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大清与英国的综合国力差距,与1937年中华民国与日本的差距相比,哪个更大?

军阀49


跨越时代的国力比较,其实是挺难衡量的。不过,可以试一试,不一定全对啊!

1840年和1937年,相差大约100年,当时的中国都面临两场对外战争,而且都是侵略战争。

就纵向而言,1937年的中国强过1840年的中国,1937年的日本也远远超过1840年的英国,这个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那么,横向对比,1840年的中国对阵英国,和1937年的中国对阵日本,哪个表现更好一些呢?从过程和结果上看,应该是1840年好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1840年的战争基本是英军在沿海的骚扰战,老百姓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即便是清军,和抗战想必,伤亡人数也是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足万人吧)。

但1937年的战争,中国沦丧半壁江山,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亡人数近两千万,而军队的伤亡也高到数百万(死亡约200万?),这个损失恐怕是1840年的十万倍也不止吧。

从老百姓感受的这个意义上来说,很显然,1937年的战争可以说是无比凄惨,而1840年的战争几乎无感。

这也足以说明两个政权的差距所在了。

当然,1840年战争和1937年战争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这个也是不能比的。



1840年鸦片战争主要是一场贸易战,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进行的一场小规模沿海骚扰战,其主要目的是迫使清廷开埠通商,而绝没有推翻清廷占领中国的打算。

因此,这也注定了鸦片战争是一场小规模、低烈度的战争。

但是,1937年就不一样了,这是日本要灭亡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其烈度、其规模、其投入,都堪称中国历史之最,是之前中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而就双方实力对比而言,1840年时期的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仍旧是世界第一,但因为军事技术落后的原因,这个优势并未转化为军事力量。

不过反观当时的英国,也没有牛气到多大程度,当时的英国舰队还是风帆动力而未普及蒸汽轮,其沿海的骚扰战也主要是利用工业革命后钢铁业大发展的炮火优势。

在其他方面,如步枪等等,英军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深入,中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到1937年,中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不是缩小,而是比1840年更加扩大。



到1937年,因日本人煽动的辛亥革命导致的中国分裂与连年的军阀混战,国家实力进一步削弱,军事能力也同样如此。

试想,一个连像样的钢铁厂都没有的国家,步枪、机关枪、大炮、飞机、军舰都不能大规模生产甚至完全不能生产而只能依靠进口的国家,如何能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呢?

从这个角度而言,1937年的中国,其困境与压力远远大于1840年的中国,其过程和结果也清楚的证明了这点。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参战而单靠中国抗战的话,那究竟是抗战八年还是八十年,恐怕是很难说的!

最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而单靠中国的力量的话,不太可能战胜日本侵略者。


坑爹史册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看看“综合国力”包括哪些评分。一般认为“综合国力”分为8个方面,我们试着比比:


1840年 的中国:英国


一,GDP总量:中国人口为4亿,GDP估计占世界比重为33%左右,但同时期其实拥有1亿6千万人口的印度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人口其实也接近2亿人,GDP比重也不会落后太多,姑且算是中国:英国==10:6。


二,人力资本:这时期英国的义务教育也未开始,同样还有印度的大量人口,所以比分:中国:英国== 10:6

三,自然资源:大英帝国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在1840年领土接近2000万平方公里,因此实际在这一项是比大清强的,中国:英国== 5:10。


四,资本资源:分为国内投资总额,外国直接投资,资本市值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这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发达程度,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大英帝国是世界第一,远高于农业国的中国,具体差距我们不清楚,暂且定位中国:英国==2:10。

五,知识技术:这方面最不好比,因为中国和英国的技术差距不是几十年,在航海技术和军事技术上差距是数百年,不过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其他方面的技术并不领先太多,拉所以暂且定为 中国:英国===5:10。


六,政府资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和收入来比较,清朝的财政收入约是5000万两白银,而当年英国财政收入约9000万英镑,核算成清帝国的白银是约2.9亿两,中国:英国==2:10,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作为工商业国家的英国比 清朝有更集中,更容易动用的财政资源。


七,军事实力:分为陆军和海军两部分。

英国的国防开支平均每年为1500万英镑,约合4900万两白银,清朝每年约2000万两。

就人数差距来说,清朝全部军队约为80万,而大英帝国约为14万。

也就是说 大英帝国的花在每名士兵上的军费开支,是清朝士兵的14倍。


而这还未考虑到军事技术的代差,指挥能力,后勤能力,这个差距也许是1:10.但也要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优势,暂且定位中国:英国=3:10


八。国际资源: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 这一点中国:英国 =2:10。


所以八项数据比较起来,我大致认为1840年,中国和英国的差距可能在一半左右,大清的综合国力约为英国的一半。



而1937年中华民国与日本的差距,中华民国赶得上日本的一半吗?我认为没有,后者已经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的现代强国,中华民国却停留在比1840年的大清强不了多少的程度上(别看有那么多洋枪大炮,实际很多不如大清)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1840年中国与英国的差距 ,小于 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差距。


闭家锁的红枫


我个人认为还是1937年,中华民国和日本的差距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远东霸主中国败给了远道而来的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大清国完全不是英国的对手,被英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双方的差距极为严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那么当时的中国和英国差距有多大?


从领土上看,当时的清朝拥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土面积仅次于沙俄,是世界第二大国家。当时的英国虽然本土面积没有中国大,但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地面积遍及各大洲,国土面积比中国还大,可以与沙俄一较高下,当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从经济和工业上看,当时的英国几乎控制了全球大部分贸易,英国的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工业总产值几乎占了全球的一半。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生产的都是茶叶、小麦、棉花等低附加值的农产品,中国的庞大经济是由农业人口堆积起来的。中国和英国的差距就像现在的非洲和我们的差距一样。


从军事上看,英国拥有庞大的海军,陆军已经近代化,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采用的是现代的训练和作战方式,英国的军事力量根本不是大清国能比的。大清海军在英国海军面前几乎形同虚设,大清国的陆军也强不到哪去,英国靠拼刺刀就把八旗军打的屁滚尿流。当时中英两国已经有了代差,英国人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那么1937年中日国力究竟悬殊到什么程度,在这我想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在经济方面,日本虽然资源实甚贫乏,但侵占我东北后,形势发生了转变。东北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九一八事变”后尽为日本本抢掠。但对于当时民国,实无异丧失了经济命脉。


在装备方面,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对轻重工业之建设,不遗余力。1937年,就已有金属工业工厂6600余所,机器工业工厂9000余所,化学工业工厂4000余所,军用资料制造厂30多所。其飞机、战车、火炮、船舰、车辆等等,均能自造;而且其民用工业发达,在战时可改装而从事军需生产。


而当时的中国科学落后,工业基础脆弱,军需工业设备简陋,技工缺乏。由于财政紧张,无法扩充设备,致重武器多不能自造。

专注于历史解密,分享历史趣闻,尽在李哥讲史,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加关注点赞或者评论!我会每天随机抽取5位加关注的小伙伴,送出50元红包!


李哥讲史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看了下面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有这么多的历史达人给出的答案是1937年民国与日本的综合国力更大,本人真的唏嘘不已,对于历史最重要的一点,难道你们都忘了吗?历史是谁创造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认为1840年大清与英国综合国力差距小的无非也就从下面几个因素分析得到的。


GDP问题

1840年的大清GDP是远远高于英国的,1937年的民国GDP又是远远低于日本的,这是事实,但这并不能说明综合国力的问题。清政府的确有钱,但是钱都藏在了八旗贵族、皇亲国戚、政府要员的腰包中,这些钱都用在了建宫殿、奢靡享受了,再多的钱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起到了腐蚀的作用。在反过来看看,民国虽然GDP远低于日本,但是投入到工业建设、交通设施、军事装备及教育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是远远低于之前大清与英国的差距的,所以抗战八年到后期中日军队装备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局部已经反超日本。



制度问题

说到综合国力,不得不说说国家制度,一个以封建制度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另一个是两个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差距还用说吗?制度问题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但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国家制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顶层建设和战略布局的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创造力,版图大有什么用?钱多又有什么用?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大清纵有北洋舰队、新式陆军还不是一败涂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都是当地的百姓在帮助这些外国人,民国有这种现象吗?我在举一个例子吧,是印加帝国和西班牙的综合国力差距大,还是完成南北统一以后,美国和当时西班牙的综合国力差距大呢?那些历史达人是不是又要看GDP数据,看谁的钱多看谁的版图大?印加帝国的黄金可比刚统一时的美国多得多。


细节分析

你们没有发现吗?2000人的八国联军就可以打进北京,试问2000人的日本军队可以占领南京吗?从这差距还不能反映出综合国力的差距吗?有人说,1840年的大清面对的外部压力小,赔点钱割点地就行,1937年的中国面对的压力要大的多,所以谁压力大谁综合国力的差距就大,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压力大小是由对手战争目的决定的,战争目的又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如果日本和英国的位置换一下。你以为1840年的时候,英国不想全面佔领中国吗?

大清与英国是有代差的,就是诺基亚和iPhone7的差距,民国与日本没有代差,顶多就是iPhone 5和iPhone7的差距,就像我前面所说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看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每位国民都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这个国家必将是强大的。


还能不能让我起名了


用各位最热衷的GDP数据说话吧。不过当时没有GDP一说,可以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来比一下吧。

到1840年的时候,大清王朝的财政收入约是5000万两白银,经济总量应为财政收入的四到五倍,也就是约2.5亿两白银。而当年英国财政收入约9000万英镑,核算成清帝国的白银也是约2.5亿两,经济总量约是清朝的4-5倍。当然,英国的财富价值含金量高出清朝很多,近代化的工业和古老东方农耕就不在一个频道,当时清朝人口3亿,英国人口900万。这个差距,已经不是同等数量级的比较了。

1937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约为10亿美元,而当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约为6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6倍,当时中国人口为4亿,而日本人口约7000万人,相比清朝鸦片战争,中国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缩小了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但中日一对比。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上的差距,仍然是非常巨大。

而我想表达的是,当时的日本,是武士道精神下的全民团结。而我国却是内忧外患一盘散沙的孱弱农业国,中华民族真的到了亡国灭种的空前危险阶段,而千万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前仆后继,留存了这个古老民族。我想提醒大家记住这个国家迎战最危险敌人时候的国名。


先启历史



综合格斗希望之星


这个题目好大啊!哎!先有想知道的就仔细了解下吧,我先说说1840年清朝和英国吧!

一:1840年的大清和英国

国力:道光时清廷人口4万万,GDP约占世界30%,明明白白一个东方大国。 英国当时还没有成为“日不落”,GDP约占世界的5%。

军事(海军为主):根据记录,最初参战的英国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舰队的总人数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约12000人左右。在战争过程中还有部分船只加入用以替换在战争中因受损的船只。清军的水师当时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两支,其任务并不时出洋作战,而是近海防御,守卫海岸。当时清军战舰的吨位小,火力差,不能与英军的军舰相抗衡。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舰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为48.8%,如此大的差距使得清军不敢出海迎战,所以只能放弃海上交锋,从而丧失了主动权。



兵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而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7000多人,后来增至最高达2万人。

武器: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自主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就形制样式而言这种老式的武器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二:1937年的中国和日本

国力:虽然中国的总人口比日本少数倍,疆土面积也比日本大数十倍,可仅从综合国力上比拟,事先的世界言论普遍以为,中国在与日本的片面和平中简直没有获胜的能够。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速度高达9.9%,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全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中开展速度最快的国度。而1937年的中国,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即便把本国在中国创办的企业算在内,中国的工业产值也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除了沿海局部城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域拥有多数的轻工业外,中国所谓的“工业”绝大少数仍处于手工阶段,这一阶段在中国至多曾经延续了上千年。

经济实力

工业总产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

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铜产量:日本8700吨,中国700吨;

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3100吨。

武器:日本已具有年产各种作战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的军事工业程度。至于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的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停止大规模和平的年需求量。 1937年,假如说中国尚有军事工业的话,其程度与清廷重臣李鸿章、张之洞经办洋务的时代区别不大。整个国度没有消费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汽车的才能,飞机和舰船虽然可以大批消费,但次要的零部件和原资料必需依赖出口,远达不到支持一场片面和平的批量消费规模。中国可以消费的只要步兵的轻武器以及小口径火炮,其消费才能异样无法支撑大规模和平的需求量。


兵力:日本可以动员使用的军事力量共约448万人,其中常备军约38万人、陆军17个师团、海军舰艇约190万吨、空军与海军飞机共2700余架。当时,日军用于侵华作战的师团,每个师团2.2万余人、马5800余匹、步骑枪约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中国战前人口约4.5亿人,超过日本6倍多。陆军步骑兵191个师、52个旅、海军舰艇5.9万余吨、空军飞机300余架。国民党政府的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矛盾很多。政府军每师编制1万余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火炮46门。

综上所述,你们认为哪个差距大?好累啊!各位看累了就点赞评论下,➕个关注谢谢了。


羽评郡主


虽然1840年的大清,在当时占有更高比例的世界财富,但和英国的差距其实比后来的民国对日本更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差,是因为民国好歹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现代化改造。虽然成果不佳,但毕竟出了效果。而清朝本质上只是一个古代帝国。

清朝在鸦片战争开始时,依然是保持了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整个国家的架构与组织形式都是古代世界的模样,面对走在近现代化前列的英国,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工业化进程,还在于他们有着完备的早期国际金融体系。所以一个东印度公司就可以聚集起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兵力规模,并将之投送到距离本方基地非常远的地方。

清朝空有多于一个东印度公司的资源,却根本没有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在农业时代都不显得突出的组织和通信能力,限制了清军在战争中的快速反应水平。滞后的军事训练与后勤补给能力,让清军在几乎每一个战场上都处于以少打多的局面。哪怕是精心布置的浙东反击战,都把理论上的兵力优势打成了一个个局部的兵力劣势。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总是能有憋出巨额赔款的资源,却不能将之转化为应有战斗力的最大原因。而英国虽然看似出兵有限,实则一直在各个战区掌握着多于清军的兵力和资源。

英军的机动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他们的海军。还包括了情报优势,补给优势和部队组织的先进性。合格的职业军团队伍与常备军士兵,都在平时花费着比清军更多的资源。放在局部战役层面之下,优势更为凸显。

何况清朝在实质上还不是一个整体高度一致的帝国。长城内的十八省是典型吏制帝国模式,长城外的边地则是封建联盟形式。古代吏制帝国的军队一贯因为压制和管控而战斗力较低。士兵素质差而军官的指挥能力也很弱。封建联盟的各地方精英部队,又需要长途跋涉的进入陌生战场。面对多次近代化改革的英军,只能是杯水车薪。甚至会出现英军比外省客军更熟悉战区地形的乌龙事件。

加上清朝的金融体系近乎为零,在漕运被掐断的情况下就几乎失去了大半的作战能力。因为你很难想象清廷去通过山西的晋商和西域的胡商,为自己从俄罗斯与中亚再购买新的军火和军粮。相比英军的补给能力,简直差的不是一丁半点。

再看看后来和日本作战的民国,就在这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国军和同时代的日军相比,也有着巨大的差距。但两者都属于跨入同一门槛的现代军队,不会有鸦片战争中那种近代军队吊打古代军队的场面。纵使民国各地的军阀,长期军令、政令都不一致,也都是根据近现代军事准则在编练军事力量。

另外就是民国的国家组织水平,已经不是过去的清朝所能比拟。

经过了几十年的民族主义教育和熏陶,培养出一代能够进行总动员的合格兵力。哪怕民国的教育普及率会一直被人诟病,但各省各地方上培养出来的骨干小知识份子,却可以成为基层动员的核心。他们本身也可以担任部队中的下级军官,接受现代式的军事操作规范,保证国军不至于被日军拉开代差。

也是由于民国已经是一个现代式国家,所以具有较为完整的国家金融体系。在外交层面也有很多清朝所没有的交涉手段。这就为寻找合格的外援,帮助对日作战有了巨大帮助。从37年战争爆发时的对德军事合作,到39年开始的接受苏联军事援助,一直坚持到40年开始的美国对华援助。都是前清所无法做到的事情。期间数次危机关头,还能从诸如英法等国买到雪中送炭的军事物资,帮助自身渡过难关。

若是没有这样的近现代国家运作,那么民国可能早就失去了抵抗能力。清朝因为维系漕运安全的南京面临威胁,就选择了议和。而民国则不会因为自己失去了长三角与珠三角两个主要经济贡献区域而立即屈服。哪怕是长江中游的武汉陷落,唯一的油田兰州都在日军飞机的空袭之下,都会坚持抗争。40年开通的滇缅公路与后来争取美国援助的驼峰航线,都是清廷意识不到也拉不下脸来做的事情。

所以,从清朝和民国的具体表现来说,民国距离日本的差距无疑更小一些。这还是在日本对民国野心,远远大于英国对清朝野心的基础上的。如果是日本仅仅希望用军事手段惩戒民国,那么很可能最终也无法获得太多的实际利益。而英军若是希望能够逼迫清朝皇帝顺服。那么满洲皇帝真有可能在1841-1842年后,退回关外的龙兴之地。


米南德王问道


不同时期的中国面对不同时期的敌人,关于这两段历史时期我个人觉得真的没有什么可比性,而且关于综合国力的计算方式各个时期不一样,甚至光看表面的综合国力也很难区分彼此的差距。我个人试着分析一下。

第一,1840年的中国和英国都为统一的主权国家,但是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他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有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而1840年的中国和日本虽然都是统一的国家,但是日本的殖民地稀少,本土物资匮乏。从这点看,显然是1840年的中国和英国比差距大。

第二,1840年中国是封闭的封建社会,经济形式几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是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号称世界霸主。1937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而日本是新型的工业强国,但是刚刚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国内工业凋敝,失业率大增。从这点看,依然是1840年中国和英国相比较差距大。

第三,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只不过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把中国变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并非是全国占领,因而战斗意志不是很强烈。但是1937年日本已经是法西斯化的国家,他的目标是占领中国进而占领全世界,武士道精神已经深入日本少年,所以,从国家意志这点看,1937年的中国和日本相比较差距大。 总之,以上分析只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清新果冻123


很显然,1937年的民国与日本差距更大。

1840年的大清帝国虽然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但从经济总量上依旧位列世界第一,并且国家统一,主权独立,只是这种经济优势仍以前现代的农业生产力形式呈现出来,并未体现在工业和军事技术层面,所以才导致战争打响后,清军一直处在被动状态。



而英国虽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跻身工业国行列,但距离真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相差太远,尤其从技术应用层面上看,英国当时还没有完全普及蒸汽动力。比如,在鸦片战争中纵横中国东南沿海的英军舰队,实际上仍以风帆动力为主,当然也兼用蒸汽动力,而英军之所以在海上横行霸道,主要是装备了开花弹所带来的优势。除此之外,在步兵作战上,英军的步枪也没有体现出绝对优势,而且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鸦片战争中著名的三元里抗英,就是因降雨导致英军枪支弹药受潮而无法使用,这才让咱中国百姓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



可见,1840年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前现代农业国,而英国在当时也仅仅是一个介于前现代与现代之间的国家,工业化转型初见成效,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1937年的中华民国虽然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也仅仅分布在一些沿海沿江城市,而且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水平十分薄弱,尤其以军工行业为最差,甚至基本延续了晚清洋务运动以来的军工水平,从本质上依旧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国。最重要的是,那时的中华民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地方势力蠢蠢欲动,而帝国主义盘踞于中国,使我们失去了政治、经济、贸易、司法等各项主权,发展严重受限。



而日本则不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励精图治,学习西方,汲取两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实现工业化,并在连续击败中国和俄国两大远东强敌后,跻身世界顶级强国之列,成为世界近代史上唯一一个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的非白人国家。

也就是说,1937年的民国和日本,基本上是属于两个时代的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