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既不忠,也不智

霍光在汉武帝之后维持了大局的稳定,功不可没。但是,霍光的行事远远超出了汉武帝临终付托的本意。霍光依靠汉武帝的临终嘱咐,大权独揽,做了几十年不是皇帝的皇帝。即使皇帝已经成年,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霍光仍然不愿也没有放弃对最高权力的掌控,直到死去。霍光为什么不篡权,取刘氏而代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霍光是个谨慎的人,不敢轻易尝试。因为他知道,自己当皇帝,不是没有可能。凭借对最高权力的掌控,可以当上皇帝,但是能当多久呢?时间不会太长。因为霍光掌权之所以有合法性,大部分人不会说什么,那是因为他是为刘家掌权。如果他取而代之,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霍光有做皇帝的资格吗?没有。他不同于王莽,王莽是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的背景下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而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迷惑了相当大一部分人,才建立起王莽不出如苍生何的威望。霍光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人威望,他没有也无法造成众望所归的局势。

霍光大权独揽,远不是汉武帝的本意。因为汉武帝留下的辅佐大臣并非他一个。大权独揽,是霍光能够做到的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不愿归政皇帝,就足以说明霍光并非忠臣。

霍光的大权独揽,不足以让汉宣帝下定灭族的决心,但是纵容老婆杀害皇后,害死皇帝最亲的人,却埋下了灭族的种子。但汉宣帝聪明至极,他知道杀害皇后的罪名,还不足以扫灭霍光家族,他要等待时机,他知道,霍光的老婆和后人,愚蠢至极,一定会犯错误,一定会给他留下灭族的口实。从表面上,是霍光的后人谋反,才让霍氏一族被灭门。其实根子还在霍光身上。如果霍光在世时及时约束家人,及时归政皇帝,根本就不会有被灭门的事。但是,霍光的不智,不仅让汉宣帝内心充满仇恨,也给汉宣帝找到了下手的理由。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叫徐福的人上书汉宣帝,要求他约束霍氏家族,避免被灭门的命运,宣帝不予理睬。因为他要的就是霍氏一族的疯狂,给他一个灭族的理由。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默然,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茂陵人徐福多次上书说霍氏将会有叛逆行为,应预先加以防范制止。假如陛下接受徐福的劝告,则国家就没有划出土地分封列候的费用,臣下也不会谋逆叛乱,遭受诛杀的大祸。现在事情已然过去,而只有徐福的功劳没有受到奖赏,希望陛下明察,嘉许其‘弯曲烟囱、移走柴薪’的远见,使他居于‘焦头烂额’者之上!”汉宣帝这才赐给徐福绸缎十匹,后又任命他为郎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