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被包圍後爲什麼就意味著被殲滅?

在解放戰爭時,國民黨軍只要被解放軍合圍基本上就意味著被殲滅,很少有國民黨軍能從解放軍的包圍圈中跑出來,以至於國民黨上層在心理上都認為被合圍等於被殲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被包圍後為什麼就意味著被殲滅?

首先,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上,包圍確實是大規模殲滅敵軍的常用戰法。特別是在熱兵器時代,被包圍切斷後勤補給的軍隊更是戰鬥力大減。就算是解放軍被包圍也很危險,更何況國民黨軍。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被包圍後為什麼就意味著被殲滅?

其次,從紅軍時代開始,解放軍的常用戰術就是集中兵力,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也就是說如果解放軍決定包圍某支國民黨軍部隊,往往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基本不會給國民黨軍逃跑的機會。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被包圍後為什麼就意味著被殲滅?

第三,國民黨軍實際上是一支封建體制的軍隊,組織體制落後,士氣低下,一旦被包圍就很難組織起有效的突圍。被包圍的國民黨軍基本上只會聽天由命,最多負隅頑抗,很少組織有效的突圍行動。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被包圍後為什麼就意味著被殲滅?

最後,解決合圍的有效方式便是友軍的救援。但國民黨軍的傳統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很少主動救援其他被包圍的友軍。特別是解放軍擅長“圍城打援”,這讓國民黨軍更不願去解救被包圍的部隊。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被包圍後為什麼就意味著被殲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