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国在康熙在位时发动了鸦片战争,清军能打赢英国吗?为什么?

谢应飞


毫无疑问,如果英国在康熙年间发动对华战争,以康熙爷的一生不服输的脾气,断然不会忍受一个来自欧洲的偏远国家攻击大清王朝的领土。打,一定是会狠狠地还击英国侵略军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总共出动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共投入了60余艘各类军舰,兵力达到了19000余人。整个侵略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2年多。直到1842年才算结束,反观清朝方面战斗力情况,前后总计投入了大约10~20万兵力。数倍于英国侵略军,然而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政府遭到了完败的战争结果,英国侵略军凭借着仅仅伤亡500余人的情况下,前后共消灭了清王朝军队2万多人,而且满清王朝不仅被英军控制了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同时也封锁了长江三角洲入海口的重要战略位置。可以说清政府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他们输给的不仅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先进工业技术和更为现代化的武器。更主要的是在双方部队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另外双方政府对于打赢这场战争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天地悬殊。英国为了对满清王朝这个东方大国发动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论证,马嘎尔尼访华时期便对中国的地形地貌人文经济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调查,同时将中国的社会情况画影图形。 换言之,倘若英国在满清王朝尚且处于康熙皇帝时期,这位一生征战无数、乾纲独断且雄心大志的满清王朝开拓者和领导者。而英政府也退回到十七世纪刚刚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那怕是战争的结局便会截然不同。

此时的英国才刚刚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军事设施制造业才处于起步阶段。而满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统治下正如日中天,大杀四方、四海归心。此时的康熙手中握有训练有素的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等军事武装,为这个封建帝国正开疆拓土,平定各地叛乱。此时军队的战斗力比起1840年的道光年间的清朝军队来说,军事素养强不止数倍。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眼界和用人之道,更胜于道光皇帝,因而我相信康熙皇帝一定会打赢这场战争。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相较于道光皇帝来说思想上更为开化,康熙皇帝生前对于西方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生产的东西表现出了十分大的兴趣。倘若康熙皇帝与英国能够有此一战。也许机智敏锐的康熙皇帝能够发现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生产力之高。进而勇于革新,废除旧制,改革新法进而改变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统治下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国本政策。将曾经的“奇技淫巧”重视为科技创新,重视工商业对社会的作用,追求工业科技的进步和变革。如若真的如此,那么今天的中国也许就是如今的美国了。


珞珈山的猫


清军能不能打赢很难说,但至少不会像1840年代那样惨败了。

在1840年真实的鸦片战争中,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清军都是一败涂地,连一场挽回面子的小胜都没有,是一场惨败接着一场惨败的节奏。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熙朝(1662-1722年),假设就发生在康熙时代的中期,1690年左右,也就是比1840年提前了150年左右,会怎样呢?

对于清军来说,装备在这150年内几乎没有进步,甚至可以说还有退步,康熙朝盛行的红衣大炮,到了1840年甚至在技术上还有些许退步,炮兵实战经验更是退步更大。

而装备以外的军队战斗力呢?1690年的清军绝对要强于1840年的清军,1690年八旗铁骑尚有一战之力,处于巅峰期的中后期,军队的士气和腐败程度都要远远好于1840年那支败絮其中的清军。

在英军那边,1690年的英军就完全没办法比1840年相比了。不谈战术,仅就装备方面,1690年的英军的装备水平尚在火器时代的前期,要知道,150年就军事技术进步而言,至少是两个时代啊。

考虑到英军劳师远征远道而来,我不觉得英军可以在陆战上占到清军什么便宜。如果清军以人数占优势的数万满蒙骑兵为主力,在付出大量伤亡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在陆战上击溃英军。我们熟悉的僧格林沁式的惨败毕竟发生在1860年代啊,170年后了!一支比僧格林沁时代更强大的骑兵,对阵一支装备上落后了英法联军两三个时代的英军,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同时期的中俄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证明了,只要清军有优势兵力,完全可以在陆上击败一支西方军队。当然,雅克萨之战中的俄军装备比同时期的英军要逊色不少,但雅克萨之战俄军毕竟打的是占便宜的守城战,如果换作更能发挥清军骑兵优势的野战,装备更好些的英军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吧。

以上说的都是陆战,我的观点是有兵力优势的清军,在家门口对付英国远征军,可以占据一定的优势。

但如果讨论海战的话,就没有太大讨论意义了。1690年的英国海军已经是世界霸主,在海上完全有能力击败大清水师。我个人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并没有太大参考意义,英国海军此时已远强于荷兰人。

综上所述,海战英军占优势,陆战清军占优势,但考虑到海军强的一方有战略主动权,英军至少可以保证不败,而清军可能会在兵力不足的沿海局部战场上遭受挫败,但遭受全盘性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小。


张明扬不说话


先说史实,其实用不着康熙皇帝,道光皇帝那个时候清军还是有能力打赢鸦片战争的。

但是主要问题并不是出在双方武力的较量上。说到英国7000人杀遍全中国的事情还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当年的英军所使用的是这种P1838式滑膛步枪

看下细节图就可以发现这个枪其实有很多毛病

是不是比起现代枪械要粗糙的多呢?

而且在英军主力部队马德拉斯第2、第6、第14步兵团(都是印度人,英国人占少数)所使用的步枪还都是下面的这种燧发枪。

所以战斗力真心的不高。

这些枪在100米左右的距离射击目标不是靠瞄准而真心的是靠运气。


那么说说大清朝这边吧,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有兵80万!,每年军费2000万两白银,均到每个士兵身上是每人每年25两银子(包括装备和训练、饷俸开支)。这笔费用大约占大清国库每年进账的一半。这是和平时期的费用,而真要打仗的时候就需要为士兵支付俸银,付完钱后士兵才开拔去打仗。这笔钱就是和平时期的数十倍。

据《钦定户部军需则例》,军队移防需支付整装银、盐菜口粮、车粮行船路费等,比如要调东三省满营出征,军官整装银就得按80两至350两的标准发放,士兵为30两,盐菜口粮银的发放,满州旗人士兵每月2.2两,绿营士兵每月1.3两。

这样一算账打完一场鸦片战争大清就得支付将近7000万两的白银。

而最后的战争赔款一共赔款了合计1470万两,赔款比打仗合适,干什么要打仗


因此最后鸦片战争的结果就是清军共战死约3100人、伤约4000 余人;英军战死71人、伤400余人,非战斗减员2000余人。英军的绝对损失比其实要比清军还大,这里主要原因就是英军的枪的确不好使。是不是刷三观了啊?还有更搞笑的,英军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支出的军费为421.5万英镑,当年一英镑折合三两白银。因此英军军费开支达到了1263万两,这笔军费减去最后清廷的赔款后英国实际利润只有207万两白银。


话说回来,英国得到了什么?香港的割让和通商口岸的扩大化。这是远远比钱更重要的东西。而在清廷看来开放一个口岸和割让了一个鸟不拉屎的边陲小岛实在是不算什么事情。


是不是扯远了,其实W君就是想说下,当年道光皇帝的小算盘。


如果是康熙年间,库银丰富的时候,这仗或许会在康熙皇帝的大脑一热下继续打下去,无非是花钱呗,当年剿灭白莲教的时候嘉庆皇帝就能拿出2亿两白银去剿灭。所以说钱多打仗真不是问题。但话说回来,继续扩大战争无论是康熙还是道光其实都会算自己的小算盘的结果真心都差不多。

例如当年康熙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不是也是为了避免战争再次扩大化吗?虽然清朝做出了让步但至今尼布楚条约还被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视作不平等条约。


只不过后来八国联军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不像话的事情,赔款40亿两白银!尼玛欧洲人拿回去了也没啥好果子,欧洲立马通货膨胀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军武数据库


清军必胜英军,大家都以为清军的失败是因为武器的落后,战术的古板,经济产物的原始和科学技术的过时,这些的确是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没有一个伟大的领袖,慈禧太后和那没用的皇帝怎能同康熙大帝相比,身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当面对外敌入侵时应该团结全国的力量,誓死同敌人血战到底,而不是因为吃一两次败仗,就割地赔款,以此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无尚的权力,这两个时代的大清的确在国力上有很大差别,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口我们4亿多,英国4千万不到,我们是它的十几倍,国土面积我们上千万平方公里,英国24万平方公里,我们是他的四十多倍,资源我们极为丰富,英国却极其有限,他虽有大量殖民地,但并不太平,不断发生军事暴动,殖民地军民同他貌合神离,不会真正为他卖命,当时交通不便,一次海运的数量极为有限,而且每次运兵之间的时间差很大,再加上英国不会把全国兵力都输送到中国战场,它能上个三分之一就很不错了,从总兵力看,中国全国动员和英国不会对中国战场倾其所有,那我们至少是它们的五十倍,英军要是分批进入中国战场,我们可以以更大的优势兵力歼灭它们,各个击破,以康熙的智慧,他明白两国之间巨大的武器差距,他必会采用夜战,近战,人海战的打法同英军扭到一起,让它们的重武器发挥不了优势,中国的后方也一定会抓紧武器的研制和缴获英军的武器,以此来缩小武器间的差距,英国人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宠然大物,而且还血战到底,打法上也很聪明,再加上自身不可能只顾中国一头,损失太大又捞不到什么好处,就算它能以一挡十,但中国仍有几十倍的兵力,就像一群黄蜂,永远打不完,它必会选择放弃和撤出中国战场,因此能打败我们的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自己,尤其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上粱不正,下粱歪,上粱正了,一切都正,康熙在中国史上是一名伟大的皇帝,号称千古一帝,在他指挥下的大清,英国人没有任何胜算。


佳佳10938


康熙时期火器配备率挺高的,除了炮之外,清朝跟英国的其他火器相差无几。而且康熙相对来说还是个不错的皇帝,此时汉人的反抗也慢慢弱了下来,国内容易统一意志。另外,康熙跟当时的法王是有书信来往的,法王曾称呼他为东方的太阳王,英法刚经历百年战争,若是跟英军开战必定可以争取到法国这个盟友,法国是肯定不会放过任何削弱英军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康熙对科技和新事物是比较感兴趣的,若是失败或者惨胜,绝对会刺激到他让中国更早走上近代化道路。但如果换成败家子乾隆的话就难说了,康熙还是挺勤俭的,整个皇宫就五十多个宫女……


旧城旧梦旧时光369


英军应该是完胜的,武器隔代再多的人战术也白用。拿着现代化的武器即使被围困在一个山凹里,凭借强大的地空火力依然可以击退数倍于已的敌人,虽然那时英军没有空军,但英军的步枪火炮射程威力均在清军之上,康熙一直都是骄傲自满自以为国家强大到藐视一切。可是英军却不一样,信奉大炮一响黄金万量,再加上 英军可以出售武器给沿海地区的海盗,尽管清军实施锁海政策但是如果英军把海盗组织起来,加以训练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登陆后,可以通过以华制华的方式。或许过个几十年,要么成为中国一部分。要么被新生的中国政权被赶走


墨色之蓝


康熙在位,以其手段与不服输的气质绝对死磕到底,而英国人最怕就是死磕,英国几千人一拨往中国运,无疑都是送菜而已。

另外,需要正视历史,1840的英国火枪制造水平与其排队枪毙战术,并不能抵挡真正抵挡快速机动的骑兵阵营,没有马克沁与半自动步枪的时代,骑兵还是战争王者吧。如果骑兵经过大规模热武器战争环境训练,配以一定规模的火器,几千人的火器部队绝对只是一顿菜。

统一的中国是很可怕的,当然,能够把中国力量糅合在一起的帝王就更可怕了。小国小军最好不要碰。


秦军锐士出击


那时候能不能打得过是个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辫子们统治中国,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往后退,闭关锁国,鼠目寸光,到后来的挨打也就成为必然了。康熙和乾隆嘛,说句实话,就是运气好而已,那时候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还没能腾得出手来打满清,要不然还会有什么什么大帝,说穿了这两位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也和慈禧差不多。


大汉灭日2


简单,英军在康熙年代,只能找死,因止大帝是刀杆里出来的,有道说,政权出枪杆,打出来的才是最可靠的,他知道权威是靠围护民众利益,国家尊严,才能沿袭下去的,否则,国之不存,民以何荣呢,国家的荣辱,都在于领导人的作为,千古一帝,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作出来的,,所以,英国那时来攻击清朝,只能找死。


别一天都问我


打赢是肯定的,此时英国没有先进的炮舰、火枪,在强大的骑兵、大炮战术下没有招架之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不会点醒中国人(没有工业革命呢):我们太愚昧了,不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就像甲午中日海战一样,我们只学了技术,没有学习制度,那是扯淡。中国想赢?先把慈禧老妖婆凌迟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