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世人尊为药王,他行医救人、著书立说,经历了2个朝代五位皇帝,始终受到世人尊重。

药王首先是一个病人

孙思邈自幼多病,身体孱弱,从小便和郎中与药罐为伴,他父亲耗费了大量家产,才最终将他的病治好,也正是童年这段痛苦的经历,让他自小就对病痛有了很深的认识。待他长大了一些,又看到许多穷苦百姓生了病却无钱医治,最终悲惨的死去,这也能令他异常的心痛。于是从少年之时,孙思邈就开始翻阅古代的医学典籍,励志成为一名医者。每每看到病患的苦难他都仿佛能够感同身受,也正是这种感受激励着他用尽了毕生精力来救死扶伤。所以可以说,一代药王在他一百多岁的人生中,始终是个病人,幼年的那种病痛的感觉始终跟随着他,终生未曾痊愈。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

一代神医的传奇

民间有很多药王的传说,传说孙思邈外出行医时偶然遇到了一家人抬棺下葬,他发现棺材缝中有鲜血流出,急忙上千询问,得知是一名孕妇难产而死,刚刚死去不久。孙思邈连忙阻止众人,对那户人家说:“血未变紫,棺中人还活着!”众人立刻打开棺材,孙思邈行针治病。不久,产妇竟然悠悠醒来,之后婴儿也顺利产出,孙思邈一针两命,众人皆赞其为神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作为一名医者,孙思邈从不拘泥于典籍上的记载,更是致力于研究新的医疗方法。他曾遇到一位右眼红肿的病人,若是淤血不祛除便没有办法敷药,可行针放血又怕伤到眼球,于是孙思邈便去河边抓了两只蚂蟥放在病人的患处,以此来祛除淤血,然后敷药,病人果然很快便痊愈了。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一代神医救死扶伤

还有一个尿道堵塞的病人,找到孙思邈的时候肚子已经撑得仿佛皮球一般,整个人已是命在旦夕。当时根本没有导尿管这样的工具,孙思邈苦思良久,终于想出用细小的葱叶插入病人的尿道,再向内吹起,为病人导尿,而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导尿记录。

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很多病症都具有地方性和群体性,于是他从各地民众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入手,研究地方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认为山区人民经常患的粗脖子病是因为长期饮用不干净的水导致的,所以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给病人服用海藻、海带和羊的甲状腺(羊靥),而这些东西都富含碘质,正是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好方法。

孙思邈还发现很多贫苦人家会得夜盲症,一到晚上就失去分辨事物的能力,他认为这是因为贫苦百姓长期吃糠咽菜,没有钱吃肉导致的,于是建议病人吃羊肝、牛肝来治疗。现代医学也证明,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而动物肝脏中有丰富的维生素A。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不仅穷人会生地方病,富人也会。孙思邈发现当时的富人往往会得脚气病,而穷人却很少得这种病,于是认为这是一种富贵病,他用谷皮煮粥给病人喝,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证明,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而谷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

历任帝王皆推崇

孙思邈年轻时医术便已十分高潮,在当时颇有盛名,隋文帝曾下旨征召其为国子博士,不过孙思邈一心只为行医救人,不愿追名逐利,便托病加以拒绝,之后他一直隐居在华原县磐玉山,也就是如今的药王山。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药王山

到了贞观三年孙思邈的医术更加精深,已是名扬四海的神医,唐太宗很是敬仰孙思邈,遣特使前往华原县请他付京都相见。唐太宗

召见他时,见他长须飘飘,神采奕奕,便对左右人说:“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唐太宗想授予孙思邈官爵,却再次被他婉言拒绝。唐太宗见他淡泊名利,也未勉强,只让他在京城住一段时间再行返乡,期间朝廷重臣多来拜访。

到了显庆四年,唐高宗又一次征召孙思邈,想让他做谏议大夫,孙思邈以年迈为由再次婉拒,唐高宗只得挽留其在京城,寻得一处安静的住处,让他著书立说,而这一住便是十年。当时京城中的知名人士,如宋令文、卢照邻等都前去拜孙思邈为师。

神医也是凡人

孙思邈虽然医术高超,但终究不是真正的神仙。在乾封二年,他的学生、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传染上了麻风病,在长安光德坊治了一年也不见成效,便请孙思邈为他医治。孙思邈为他诊脉时发现他的病症已经很深了,心情十分沉重,让他搬到了自己的宅院居住。孙思邈每日亲自为他煎药,想了各种办法,开了很多药方,然而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都没有起色,后来连双脚都开始麻木,难以行走。卢照邻知道麻风病自古以来就是不治之症,不忍见老师为他日夜操劳,便悄悄离开长安回到家乡,在写下了三首《释疾文》后,投水自尽。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卢照邻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读着卢照邻的绝笔诗,年愈九十的孙思邈老泪纵横,医者应当救死扶伤,可自己却不能挽救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这让孙思邈深感内疚。他决心继续钻研医学,精益求精,于是他辞归故里,回乡继续著书。

著书遗后世

孙思邈在长期的行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理论,而且他还虚心的学习前人的医学著作和收集民间偏方,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积累沉淀,博采众长、删繁就简,在他七十多岁时完成了《千金药方》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三十年后,百岁高龄的孙思邈又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与第一部《千金药方》相辅相成,有比翼双飞之意。这两部书都是我国医学史上宝贵的财富,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福后世。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药王孙思邈

著书遗后世

孙思邈在完成了《千金翼方》的第二年便去世了,他的子孙们遵其遗嘱,没有任何陪葬的器皿,只用一副薄薄的棺木将其安葬在松柏长青的磐玉山上,然而他的医者精神却永远的留在了世上,后世也将磐玉山称为“药王山”。

踏遍青山,一代神医药王,永存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