,後均毀於戰亂。至今縣內佛教徒僅有尼姑2人,住縣城蒙陰閣。佛教在境內影響較深,至今在喪葬、祭祀、供奉等活動中,佛教色彩仍存。現將尚能查考的沂水縣佛教寺院略述如下:

梵眾寺:位於縣城西南1公里處。建於公元999年(宋鹹平二年),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重修。清朝縣僧會司設於該寺,毀於何年無記載。寺院清靜幽雅,環境優美。明代成化年間沂水籍進士、詩人楊光溥(曾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曾作《遊梵眾寺》詩一首,留傳至今,現摘錄如下:

門掩斜陽柳幾株,浮生偶此住行廚。

風從寶樹傳鶗鴂,人倚銀瓶唱鷓鴣。

佛殿全經新雨溼,僧階半是落花鋪。

笑談滿座文章客,不見高陽歸酒徒。

茶庵:位於縣城今茶庵街辦公處西南附近,相傳公元1465~1487年(明成化年間)名為“白衣庵”,後因縣衙在此設茶點供奉過路官員,故名“茶庵”。清代縣僧會司設於此。該庵興毀無記載,今無遺址。

蒙陰閣:又名觀音閣、彌陀庵。位於縣城南關街。清道光七年《沂水縣誌》載:“明萬曆八年(1580年)建。”但據今尼姑說此閣為山西觀音大師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來此所建。閣內觀音銅像上鑄有“明隆慶二年”字樣。民國初期此閣有房屋5間,尼姑6人,土地40餘畝。閣內塑像毀於1928年;房屋毀於日本侵略軍佔據沂城時,原閣內尼姑現尚有2人健在。

龍興寺:位於黃山鋪山上。興毀無記。

聖水祠:又名聖水坊,位於黃山鋪鄉聖水坊村南山上。山上有一洞,終年流水,名“聖水龍宮洞”。相傳該祠建於唐朝。何年成為佛教寺院無記載,民國初期尚有和尚居此。該寺毀於何時無記。明代詩人楊光溥歸故里作詩二首,以表達對聖水祠和家鄉的讚美與熱愛。

遊聖水坊

路入仙境萬慮輕,無邊佳景足怡情。

峰頭樹帶煙霞色,洞口泉流日夜聲。

隔浦泥融聞燕語,傍林松澗覺風生。

固來疑問前村酒,元晏先生倒履迎。

重遊聖水坊

仙境無人久寂寥,從來山色解相招。

煙霞籠樹春還在,蒼草燻人酒易消。

洞口寒泉飛作雨,水邊僕柳臥成橋。

簷頭正苦詩囊重,卻被東風也上挑。

甘泉寺:位於今夏蔚鎮甘泉寺村,興毀無記。

黃柏寺:位於今王莊鄉土崮頂山上,公元627~650年建,毀於何時無記。

石佛寺:位於今泉莊鄉里莊村,興毀無記,現僅存古銀杏樹兩株。

東司廟:位於今院東頭鄉廟嶺子村。1168年(金大定八年)建,金代管理道教府設司,故知此廟起初為道院,不知何時佛教和尚始居於此。該廟毀於1937年,和尚遂在此返俗。

望仙寺:又名望仙院、資慶寺。位於今院東頭鄉駐地西6公里處。相傳該寺由一名阿彌法號三脫化的和尚自五臺山來此始建,時間無記。該寺興盛時有房81間,僧千餘人,地千頃。民國初期,尚有房屋15間,僧4人。該寺毀於民國後期。

塔澗庵:位於今院東頭鄉塔澗安村,先為尼姑庵,後曾居住僧侶。何時興建無記,毀於民國中期。

洞仙寺:位於今院東頭鄉四門洞村。始建無記,毀於民國後期。

法慶寺:位於今道託鄉蔡峪村北。何時興建無記,明崇禎年間曾重修,毀於民國後期。

儒林寺:位於今善疃鄉上、下儒林兩村之間,興毀無記。

龍泉寺:位於今善疃鄉龍泉官莊村。自魏姓始居此村時就有此寺,毀於何時無記。

上元寺:又名上院寺、靈泉寺。位於今柴山鄉上肖家溝村西南山上。建於唐代,元至元十五年和明代曾先後進行過兩次重修,毀於民國時期。

中元寺:位於今柴山鄉南黃家莊東南(原黃家莊南)。今尚存和尚塔殘塊,其銘文記有“……雲公講主……於至元二年(1265年)雲遊至沂水縣此地”。相傳雲公講主是

二世,該寺約建於南宋,毀於何時無記。

會仙院:位於今新民官莊鄉會仙院村。相傳此地為修行者的聚會處。興毀時間無記。

普濟寺:位於今沙溝鎮西院村東,相傳唐朝興建,有1871年(清同治十年)重修廟碑,毀於何時無記。

法雲寺:位於今下古村鄉宿山上。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建。分上、下兩寺。毀於何時無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