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为人处世”?诸葛亮去世前的遗书堪称教育子女的宝典

说起诸葛亮,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部《三国演义》几乎把诸葛亮神化了。当然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也确实厉害,号称“卧龙”先生。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佐刘备,以“隆中对”一文充分展示其治国才华,“三分天下”决策由此确立。

该如何“为人处世”?诸葛亮去世前的遗书堪称教育子女的宝典

诸葛亮出山之后,一直辅佐刘备南征北战,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大业日益操劳,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年仅五十又四。杜甫在《蜀相》中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恰如其分。

正因诸葛亮把身心都交付给了蜀国,以至于顾不上教育自己的儿子。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诸葛亮写下《诫子书》,以告诫儿子诸葛瞻该如何为人处世。《诫子书》虽不到百字,却成为重要的家训之一,流芳后世,也成为历代学者修身立志的名篇。

该如何“为人处世”?诸葛亮去世前的遗书堪称教育子女的宝典

先来读一读《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短短86个字,内涵却极为丰富。即是写给儿子治学修身的家书,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同时充满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期待。

文章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富有条理,层层推进。一个方面,诸葛亮告诫儿子为人,围绕一个“静”字展开,要学会淡泊宁静。只有把名利看淡,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方能摒弃杂念私心,从而保持内心世界的平和恬淡。当然,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但这种心境却不可或缺,没有这样的心态,又怎么能静心去学习呢?不学习,又怎么能进步呢?怎么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呢?

另一个方面,自然是和“静”相对立的对立面“躁”了,自然应该戒之,就是做人要有自制力,即戒“淫慢”和“险躁” 这两大毛病。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行为上不要放纵自己,让自己散漫起来。否则就会因为享乐而丧失进取心,丧失斗志,从而浪费宝贵的光阴。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类的感慨。

该如何“为人处世”?诸葛亮去世前的遗书堪称教育子女的宝典

当然了,诸葛亮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自己的人生哲学:淡泊、勤俭,从而让他的修养、事业和文章展现出如此卓尔不凡的高尚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诸葛亮是儒家倡导的静修养德的最佳代表人物。他写的这篇《诫子书》不再仅仅是他爱子之情的真情流露,更是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