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户的梦想和希望

一个贫困户的梦想和希望

对于这个“贫困户”的帽子,何秀荣并不喜欢。他是个勤劳的人,勤劳的人怎么能贫困?但是对家里的遭遇,自己又觉得无可奈何。何秀荣有两个儿子,可惜大儿子小时候意外头部受损,花了不少钱。父母年老多病,常年吃药,2014年,家里被评为贫困户。从那时起,何秀荣觉得要变通,他放弃了不赚钱的百合种植,在村里第一个搞起了苗木。

 路边的几亩田种的都是何秀荣的苗木,只有田埂的存在告诉路人它原来的用途。这里的苗木种类很多,有半人高的杨梅苗、趴在地上的钩藤苗、刚长出地的青钱柳,还有更多种子蛰伏在这片土地里,等待下一个春天。按照何秀荣的说法,就是“觉得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如今春季过半,传统的苗木销售季已接近尾声,何秀荣看着身前的一大片随风摇摆的杨梅苗,显得忧愁而焦虑。“今年各地杨梅苗种的多,价格贱,这里还有几千株。”他告诉笔者,钩藤苗等其他苗木倒是卖的很好,如果杨梅苗卖出去,就算净收入了。何秀荣在手机上摸索着“一亩田”软件,说:“你看,这上面也有靖州的货,一株要3块钱哩,我的苗不必他们的差。”他的眼神闪过一道亮光。

何秀荣是个老实人,文化程度也不高。至于怎么发家致富,他更多的是只知道勤奋,再勤奋。勤快,是很多人给他的标签。“秀荣你去哪?”“去山上,去田里,去做工。”这往往是他的回答。除了晚上,你很少能在家里找到他,他似乎有忙不完的事。虽然有人称他为地笋的苗木大王,但是他自己知道,辛苦一年,赚的都是辛苦钱。别人称他为老板,他自己都不好意思。

一个贫困户的梦想和希望

在他的苗木田旁边,正好有一个腊肉加工的烤房,一群大学生鼓捣着卖地笋的土腊肉,竟然一年卖得几百万。对于辛苦赚钱的自己,何秀荣有些无奈,但是也更加确定了一些想法,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2017年,何秀荣评上了生态护林员,加上苗木的收入,稳定脱贫。脱下了帽子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时候他还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只懂怎么种,还并不懂怎么卖。所以他只能去研究如何将树苗种的更好,能够让路过的人看上,能够将外面的老板吸引来。

一个贫困户的梦想和希望

他把小儿子送到县城读书,希望儿子能够受的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学些更多的东西,以后不用再像自己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劳苦的工作却收获少许的回报,老婆在城里租房子陪读,顺便打一点零工。他们租住的房子就在学校边上的一个很旧的房子里,房子不大,灶、小桌子、床,四目所望,物什不多,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小孩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