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皇上的龍袍究竟是怎麼洗的?


中國古代,皇帝的身份無比尊貴,龍,是皇權的象徵。和他有關的事物一般都被冠以“龍”字。 比如,皇帝的座位叫“龍椅”。 皇帝的身體叫“龍體”。

皇帝的洞察力叫“龍眼”。

那麼皇帝的衣服,自然就是龍袍了。看了這麼多年影視劇,各位親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皇帝穿著的尊貴龍袍,是怎麼製作的呢? 以明代為例,《天工開物》中就有一小段關於龍袍製作工藝的描述。 “凡上供龍袍,我朝局在蘇、杭。其花樓高一丈五尺,能手兩人扳提花本,織過數寸即換龍形。各房鬥合,不出一手。赭黃亦先染絲,工器原無殊異,但人工慎重與資本皆數十倍,以效忠敬之誼。其中節目微細,不可得而詳考雲。”

“供皇帝穿的龍袍,我朝的織造部門,設在蘇州和杭州,織機花樓高一丈五尺,由兩名巧匠對比設計好的花樣圖本,每織幾寸就變換提織龍形圖案的另一部分。不同房間分工合作,成品龍袍並非出自一人之手。所用絲線先染成紅、黃等色,製作工具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數十倍,表示對皇帝的忠敬。其中的細節繁多,無法每一項都詳細考證。”

人工複雜,造價昂貴,樣式有嚴格規定,似乎這就是龍袍的主要特徵。清代的文獻是這麼說的。 “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 ——《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

這裡可以看到,到了清代,有的龍袍上甚至還綴滿了珠寶,用金線編織! 這麼昂貴的衣服,到底怎麼清洗呢?萬一搓著搓著搓掉了兩顆東珠,偷偷縫回去? 關於龍袍如何清潔的答案,估計各位心裡都有數了——那就是不洗。


由於生產龍袍的複雜工藝和材料的金貴,又因為那些鮮豔的染料不比今天牢靠,入水很可能掉色,所以龍袍一旦製作完成便不會再清洗,只是由專人每天進行護理,保持龍袍光亮如新。

很多人可能要說了:“那不得臭了?”“皇上天天穿髒衣服不難受嗎?” 別被影劇塑造的皇帝形象給欺騙了。在現實中,皇帝的龍袍並不是每天穿著去上朝、去後宮、起居的“唯一指定服裝”——反過來想,如果皇帝真的和電視裡演的一樣,一套衣服,一年四季不帶換的到處跑,這皇帝還不如普通人呢。

實際上皇帝的衣服多種多樣,從不拘泥於龍袍。比如狩獵的時候穿獵服。

回家了穿便服,就是料子比較好的普通衣服,舒服就行。

皇帝真正穿龍袍的時候,一年大概也就那麼幾次,都是在出席重大活動的時候才穿,例如太后生日,祭拜上天,皇帝大壽等等,可以這麼理解:龍袍是一種吉服,穿它,是為了體現節日的隆重。

龍袍雖然不洗,但是同一樣式都會有很多件備著,以防真的出現前邊提到的龍袍意外損壞的情況,使皇帝沒有龍袍穿。此外,根據場合的不同,龍袍的樣式還有許多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