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夏越来越深了,夜晚也显得有些长。走在霓虹闪耀的街道,总觉得夏天少了点什么,偶尔几声蝉鸣入耳,仿佛一下找到了心中的空缺,那是童年的乐趣。儿时的回忆像乡愁一样,时时萦绕在心间,年龄愈长,越发清晰。

捉知了猴

正如罗大佑歌里唱的那样,“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知了确实给70后、80后、90后的童年增添了很大的乐趣。那时候的孩子是极喜欢夏天的夜晚的,因心里急着出去捉知了,连晚饭吃的都是匆匆忙忙的。尔后,放下碗筷,便拿起准备好的手电筒、罐头瓶、竹竿催着大人一块出发了。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一旦步入黑漆漆的树林,看着多支手电筒照射的光亮,孩子们就像步入魔法城堡一样兴奋。自己仿佛一下有了魔法,手电筒照在哪里,知了就会出现在哪里。当然,捉知了靠的不是魔法,而是长期实践总结的经验。树林里柳树底下知了猴最多,杨树次之。不过,知了猴虽多,却需要眼力和判断力,否则也逮不到几个。加上,几乎家家都参与这项活动,所以拼的就是眼疾手快。

只见大家手扶着树, 顺时针或逆时针绕树扎扎实实地转一圈,一棵一棵着盯着树根的位置瞅,找出树根周边土皮儿看着有些薄的手指肚大小的洞儿——不能太小,太小的可能是蚂蚁洞;也不能太大,大的可能是已被人扫荡过,或早前就钻出过的空洞。判断出应该是有爬叉时,用食指一抠,洞口立刻敞成个指头粗细的圆洞,再一瞧,爬叉正举着两只尖尖的螯蓄势待出,用大拇指食指顺势把它拎出来,放入瓶中,便有满满的成就感。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没脱壳的爬叉攻击力很强,小心让它夹住手指,保证你疼得嗷嗷叫。脱壳后的爬叉拥有飞行绝技,噪音大,因此也叫雷震子,听着威风实则是个战五渣。

同时,顺着树根往上看,那些自己钻出洞的知了猴已经爬了很高了,竹竿一扫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捉获。

这样一晚上下来,罐头瓶会渐渐满起来,那种喜悦,是现在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无法想象的。

油炸知了

逮逮到的爬叉有人定点收购,一毛钱一个,贵的时候两毛。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因为只要卖一个就可以买一支铅笔,倘若卖五个,就可以买一个“大头冰淇淋”,那在当时的夏天可是农村孩子难得的享受。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有时会放几个在草帽下面,看着他们慢慢退去壳儿,嫩黄的身体,透亮的翅膀,好看极了,时间长了就变成黑色了。

然而大部分时候,知了猴都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吃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初级阶段。在甲骨文中有“烤”蝉;周代王室的小菜中就有“蜩”。可见上自宫廷君王,下至普通老百姓,早已将蝉作为食物,只不过吃法不一。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知了猴倒入菜盆中,用水洗去泥沙,再取出干净的知了猴,撒上一些细盐腌渍半天(也可以取活的知了猴,下沸水锅烫死,捞出,用水泡洗干净。再用盐水泡上几个小时或放在盐水锅里煮一段时间)。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锅里加入油,不要太多,油锅烧至四成热后下锅炸,炸至酥脆,直到变成金黄色时就差不多了,控油捞出装盘,然后撒入细盐和味精、孜然、辣椒粉变就成为燃爆味蕾的极品美味了。。

回忆绵长

现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很难再有捉知了猴的体验了,只剩下偶尔听到几声蝉鸣了。想念知了猴的美味,也只能买着吃了,只不过好像怎么找不懂童年那个味道了。

Ta燃爆过味蕾,惊艳过童年,是70后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回忆

有一次晚饭后在河边散步,隐隐约约看到树上有个熟悉的影子,心里一喜:莫非是知了猴。赶快用手机的灯一照,还真是爬叉,激动的不禁叫出声了。随后,童年捉知了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

如今,虽然捉爬叉的机会、空间都少之又少。但,在臃长的夏夜,约上知己两三,小酌两杯,听听蝉鸣,聊聊童年往事,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那个夏天,在心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