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張良對劉邦說的「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這句話」?

觀水通禪意


張良說:我沒說過。

這句話其實是港劇《楚漢驕雄》中的臺詞,這部劇恰好我看過,裡面的人設很有趣味,鄭少秋飾演的劉邦是一個老好人的形象,韓信則一直野心勃勃地向上爬,整體戲劇衝突充滿港味兒,屬於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劇集,既然格局小,自然更喜歡這種性格導致的倫理兩難,二選一。

而這句臺詞,就是張良勸諫劉邦破棄盟約攻打義兄弟項羽時的話。

看了下之前的一些回答,不少答案都為這句直白的話點贊,認為體現了“歷史規律”,其實大謬。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結果決定論”,即“以成敗論英雄”,甚至以“成敗論善惡”。

這種觀念在當代流傳甚廣,甚至被一些“成功人士”奉為座右銘,但是這完全忽略了這種觀念適用的範圍。

對於普通人身處的“平民社會”,乃至於“遊民社會”而言,規則的打破與否是一個力量對比問題,

如果本人具有打破規則的力量,則突破一般的倫理規則,必然能夠得到充分的短期收益,而成本不過就是道義譴責罷了,這種譴責不影響吃穿,時間久了,甚至人們就會忘卻,反倒會說“唯大英雄真本色”。

這種情況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缺少一元宗教土壤下的倫理底線的不確定性,通俗地說,每個人的道德接受程度不同,大部分人覺得“吃人”是惡行,隋末梟雄“迦樓羅王”朱粲就能大言不慚地對部下說:

肉之美者,無過於人。但使他國有人,爾輩何憂於餒哉。

翻譯過來就是,人肉最好吃,只要別的國家有人,你們害怕捱餓嗎?這種禽獸之性,竟然也能在江淮之間聚眾二十萬。

當然,這是極端案例,不過也說明倫理底線的多元性,就是有力量的人,哪怕再壞,都有可能有人認可他,甚至為他歌功頌德,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

但是,回到張良和劉邦對話的背景下,他們二人為國之君、相,他們眼中的“公道”、“是非”,就必須有社會標準、準繩的含義,也就不再是隨心所欲的了,這個準繩必須相對穩定並被國家權力所維護,否則就必然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就是操控最高權力者的迫不得已,他們提出的“公道”、“是非”,可以不是百姓普遍認可的公道、是非,但是絕對不可以隨意變化,變了,則信用喪失,百姓無可適從,伴隨而來的就是社會動盪,秩序破壞,用古人的話講,就是“綱紀無存”,就有可能有亡國之禍。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站在被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叢林社會的弱肉強食是冒險家的樂園,而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建立符合其要求的秩序,讓強者和弱者共同遵守才是第一位的選擇,他們不需要你理解他、誇他,需要的是你服從他、怕他。

所以,真正劉邦、張良可以認可的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


劉三解


在主流意識掩蓋下,我們不可不知的法則。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


這句話是香港無線電視於2004年出品的電視劇《楚漢驕雄》中張良勸劉邦稱王與項羽爭霸的一句話,編劇腦洞大開,把無賴劉三兒塑造成了一位仁義無雙的英雄。不管正史如何,也無論劇中如何編排,這句話卻傳揚開來,雖然,初聞之有所偏頗,但是,細品之不得不讚。



可能有很多人會不贊成這句話,諸位莫急,且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公道與是非評判,和保險一樣,總是事後再談,但是,保險可以事先買來,事後補償經濟損失,公道和是非呢?如果象警察一樣總是姍姍來遲還好,關鍵是,它還總不來。下面我們從公道人心,是非時勢分別剖析一下。


一、公道不在人心


公道、人心所向,只是強勢階層給予弱勢階層的精神或物質安慰,用以保證其統治地位的手段而已。


公道在人心,是愚民政策的最大騙局。趙高指鹿為馬,公道人心何在?五胡亂華,公道人心何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公道人心何在?所有人不還是雌伏於強權之下,做了順民?一代代愚弄,到後來西方列強入侵,從上到下,公道人心安在?



惡勢力得到懲罰,不是公道來了,而是夜路走多了,終於遇上了更強勢的勢力。有人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是人心所向,而是學聰明瞭,知道抱團取暖才能抵卸風險,保護自身利益。如果有公道人心,這就是公道人心,公道人心在於共同利益。


二,是非只在時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有的是非規則都是強勢階層為了維護其更長遠利益而制定的。


趙高指鹿為馬,是非何在?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是非何在?南京大屠殺,是非何在?形勢不如人,還不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如果有是非,這就是是非,是非只在拳頭,只在時勢。



以上所說都有點遠,作為一介小屁民,我們又該如何維護我們自身的是非公道呢?有書君在此給大家支幾個招,大家看看合適不?


1、努力提升並充實自己,成為一個有名望有實力的人,讓那些惡意之人對自己投鼠忌器,如果能成為強者就更好了。


在這個快節奏的信息諮訊大爆炸時代,我們要積極地利用碎片化時間來提升和豐富自己的精禪內涵,合理安排業餘時間,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努力使自己成為遊刃有餘的業內精英人士,發展第二能力,提高知名度,如成為自媒體大咖,平臺專業講師等。


2、熟悉並利用規則,把職業相近,或事業相類的人相互聯繫並團結起來,共同努力,維護共同的權益。


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愛好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精專行業相關知識技能或規則技巧,成為業界頂尖專家,聚集行業精英人才與企業,共謀發展,休慼與共。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會很普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學習與努力,融入以上團體,我們可以被超越,但決不能被拉下,只有這樣,才能附驥尾而致千里。


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些,那麼很遺憾,落後就要捱打,連做棋子的價值都沒有,是入不了局的,何談公道與是非對錯。


3、遠離不安全地帶,注意言行,切記冶容誨淫,漫藏誨盜,儘量不要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


細節決定成敗,健康和生命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我們不是一個人活著,我們還有家庭,親人和朋友,善待自己,遠離不良習慣和行為,切記福莫過於無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與諸君共勉。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

這是一句紅塵滾滾的入世名言。意思就是成王敗寇,你得勢了,成功了,贏了,公道自然就會站在你這一邊,沒有人會對你說三道四。


有人認為這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市井思想”,是“世俗哲學”。實際上這是錯誤的看法,構建健全的道德體系,另有其人;創立清明盛世,另有其時,而不是張良,劉邦,項羽他們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

張良這個人,太聰明瞭,他擔心劉邦因為顧忌人言,錯失良機,一語道破人性的弱點,讓劉邦自己選擇,是繼續婦人之仁還是儘快結束戰鬥,一統天下,儘早結束戰亂局面。劉邦無疑也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他痛下殺手,安邦定國,蒼生有幸。




張良是對的,有人指責張良,那麼指責者本身是不客觀。道德是有條件的,文明是有基礎的,人類在飲毛茹血的時代,就沒有這個條件和基礎講仁義道德,只有在衣食無憂的大環境下,才有條件和基礎講文明,懂禮貌的。如果劉邦講江湖道義,繼續哼哼唧唧,與項羽大軍對峙,老百姓生靈塗炭,就是高尚的嗎?


劉邦項羽身處軍閥混戰時期,那個年代,根本沒有正義可言,大大小小的軍匪難分的隊伍,在大地上橫衝直撞。衝突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張良此言,未必不是想提前結束殺戮,使老百姓早日脫離戰亂之苦的良心之詞!


哥不猜想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這句話貌似與,得民心者得天下,衝突,其實兩者都非常符合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不僅如此,這兩句話其實是相得益彰的,說的都是一個道理。為什麼老慢如此結論呢?


公,八口。古文字中,八:分別的各個維度,各方面;口:天理,合理的;故,“公”字的造字本義是:方方面面都好,都非常合理的,即,從整體角度講最符合公共需求的東西。

人心,就是人的天性。客觀上,每個人都是習慣於從主觀個體自我角度看問題的,凡事都憑自己的好惡,憑自己的價值觀,憑自己的私慾去為人處事。

所以,中華智慧是:你要想為社會整體和公共需求辦事,尤其是辦成大事,就絕不能憑自己主觀上的好惡去做,也不能聽信其他個人的意見,更不能聽信51%大多數人的意見。因為,天性上,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主觀的私慾。

不聽自己的,也不能聽別人的,即便是51%的大多數人的話也不能聽,那麼,聽誰的呢?只能聽天命的,聽時勢的,說白了,就是聽客觀發展規律的,這就是老慢一直在講的中華文化的核心智慧,凡事都要與當前的客觀環境需求和客觀發展規律,動態匹配,如此才能產生對天下普遍且持久好的結果。

所以,這句話,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沒毛病,非常符合中華智慧。

再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貝又行。古文字中,貝:各方面都匹配得嚴絲合縫的;又:積極有為;行:客觀的決策;故,“得”字的造字本義是:你的行為決策,與當前大趨勢的客觀需求匹配得天衣無縫,且客觀上產生了對各個方面和絕大多數人普遍好的結果。這才是“得天下”的根本原理。


各方面都好,絕大多數人都好,肯定應該超過85%的人吧。所以,得民心,指的是:客觀上產生了85%的人都比原先過的好一些的結果。

我們看,前者說的是,誰的也別聽,只聽時勢的,聽當前環境需求和客觀發展規律的,講的是決策過程的原理。後者說的是,要產生客觀上85%的人比過去都好的結果,講的是結果和衡量決策好壞的標準。兩者正好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歡迎關注老慢的頭條號。


老慢


這句話說得好。

光看這就不是古人說的話,查了一下是電視劇裡的臺詞,是編劇強加給張良的臺詞。但我覺得的確是古心裡的話。以張良的智慧,他一定認可這句話。

先說公道不在人心,這句話似乎很刺耳,因為和我們平常聽到的那句公道自在人心完全相反。但其實不然,這句話要在不同的形勢下來看。

從歷史的洪流來看,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在一個長的時間段來看,是人心決定歷史走向,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但是注意這句話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什麼是得人心,就是得到人心的,人心是可以利用的,許多封建皇帝就是利用人民的好惡,做出種種姿態,等到得了勢,立刻就開始換了一副嘴臉。這時候不得人心,反倒也沒什麼事。例如清軍當年入關,頒佈剃髮令,多少明人寧死不屈,但是在血腥的屠殺之下,民心還不乖乖被收割。

再比如當年金兵南下,逼得宋朝遷都江南,在淪陷區的百姓們,過著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的生活,他們也是民興所向嗎?

再舉個簡單例子,當年金兵要張邦昌做傀儡皇帝,張邦昌寧死不願意當皇帝,所有的人也都反對他當皇帝,但是金兵威脅如果張邦昌不當皇帝,就馬上血洗汴梁城,民心這時候在哪裡?所有人都盼著他當皇帝。張邦昌被迫當了皇帝,金兵一走,他立刻把玉璽給了趙構,但是張邦昌這漢奸的名聲是留下了,在演義小說裡他成了一個漢奸。

這就是所謂的民心。

說白了吧,在那些封建帝王的眼裡,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過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說這件衣裳真漂亮,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真正說法是“善於利用人心的人得天下。”

張良這樣的聰明人當然不會公然說出,公道不在人心這樣的話,他心裡一定認同。

再說是非只在時勢。

這句話就更對了,你現在以為正確的,等著時勢一變就立刻沒有意義了,在戰場上打仗便是如此,在這個戰場上正確的打法到了另一個戰場上就是錯誤的,因為情況變了,這句話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說法就是“善於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問題。”


錦翼


俗話說“公道自在人心”這話卻是反過來說,“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時勢”,反常理而言,乍看之下卻是極有道理的,但是再仔細去品味,只能說格局不同,角度不同,說出來的話自然偏頗,甚至只有半邊道理。總之,不要輕易反駁古人的話。

公,平均分配的意思。天道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平等的,不偏頗的。但是人類發明了“公道”這件事,講公道,說公道,這種東西僅僅存在於人類社會,是遏制慾望的產物。

這個自然界沒有公道,只有天道,只有自然之道,只有適者生存,萬物生長又衰敗。公道是存在於人心的,人模仿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又加上自己的意志,制定了一套“思想品德行為規範”,我們無法說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倒退,因為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扼殺天性,但另一方它又確實很具有約束力,人類需要秩序就需要“公道”,至於最終如何還是需要時間證實一切。我們沒辦法對虎豺狼豹講道理,即使再聰明的寵物我們也很難跟它分享你受到的不公。公道是依存於人類的,是必然存在於人心的,沒有人類文明,不會有公道之說。

我們又常說“讓時間證明一切”,真的是時間在證明嗎?時間只是拉開了與歷史的距離,它證明不了任何事情,歷史的改變是來自於人心的冷漠。歷史漫步向前,許多事情都會發生變化,關於“過去”的解讀更是多之又多,更有甚至顛覆歷史。就像之前許多人個秦檜平反,這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要說這事是誰的錯?其實誰都沒錯,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秦檜代表的利益集團不顧他們的安穩,殺害忠良岳飛,這就是要陷百姓於水深火熱,這就是有違公道,於是世傳秦檜的種種劣跡,就是好的也會被百姓的“公道”眾口鑠金成壞的;千百年過去後的我們,無法體會當時百姓的恐慌與環境,而且更客觀的覺得彼時的環境也許真的更適合投降……你看,我們無法身臨其境,也很難做到感同身受,我們無法產生心的共鳴,自然無法做出同樣的判斷。公道本來只存在於人們的心中,當我們受到溫柔以待或者受到攻擊冷落的時候,產生的想法和評價自然是不一樣的。時勢在變,但是它最終改變也只是人們的心,歷史越來越遠,或者事件越來越近,心中或冷或熱,或好或壞,時刻在變化,甚至被煽動,被說服,當初堅信的真理和真相遲早會在時間的流逝中被人們慢慢接受或者拋棄。即使如此,你能說錯了嗎?當然不錯,因為我們現在所說所信所守護的,都是對於我們現在而言最重要的,那些被擱置或者拋棄的可能是古人最看重的。

因為沒有經歷,因為距離遙遠,所以不能感同身受,所以不能接受,所以我們的心會遠離,會冷漠,甚至拋棄;反之亦然。

公道是什麼?公道是人們心中的秤。是非公道會變,不是事件本身變了,也不是時間變了,而是人心變了。

公道自在人心,公道當然、必須在人心!


魚者佩之


這話據說掛在劉鑾雄的辦公室裡面,也是港劇裡張良的臺詞,原因是劉邦(鄭少秋飾)拒絕韓信出兵攻打自己的好兄弟項羽。這個背景,是兩邊簽訂了停戰協議,劉邦不願違背盟約。讓劉邦震驚的是,身邊所有人都支持韓信的做法,而無人支持他自己。此刻,張良便說了這句話來安慰劉邦。

之後,劉邦讓蕭何誘導韓信叛亂,劉邦說,當年所有人都支持你殺我的好兄弟項羽,是因為天下兵權在你手上,但現在大家安居樂業,以為別人還會跟著你造反?另一個原因,是劉邦要給項羽報仇。

可見,港劇這腦洞也太大了。

是非若只在時勢,那後人便無法用是非來評價歷史了,這種話可以說依舊是強權者的洗白。如果信了這句話,劇裡的劉邦怎麼能殺韓信呢?按照這個邏輯,韓信殺項羽是時勢使然,跟他自己無關啊,你劉邦報什麼仇?而韓信造反,是劉邦讓蕭何誘導所致,並非時勢使然,你殺韓信,自然與時勢無關。可見,單純按照港劇的設定,也是漏洞百出。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這句話的出處是TVB電視劇《楚漢驕雄》。

韓信威脅劉邦,要在和項羽達成協議分清“楚河漢界”互不動兵以後再次攻打項羽。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這句話是張良在劉邦不想背信棄義攻打項羽的時候,勸劉邦說的話。

他的意思是,在爭天下這件事情裡,沒有對錯,只有輸贏,局勢已經發展成這樣,不打項羽,戰爭的格局拖的更遠,那麼最終受害的還是貧民百姓。

贏了,帶領著人民過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大信義,在此過程中被天下人誤會倒是小事了。

然後,劉邦被迫咬著牙,把個性嚥下去,把信義良心丟棄,揮軍大舉進攻項羽。

後來,天下已分劉邦當了皇帝建立了漢王朝,韓信被蕭何騙回遭到誅殺,臨死前的那句“判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之項羽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更為悽楚。

劉邦誅韓信,也是要證明其中一件事,那就是“公道自在人心”。此時輪到韓信大哭感慨:是非只在時勢,公道不在人心。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狀態,只能以時論勢。

當然,這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片段,歷史上,張良只有“暗度陳倉”“運籌帷幄”的梗,他並沒有真的說過這句話。

黑化的韓信和美化的劉邦都是TVB電視劇《楚漢驕雄》的再演繹,這部劇並沒有渲染那段歷史的波瀾壯闊,相反倒有點無奈愴然的意味,它講述的是天道,是時勢造英雄,是局勢與人物之間相輔相承卻又相離相悖的微妙關係。

在這樣的劇情裡,出現了“是非只在時勢,公道不在人心”這句話就非常恰當了。

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君候將相的千古爭霸,這句話擱在當今的意義,可以理解為我們特別通用,經常見到的一句話: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小例子比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在我們父輩母輩他們那一代人的時代,普遍的物質條件、生活硬件設施都還不是很好,所以到什麼節氣穿什麼衣服就非常接地氣,很健康。

可是現在呢,到處都是空調暖氣,公交車上都是如此,我們穿衣指數和以前自然是不一樣的。

但是父母們還是秉承著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要求和判斷我們的生活,這是父母的愛,但是如果可以根據時代與時俱進一下就會更好。

這種經驗主義不勝枚舉,也沒有對錯,只有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造成“小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大的事例我們也列舉一個,美國亞洲鯉魚氾濫成災的事情大家大概都知道。

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政府為了清潔水體,就從東南亞進口了一些包括大頭魚、鰱魚、草魚在內的8種亞洲魚類,投放到南部部分養殖湖區。10年後,湖區遇上洪水,這些亞洲鯉魚就趁亂逃到野外並開始大量繁殖。

亞洲鯉生存能力驚人,它們什麼都吃,在美國的一些河流中,目前亞洲鯉魚的數量已佔魚類總數的90%。

它們的種群發育已經嚴重的破壞了美國湖區的生態環境,甚至給湖中其他生物種群,比如鮭魚,帶來滅頂之災。

這引起了不少美國民眾的恐慌,美國農業部官網甚至提醒美國市民不能持有活的亞洲鯉魚,也不能攜帶該種魚跨州,即使是已經死亡的亞洲鯉魚,也不能扔進新的水域。

我們可以看到這件事情美國政府的“初心”是積極的正面的,甚至是高級的。美國人在第一次看到這種魚的時候可能會親密的稱呼亞洲鯉為:清潔小能手、亞洲小可愛…之類的話。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勢態的發展,到了現在,它們可能已經被冠以:水中惡魔、生態殺手,的名稱了。而政府也會被輿論抨擊做事沒有原則,水平不夠等等。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一件事情的發展,和它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好壞是不同的。

知道了這個規律已後,我們可以更清晰更靈活的分析事物,判斷事物,不僵化,不教條。

這些全部的概念歸納起來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也是“是非只在時勢,公道不在人心”的現實意義。


有書博物館



圖片源自網絡

這是一句徹頭徹尾哄世人投機的昏話,只要真正讀懂了史記楚漢相爭中各人的命運,按此話的邏輯行事者,都沒有好下場。公道是什麼?時勢是什麼?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把這弄清楚了,就知道這話是多麼的混帳。公道就是大道,就是社會普遍價值認可的規律,它不在人心,還會在哪裡?時勢只是這大道的階段性表現,順從大道,雖然時勢艱危,仍能鍥而不捨者昌,劉邦是也。背逆大道,雖然不可一世,即便力敵千鈞者亡,項羽是也。秦之所以能滅六國一統天下,順大道也。二世暴虐,民不堪其苦,失人心也。六國貴族,藉此復辟,迷於時勢的短視,終為劉邦各個擊破,恢復大漢之一統,雖漢初亦有劉姓之封王,巳與六國貴族割據的夢想不是一回事,劉姓封國的相權為中央所控制,而且這種封藩只是一種久亂之後的過渡。到了武帝時代,一紙推恩令就化解了地方勢力的坐大。公道自在人心,這是亙古不變的大道,就是看你能不能體會到這種人心所向,是天下人之心,還是部分人之心。是明白之心還是矇蔽之心。時勢往往是部分人矇蔽天下人造就的,它瞬息萬變,有為者要把握時勢,但不能讓它迷了雙眼,看不清真正的大道。不然你就會成為一個攀炎附勢之人,一隻被風吹起的豬,一旦風勢一歇,呵呵,結果可想而知。張良是這樣的人嗎?張良總是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他身邊,當天下大定之後,他就雲遊去也。他怎會說如此昏話。


null108161361


公道確實不在人心 ,公道在旁觀者心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人心只有利弊哪裡有公道。如果人心有公道,就不會發生華盛頓們對印第安人進行種族滅絕,還被稱頌的事情。

公道有沒有?當然有,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佑)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