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之祖——《参同契》著述考

《参同契》,亦名《周易参同契》,一般认为由东汉炼丹术士魏伯阳所撰。这是一部专论炼丹术原理的道经名著、现存最早的性命学说经典、中国浩瀚古籍中众人瞩目的宝典奇书。书中附会黄老思想及《周易》象数原理,论述炼丹、内养、修仙之道,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法而契合于一,故名之。撰者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世间万物之生成演化皆因阴阳消长,坎离交媾,气运流转所致。炼丹求长生者须掌握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卦爻变化之理,方能从事炉火烧炼。书中所论炼丹火候抽添进退,亦以汉代流行的卦气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甲孤虚说为本,旨在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将易道与丹道结合,遂使丹术得以升华,从而为古老的炼丹术以及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外丹学(为身外的矿物化学)和内丹学(为身内的修炼之学)构筑了理论体系,不仅成为道教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也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问世後一千八百年间,对中国哲学史、科学史、道教史、文化史堪称影响深远而巨大,被后之丹道仙学家推为“万古丹经王”(宋张伯端《悟真篇》)和“丹经之祖”(明杨慎《古文参同契序》)。

炼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是中华科技文化的结晶、中华道教炼养术的精华(张其成《〈周易参同契〉探秘》),而“丹经之祖”《参同契》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千古难解之迷(胡孚琛《〈周易参同契〉秘传仙术的来龙去脉》,载《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加之其“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宋朱熹《参同契考异》),故后世著述蜂起,代不乏人,见仁见智、歧论纷呈,或训解文辞、或发明义理、或考订校勘、或研究论证、或借注解而另立体系,总之各具特色。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对《参同契》之学这一珍贵遗产的深入研究,本文拟从文献学角度就所知见的汉魏迄今举凡有关《参同契》的注解、阐释、校订、考辩、研究等汉文著述(未含论文)作一专题普查、全面梳理与系统考述,以便为世人全面了解《参同契》历代著述确切情况,反映《参同契》渊源流变,揭示《参同契》影响传播轨迹,建立《参同契》承继坐标系统,把握《参同契》研究未来发展络脉,乃至对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道教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科学史、中国化学史、中国图书史、中国出版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诸多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亦为《参同契》之学关注者、爱好者深入探究时提供查阅检索之用。其大体仿《通志·艺文略》“参同契”一类之例。编排原则以年代为序;年代不明者,参照著录年代等,酌情处理;撰注题名,如系後人伪托,今可考订者正之;若俱不可考知时,则依首见于某史志某书引加以推断,或姑仍其旧。以下所列见“存”者之书,几乎悉出自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著录。

参同契注 (三国)虞翻注 佚

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今属浙江宁波)人,《三国志》有传。《神仙传》记魏伯阳弟子有姓虞者,或以为虞翻,未有实据。是书原名及卷帙不详。《经典释文》卷二“易”字下注:“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月。’”案虞翻有《易注》,故或谓此语应断为:“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月。’”依《经典释文》语例,此断实非。又,伪阴注本“委时去害”句下注:“虞翻以为,‘委’边著‘鬼’,是‘魏’字。”可证虞氏曾注《参同契》无疑。清惠栋、张惠言及今人胡适、王明、孟乃昌等皆认为,虞翻确注《参同契》,“实为历代研究《参同契》之第一人。”

周易参同契三卷 (唐)无名氏注 存

是书伪题“长生阴真人注”。长生,东汉新野(今属河南南阳)人,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之属,生平见《神仙传》卷五。陈国符《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见李国豪《中国科技史探索》,1982)考证是书实为唐(最早于李淳风在世时,或更晚)无名氏注,孟乃昌著《周易参同契考辩》一书由《道藏》所收唐宋炼丹原著二十六种辑出《参同契》引文一百五十七条后归并为六十一例再加比勘更进一步证得此说,今从之。其题名依《通志·艺文略》,而存本无“阴真君”三字。以外丹说解释经文,为《参同契》早期注本之一。传世有《道藏》(621册 太玄部 映)本、《道藏举要》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书不分章,“匡”字缺笔,当为北宋时旧刊本(《道藏提要》第0993辞条)。另有《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金碧五相类参同契三卷 题阴长生注 存

是书言内丹,不著撰人,题曰阴长生注,前有阴长生《序》,述“参同契”三字字义及传经之仪式,文字皆不类汉人,查唐宋史志也未见著录。《通志·艺文略》著录为一卷。据首句“昔说魏君《参同契》”,知系后世之词。陈国符先生《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经诀出世朝代考》考为唐人依托之作(见李国豪《中国科技史探索》,1982)。书凡三卷,卷各六章,共计十八章。假借《参同契》述炼丹原理,言内丹修炼之道。谓炼丹之药物、炉鼎皆在自身,不必外求。其要在于养炁、保精、存神而已。存本亦为三卷。仅见《道藏》(588~589册 洞神部众术类 似)有收存。

周易参同契注二卷 (唐)无名氏注 存

原不题撰人名。陈国符先生《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刊于《中国科技史探索》,1982年)据是《注》中“辰”、“锦”、“蒲”、“道”、“永”、“洪”诸州名,考订其为唐垂拱二年至开元末年(686~742)或唐乾元元年至五代末(758~961)之作,《道藏提要》、《中华道教大辞典》从其说。孟乃昌著《周易参同契考辩》一书由《道藏》所收唐宋炼丹原著二十六种辑出《参同契》引文一百五十七条后归并为六十一例再加比勘更进一步证得此说。是书以外丹注《参同契》,丹法为外丹黄白术。有《道藏》(624册 太玄部 容)本,另有《道藏举要》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卷中“匡”字皆缺笔,盖宋刻版。另有《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 鼎器歌明镜图一卷 (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 存

晓,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金华)人。详《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野人闲话》。宋《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等均有著录,然俱无《鼎器歌》;《明镜图》或作《明镜图诀》,或作《明鉴诀》。《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云:“曩在麻姑山传录,其未有秀川传;汪网会稽所刻本,其前题祠部员外郎彭晓,盖据秘阁本云尔。”是此书宋代版本,已非一种,而今俱佚,此为现存《参同契》最佳注本之一。书前有作者《自序》,概述魏伯阳撰《参同契》之旨意。宣称:“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诸丹经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终;合以夫妻,拘其交媾……,莫不托易象而论之,故名《周易参同契》云。”彭晓《注》大率“以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真铅为药祖,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得药忘言,假《易》显象。以内丹解《参同契》,对后世内丹家影响甚大。晓另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明镜图》,其意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是书有《道藏》本(623册 太玄部 容,《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附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明刻黑口本、《金丹正理大全》本(包括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刻本及《道书全集》所收本)、《四库全书》本(其书名无“分章”二字,《鼎器歌明镜图》在卷下内)、《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续金华丛书》本、《道藏举要》本、周在廷明万历十九年(1591)《道书全集》刻本、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道书全集》重修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宗楙梦选廔刻版重印《续金华丛书》刻本、《道藏精华》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参同契太易志图三卷 张处撰 佚

处,号云常子,生平未详。是书《崇文总目》著录,作三卷。其他书目俱云一卷。《郡斋读书》作《参同契太易图》,并云:“不题撰人。论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并图。案《崇文总目》云张处撰,而李献臣以为天老神君撰。云常子张处序,亦名《至药丹诀》。未知孰是。”

参同契太易志图一卷 重元子撰 佚

重元子,生平不详。

参同契太易丹书一卷 无名氏撰 佚

参同契太易二十四气修炼大丹图一卷 无名氏撰 佚

上三种,俱见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著录。

参同契解一卷 (宋)紫阳先生撰 佚

是书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云:“题紫阳先生,不知何人。”案宋代著名道士张伯端,号紫阳。疑即张撰。

解参同契三卷 (宋)张随撰 佚

随,生平不详,宋皇祐间(1049~1054)居青城山。是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作一卷。《郡斋读书志》则作《张随注参同契》三卷,云:“皇朝张随,皇佑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阳之书,列十数图于其後。”

周易参同契注三卷 原题无名氏注 存

原本凡三卷,内分九十章,与彭晓《注》本同。末附《鼎器歌》。自八十四章起,名《补塞遗脱》,即它本之《五相类》。其《注》曰:“又当明内丹以养已,使安静于虚无之境。”(卷上,页十三)。“三条即三五也,其名虽异,不出乎吾身之内。由一门者,皆自泥丸而成就也。”(卷下,页十一)。此皆言内丹。(《道藏提要》第0994辞条)。卷中“匡”字皆缺笔,疑为北宋道士所作。存本除《道藏》(622册 太玄部 映)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外,另有《道藏举要》、《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一卷 (宋)卢天骥撰 存

天骥,生平未详。是书存本题“宣德郎权发遣提举淮南西路学事借绯鱼袋臣卢天骥”,故知卢为宋人。案《宋史·地理志》,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由此可知卢氏年代当为北宋神、哲间人。是书言外丹术中伏制石药之法,解释魏伯阳《参同契五相类》要旨。正文有三:《篇曰》、《讚曰》、《歌曰》。称:“五相类者,论诸相类伏制三黄二宝也。”三黄即雄黄、雌黄、硫磺,二宝则指铅、汞,皆为炼制大还丹之金石药。炼丹时需用相类之药配合伏制,然后体法卦象,运用火候制石药之法。今仅存《道藏》(589 洞神部众术类 似)本。

大易图志参同经一卷 无名氏撰 佚

是书《四库阙书目》著录。

参同契手鉴图一卷 无名氏撰 佚

参同契还丹火诀一卷 无名氏撰 佚

参同契特行丹一卷 无名氏撰 佚

上三种,俱见《续四库阙书目》及《通志·艺文略》著录。

周易参同契三卷 抱素子注 佚

抱素子,生平不详。是书见《通志·艺文略》著录,列为“《参同契》”类第一种,疑其年代较早。明焦竑《国史经籍志》题其作者,直作“抱朴子”,恐误。

周易参同契五卷 翟直躬注 佚

直躬,生平不详。是书见《通志·艺文略》著录,列为“《参同契》”类第二种,或年代亦早。

参同契金碧潜通诀一卷 无名氏撰 佚

参同契太丹次序火数一卷 无名氏撰 佚

“太丹”,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作“大丹”。

参同契金石至药论一卷 无名氏撰 佚

参同契合金丹行状十六变通真诀一卷 无名氏撰 佚

上四种,俱见宋《通志·艺文略》著录。

参同肘後方 无名氏撰

是书见宋《遂初堂书目》著录。

参同契三篇 (宋)曾慥辑 存

慥,字端伯,号至游子,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今福建泉州)人。著名道教学者。其“中篇”内引草衣子,曰:“世传汉楼敬著《参同契》,自号草衣子。”而所述内炼大旨,亦本魏伯阳《参同契》之旨趣,故此三篇可视为魏伯阳《参同契》之别本也。收入南宋初绍兴间(1131~1163)成书的《道枢》中,有《道藏》本。

周易参同契三卷 (宋)储泳注 存

泳,字文卿,号华谷,云间(今属上海)人。著有《华谷祛疑说》。见《自号录》、《宋诗纪事》卷七十四。《後村干家诗》卷二十一录有其诗一首;《阳春白雪》卷五、《花草粹编》卷十各录其词一首。是《注》计四十章,其中引有张伯端《悟真篇》,可知当不早于宋神宗时。华谷,盖北宋末或南宋初人(有人认为华谷盖南宋道流之士)。其理论以乾坤为神室,以日月为运用,以六十四卦为行火,以升降往来为枢轂,与张伯端内丹学说相近。有人赞是《注》明白显畅,其说大抵近正,在《参同契》诸注中不失为善本(《道藏提要》第1001辞条)。是书焦竑《国史经籍志》作《注参同契》。今存《道藏》(629册 太玄部 若)本、《道藏举要》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注 黄瑞节附录 存

是书原题空同道士邹訢撰,实乃朱熹之化名。熹,字元晦,婺源(今属江西上饶)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一卷,今传本又有分为三卷者,内容相同。三卷本下卷后接《五相类》,即它本之《补塞遗脱》。朱熹曰:“庆元丁巳(三年,1197),蔡季通编置道州。将别,留宿寒泉,相与订正《参同契》,终夕不寐”(卷下页九)。是知朱熹注《参同契》在公元一一九七年。朱熹注文之后为“庐陵后学”黄瑞节附录之朱熹论述及己说。原书不分章,每节之下加以笺注诠释,间或考校其文字异同,为笺注之体。熹称:“《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又称:“《参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注文大抵以内丹说解经,但又屡次怀疑原经所述为外丹。可见朱熹对《参同契》仍有所不解。书中称北宋陈抟、邵雍所传图书《易》学源于《参同契》,对后世颇有影响。(《中华道教大辞典》P354王卡所撰辞条)其版本今所知最早者,乃元刻《朱子全书》本,见《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未见。一卷本有清初御儿吕氏宝诰堂重刊白鹿洞原刻《朱子遗书》本、《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清道光间浙江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三卷本计有《道藏》(623册 太玄部 容)本、清道光间浦江周心如《纷欣阁丛书》本、《道藏举要》本,另有日本享和二年(1802)《参同契考异》刻本(9行22字白口左右双边)、日本享和三年(1803)《朱子周易參同契考異》刻本(9行22字白口左右双边)、民国二十六年(1937)[长沙]商务印书馆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周易参同契考异》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周易参同契解三卷 (宋)陈显微撰 存

显微,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河南周口)人。约生活於宋嘉定、端平间,为临安佑圣观道士。郑伯谦《序》称,显微于南宋“嘉定癸未年(1223)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安徽盱眙县都梁山),尽得金丹真旨”。后以丹法传予希微子王夷。宝庆初年(1225)始得《参同契》,读之迎刃而解。故王夷《跋》有云,夷请显徽注《参同契》,时以一二段求释,岁月既久,积成全编,命梓工以传。谓《参同契》得是解而始明。如“《春秋》之有《左传》,又得杜预为之释也。”初於南宋端平元年(1234)由撰者弟子王夷刊行,《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有宋刊本,未见。《四库提要》考曰:“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惟分上中下三篇而不分章,则从葛洪《神仙传》之说。‘象彼仲冬节’以下七十字,彭本、陈致虚本俱在‘枝茎华叶’之下,而是本移在‘太阳流珠’一节之下,则显微据经中‘别序四象’之语,更其旧次也。盖其时错简之说盛行,王柏诸人递相, 煽动,流波所汨,并及于方以外矣。以其诠释详明,在《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者之一家,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道藏提要》评其“是解述金丹之道,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并引陈搏、刘海蟾、张伯端等内丹著作。其以内丹解《参同契》,属金丹南宗一派。”有《道藏》(628册 太玄部 若)本、明嘉靖十七年(1538)周藩《金丹正理大全》本、《四库全书》本、《道藏举要》本、《重刊道藏辑要》本、周在廷明万历十九年(1591)《道书全集真本》刻本、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道书全集真本》重修本、民国七年广陵刻本、《道藏精华》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北京白云观影印民国间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参同契辩 (宋)田君佑撰 佚

君佑,字良臣,缙云(今属浙江丽水)人。隐居著书,有《周易管见》等,传见《缙云县志》。是书《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

参同契心鉴一卷 郑远之撰 佚

远之,生平未详。

周易门户参同契一卷 无名氏撰 佚

二种,见《宋史·艺文志》著录。

参同契注 (元)葆真道人注 佚

葆真道人,生平未详。元道士郎道一,至元十五年(1278)为洞霄宫住持,号葆真毓和大师,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见《洞霄图志》卷五。疑即此人。是书不见著录,原书题名及卷帙皆不详,仅吴澄所作《序》尚存,见《吴文正公集》卷九,谓其《注》在彭、邹之间,知所述义理与文词兼之。

参同契三卷 (东汉)魏伯阳撰 (元)赵孟頫书 存

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宋末元初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是书民国间玻璃版影印本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 (元)俞琰撰 存

琰,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宋末元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宋末以词赋著名,入元隐居著书。《明一统志》卷八、《元史类编》卷三十四有传。《四库全书》本原题“宋俞琰撰”,但琰生平大半在元,是书亦成于元,故著录于元。《道藏提要》评其:指责彭晓使《参同契》原文阙裂颠倒,批评朱熹之后注释者皆削去《赞序》而不录,“遂合蜀本、越本、吉本、钱唐诸家之本互相雠校,以为定本”即《发挥》本。是本只分三篇,并不分章。三篇之后为《鼎器歌》。再后为《序》,即它本之《五相类》。琰在《序》文中改“五相类”为“三相类”。最后为《赞序》,即它本之《后序》或《魏君赞辞》。琰检出彭晓本中文义重复者多处,论证《参同契》三篇系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各述一篇之说未必不然。考是本与彭晓本文字次序多有不同。琰自称感异人指示先天真一之大要,开说后天火候之细微,又参以刘海蟾之《还金篇》、张紫阳之《悟真篇》、薛紫贤之《复命篇》、陈泥丸之《翠虚篇》,然后撰《发挥》。其视丹为一阴一阳,即一太极而已。全注发挥北宋以来内丹学说,儒道结合为其特点。张与材称是《注》“研精覃思,鈎深致远”(《周易参同契发挥题词》)。杜道坚赞其“得师授口诀”,“发前人之所未发”(同上)。《四库提要》赞其取材甚博。按是《注》发挥北宋内丹学说,释原文有牵附之处(《道藏提要》第0998辞条)。而《释疑》盖琰所撰《发挥》时雠校之随录。其“摘录《参同契》诸版本中异字异词或词句颠倒之处,相互参校考释,判明正误。所校诸版本除彭晓、朱熹、张伯端、詹谷、刘永年、王保义、陈致虚等人注本之外,亦有不标出处之佚本。大抵贬彭晓而推崇朱熹,其说未必可靠。”(《中华道教大辞典》王卡所撰辞条)原本《发挥》三卷,後人有析为九卷者,内容相同。传世版本甚多,三卷本有元吴郡俞氏家刻本、明洪武十三年(1380)张本真刻本(12行22字黑口左右双边)、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0字)、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2字黑口左右双边)、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3字)、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4字黑口四周双边)、明蓝丝栏抄本、明宣德三年(1428)朱文斌刻本、明刘氏安正堂刻本、《四库全书》本、《道藏精华》影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周易参同契考异、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影印明宣德三年朱文斌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九卷本则有《道藏》(625~627册 太玄部 止)本、明钞本(无《释疑》)、《道藏举要》本。另有明约嘉靖间刻三卷本一种,後附《後音》一卷;明刻二卷本一种(亦无《释疑》)。

周易参同契注解三卷 (元)陈致虚撰 存

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元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全真教嫡传弟子。天历二年(1329),年介四十时师从趟友钦习金丹妙道,精于神仙炼养之术,得南北宗丹法之传。著有《金丹大要》等,见《续文献通考》、《贵州通志》。是书分《参同契》为三十五章,而为之注解。撰者认为世传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其注文大抵发挥宋元内丹派南宗之理论,以先天真一之气为丹本,炼合阴阳坎离为成丹要诀,兼述明心见性之旨(《中华道教大辞典》王卡所撰辞条)。《四库提要》赞“其所疏解亦皆明白畅达”。《道藏》未收,其现存各版本题名多不相同,题《周易参同契注解》者,有明成化二十年(1484)金陵书坊徐用和刻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伊府重刻本、明刻本(10行20字黑口四周双边);题《分章注》者,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周藩《金丹正理大全》本、《四库全书》本、《重刊道藏辑要》本、周在廷明万历十九年(1591)《道书全集》刻本、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道书全集》重修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周易参同契考异、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题《集注》者,有明刻残本;题《注》者,有明刻本;题《分章注解》者,有清道光间敦本堂刻本;题《分节解》有明嘉靖间(1522~1566)刻本(10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另有清咸丰间刻本、光绪间善成堂刻本、民国间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三洞拾遗》影印本等。

参同契经文三卷笺注二卷三相类一卷 (明)杜一诚编 未见

一诚,字通复,号云岩道人,姑苏(今属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约活动於明正德前後。是书即明杨慎所谓《古文参同契》,据明徐渭《徐文长三集》卷二十九《古本参同契误识》,有正德十二年(1517)杜氏《自序》,“分四言者为魏之《经》,五言者为徐之《注》,赋乱辞及歌为《三相类》为淳于之《补遗》,并谓己精思所得”;又有正德十四年(1519)杜氏仲父号五存者之《跋》,云“书末出,而为人窃去冒托”,盖谓杨卬崃、杨慎等冒为石函所得事。徐渭又云,是书有嘉靖十二年(1533)王围刻本,并有王氏《序》,云:“故人自会稽来,贻善本,遂捐俸以刻。”此当即杨慎所谓吴中刻本。《中华道教大辞典》指,其特点是将《参同契》看成魏伯阳、徐景休、淳于叔通三人所著。依文体将《参同契》拆开,四言者称魏之《经》,五言者为徐之《注》,赋辞及歌《三相类》为淳于叔通之《补遗》。按魏伯阳著《参同契》的记载首见于葛洪《神仙传》,但《道藏》中托名阴长生注本《序》称:“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这样《参同契》的作者遂有三人,而徐真人居于最前。《道藏》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则称该经为凌阳子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于淳于君,复再为魏所得。宋代通行彭晓注本,则视《参同契》为魏著。明代杜一诚改编《参同契》传世,称为石函古本。明杨慎在蜀中得到后,肯定为古文本。此后,“古文”本即传于世,并得到一部分学者和炼功家的肯定。蒋一彪、李光地、袁仁林,刘一明、仇兆鳌等相继为之作《注》或《序》。从明万历之后直到清代,《古文参同契》为《参同契》传注本的一大系统,有相当大的影响。(《中华道教大辞典》刘仲宇所撰辞条)。是刻今未见流传,而传世之古文本有明嘉靖刻本、明刻本、《澄晖阁道书十七种》本等,不知为杜氏所分者否。

周易参同契无名子注 无名氏注 佚

参同契指南 忘有子撰 佚

忘有子,生平不详。

上二种,见《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

参同契疏略一卷 (明)王文禄撰 存

文禄,字世廉,海盐(今属浙江嘉兴)人。嘉靖十年(1531)举人。著有《文脉》等。详《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四。是书疏文本内炼修真大旨,乃著者所分古文系统本《参同契》之附录。有《百陵学山》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长沙]商务印书馆印本、《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道藏精华》本(第八集)、《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订注参同契经传三卷 (明)商廷试撰 佚

廷试,字汝明,号明洲,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详《朱文懿公集》卷九《商公墓志铭》。是书见《明史·艺文志》著录。

古注参同契分释三卷 (明)徐渭注 存

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苍箕中人等,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屡试不第,而才华甚著,诗、文、书、画、曲,皆为明朝大家。详《歇庵集》卷十二《徐文长传》。徐氏不满杜一诚所分古文本《参同契》,以为系“止凭字数,以别唱随”者,因以文义重分魏《经》、徐《注》,并以陈致虚之《注》附之。其说详《徐文长三集》卷十九《注参同契序》、卷十六《奉答冯宗师书》、《答人问参同》。《贩书偶记续编》载有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题苍箕中人。传世有明末刻本一种,书名、卷帙与《贩书偶记续编》所载者全同;又明万历间姚汝循所刻古文本,亦附陈致虚《注》,不知二种是徐本否。另明虞淳熙所刻《三先生遗书》,曾收徐本。据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末民初抄本,与张伯端《悟真篇》合订。还可见《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 (明)陆西星撰 存

参同契口义一卷 (明)陆西星撰 存

西星,字长庚,号方壶外史、又号潜虚,明扬州兴化(今属江苏泰州)人。少为诸生,名重乡郡,九试不遇,遂弃儒为道。《兴化县志》有传。西星自称嘉靖二十六年(1547)吕洞宾下降其北海草堂,亲授丹诀,遂得内丹真传。后世道门尊为内丹东派鼻祖。晚年研习佛经,欲合老、释为一家,参悟玄通,阐述合同之义理。著有丹书、道籍十五种汇为《方壶外史》。另有佛学类著作数种。

上二种,今存《方壶外史》本(明隆庆间刻本及民国间排印本)、《道藏精华》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口义》又见有《无求备斋易经集成》影印本。

参同契补注 无名氏注 未见

是书有明瑞州府刻本,见《古今书刻》著录。

古文参同契集解八卷 (明)蒋一彪辑 存

一彪,号复阳子,余姚(今属浙江宁波)人。生平未详。《中华道教大辞典》评曰:“本书经文采用杨慎所《序》而实为杜一诚所改编的《古文参同契》,并采集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琰四家之注。但四家之注割裂后置于新编定的经文段落下,故常致注家之意不能贯通。某些地方原注称‘魏君曰’,但原文被改作徐景休著,引注时亦窜改成‘徐君曰’。此本尽管有缺点,但其书影响颇大。四库馆臣在是书《提要》中对之颇有指责,但说:‘自(杨)慎以后,世遂别有此(古文)本,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灭。’故仍将之收入《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自蒋一彪割裂诸家注以就‘古文’本后,继之者亦不乏其人,如仇兆鳌《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即是沿着蒋氏做法而又自成系统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刘仲字所撰辞条)今有明崇祯间(1628~1644)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长沙]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三洞拾遗》影印本等。

周易参同契注解三卷 (明)张位注 未见

位,字明诚,号洪阳,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明史》有传。是书见《四库全书总目·道家类·存目》著录,云:“是书章次一依陈致虚本,而别为之注。大抵参取诸家之说,以己意发明之。其震庚兑丁诸图及上下弦诸图,则皆位所补入也。”

古今参同契解 (明)沈尧中撰 未见

尧中,字执甫,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历官吴郡丞。有《沈司寇集》。详《鹿裘石室集》卷三十七《明南陵令檇李沈君碑》。是书见《光绪嘉兴县志》引《尤氏艺文志》著录。

周易参同契解笺三卷 (明)张文龙解 (明)朱长春笺 存

文龙,华州(今属陕西渭南)人,生平未详;长春,乌程(今属浙江湖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是书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张氏之子张维枢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等、《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古文参同契八卷 (明)彭好古注 存

好古,号一壑居士,西陵(今属湖北宜昌)人,一说麻城(今属湖北黄冈)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见《麻城县志》。是书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今存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长春合刻本,系注者所辑《道言内外秘诀全书》之外篇。另有《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校注古文参同契五卷 (明)王家春注 存

家春,原名涵虚,字九灵,永嘉(今属浙江温州)人。应道观道人。著述甚多。《永嘉县志》有传。是书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今存明万历间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句解三卷 (明)李文烛撰 未见

文烛,字晦卿,别号梦觉道人,镇江人。是书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经查知,浙江图书馆所藏清初抄本《李晦卿真人道书》八卷,中国国家图书馆复制有缩微品,其中虽未含《参同契句解》,但提供了一些相关信息,“李晦卿真人”即“李文烛”。

参同契注 (明)陈藎谟注 未见

藎谟,字献可,嘉兴(今属浙江)人。著有《皇极韵图》等。详《畴人传》卷三十三。是书见《光绪嘉兴县志》引《尤氏艺文志》著录。

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 (明)楼英撰 未见

是书据李远国《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著录:“篇中依《周易参同契》之主旨,分别绘成药物图、火候图,并论述其义理。(李远国《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P 1927)

参同契绎注 (明)甄淑撰 未见

淑,号九映道人,湖广人。生平未详。是书约注于明崇祯间,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

参同契阐幽七卷 (清)朱元育口授 (清)潘静观述 存

元育,号云阳道人,道教北宗龙门派嫡系传人。是书有清康熙八年(1669)刻本、康熙六十年(1721)天德堂刻本(与《悟真篇阐幽》合刻)、《重刊道藏辑要》本、民国四年(1915)守经堂刻本、《道藏精华》影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校点本等。

周易参同契脉望三卷 (清)陶素耜撰 存

素稆,号存存子,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是书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今存清康熙间刻本,系《道言五种》之一。另有《道藏精华》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三卷 (清)姜中真注 存

中真,号得一子,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约清乾隆前在世。是书题姜中真注,但姜氏《自序》云:“同学章真一,强记敏事,先作旁注一徧,余取而润色敷扬之。”知初稿实章真一注。真一生平不详。是书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有清刻本,系姜氏《得一参五》之一种,《乾隆绍兴府志》已著录。另有《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补天石 (清)尹太铉撰 未见

太铉,号高能子,东鲁人。生平未详。是书见清仇兆鳖《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著录。未见。

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二卷 (清)仇兆鳖注 存

兆鳖,字沧柱,号知几子,鄞(今浙江宁波)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国朝耆献类徵》卷六十二有传。凡上、下二卷(上卷为四言经文,下卷为五言传文)及补遗一卷。末为《参同契》附录《图说》。书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系沧柱在参阅诸家的基础上增辑补注,考订章句而成。《中华道教大辞典》评其:“原文系采用明杜一诚改编而被杨慎等称作‘古文’之本。所集之注,有彭晓、朱熹、陈显微、俞琰、陈致虚、杜一诚、徐渭、陆西星、蒋一彪、彭好古、陶素耜等十六家。又置黄百家之说作为附录。仇又复作《补注》,阐述自己观点。卷前置《例言》二十条,叙述原书版本源流、主要内容。《参同契》所主丹法究关内丹还是外丹,素来看法不同,主内丹说者亦有清修、双修之分。仇兆鳌称‘全阳子解作清净,偏于专内。惟上阳子证明丹法,独露真诠。’盖上阳子陈致虚主双修说,仇实继之。是书为《参同契》的重要注本,影响颇大。”(《中华道教大辞典》刘仲宇所撰辞条)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初刻本、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广州合成斋重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道藏精华》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影印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影印清同治十二年广州合成斋重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古本参同契七卷 (清)尧衢老人辑 徐乃昌校勘顶批 存

尧衢老人,生平不详。是书见《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云:“康熙戊戌(五十七年,1718)精刊。分《参同契图象略》一卷,《三篇》一卷,《笺注三篇》一卷,《补遗》一卷,《考异》附《音释》一卷,《笺注考异》附《音释》一卷,《补遗考异》附《音释》一卷。”有《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注一卷 (清)李光地注 存

光地,字晋卿,安溪(今属福建泉州)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生平著述甚富。《清史稿》卷二六二有传。是书今存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谨轩刻《安溪先生解义三种》本、《李文贞公全集》本、清道光间《榕村全书》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三洞拾遗》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注二卷 (清)陈兆成注 未见

兆成,生平不详。清初有二陈兆成,一为上虞人,一为常熟人,或云实系一人。是书见《四库全书总目·道家类·存目》著录,云:“其书尽废诸家旧注,独以文义推寻,分《参同契》为三篇,以《补塞遗脱》为後篇,亦分为三,与前篇相配。又统分为二十九章。大旨谓首篇专明《易》理,《御政章》乃言人君治世之事,即《易》之神化流通处。其後乃配以服食之法,而总不外乎《易》之中。又自作《释例》一篇附於末,反复推阐,其说颇详。”

周易参同契浅显解 (清)谷睿疏 存

睿,生平未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乾隆二十年(1681)刻本,其书名叶题:“参同阴符浅显解”,知与《阴符经浅显解》合刻。

读参同契三卷 (清)汪绂撰 存

绂,初名垣,字灿人,婺源(今属江西上饶)人。学问渊博,著有《易经诠义》等。《清史稿》卷四八○有传。是书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汪双池先生丛书》刻本(行款不一)、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895~1896)浙刻《双池遗书八种》本(10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三编》影印本(第十七)、《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古参同契集注六卷 (清)刘吴龙注 存

吴龙,字绍闻,南昌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历官至刑部尚书。《清史稿》卷三○四有传。是书见《四库全书总目·道家类·存目》著录,称刘氏《自序》云,古文《参同契》出,“因本俞琰《发挥》而为是《注》。”有清雍正乙卯(十三年,1735)金陵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 (清)袁仁林注 存

仁林,字振干,三原(今属陕西咸阳)人。生平未详。是书有《惜阴轩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长沙]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周易参同契汇刊》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三洞拾遗》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参同契注 (清)王元敬注 末见

元敬,金华(今属浙江)人。以例贡为新城教谕,《金华县志》有传。是书见《金华县志》本传述及。

周易参同契正义三卷 (清)董德宁撰 存

德宁,号元真子,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约清乾隆前後在世。是书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集阳楼刻本、《道贯真源》本、《道藏精华》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俞氏参同契发挥五言注摘录一卷 (清)纪大奎辑订 存

周易参同契集韵六卷 (清)纪大奎撰 存

大奎,字慎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历官合州知州。《清史稿》卷四七七有传。

上二种,今存清嘉庆咸丰间(1796~1861)《纪慎斋先生全集·续集》家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参同契经文直指三卷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二卷参同契直指笺注三卷 (清)刘一明撰 存

一明,号悟元子,全真道教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生平著述甚富。是书正文据元陈致虚注本,其章节顺序略有更移。“直指何者是炉鼎,何者是药物,何者是阴阳,何者是五行,何者是先天,何者是后天,何者是火候,何者是烹炼,何者是内外,何者是始终,核实尽露。”为清代《参同契》注释的重要著作。收入《道书十二种》,有清嘉庆间(1796~1820)刻本、清夏复恒重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上海翼化堂刻本、民国二年(1913)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另《参同契直指》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常郡护国庵刻本以及《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参同契金堤大义三卷 (清)许桂林撰 存

桂林,字同叔,海州(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道光元年(1821)卒,时年四十三。《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七志一百二十二著录,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则著录为二卷,有清史馆抄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故宫珍本丛刊》(之525)初版,影印本,与《御注道德经》、《清微黄籙大齐科仪》、《梵音斗科》合订一册。

周易参同契注释二卷三相类注一卷图一卷考证一卷 (清)黎世序撰 存

世序,罗山(今属河南信阳)人,生平末详。是书见《贩书偶记》著录,有清道光三年(1823)谦豫斋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解[批校]三卷 (清)郭嵩焘批校 存

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今属湖南岳阳)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咸丰六年(1856)任南书房行走,光绪十七年(1891)病逝,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是书有清道光敦本堂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周易参同契考异[校刊]一卷 (宋)朱熹撰 (清)钱熙祚校 存

熙祚,字锡之,一字雪枝,钱圩(今江苏金山)人。金山钱氏,世代书香,家富藏书,以校勘、编辑、出版之精审享誉世。卒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4)。是书见《四部备要》本。

重校古文参同契七卷 (清)祝阿马一贞校编 未见

祝阿马一贞,生平未详,约清道光前後人。是书不见著录,清吕惠莲注本(详后)以此本为底本,载有道光二十年(1840)祝阿马一贞《重校古文参同契序》,《序》云其书乃据明姚汝循刻本(参见前徐渭《注》本)为底本逐一参订,“脱者补之,误者正之,颠倒者叙次之。复有字句于心未安者,又广搜众本,悉心检勘”,“至于注中尚有分晰未周处,仍取上阳(陈致虚)原注本,参校而增损之”。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解三卷 (东汉)魏伯阳撰 (元)陈致虚注解 (清)傅金铨批点 存

金铨,号济一子,金溪(今属江西抚州)人。生平著述甚富,有《济一子道书》十二种,并辑《证道秘书》十种。是书书名页题:“顶批上阳子原注参同契”,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善成堂刻本、《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三洞拾遗》影印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参同契分节秘解七卷 (清)吕惠莲撰 存

惠莲,号岩谷,福山县医员。生平未详。是书成书於清光绪五年(1879),有清宣统三年(1911)万金堂刻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等。

参同契批注七卷 (清)黄葆年撰 存

葆年,字锡朋,一作隰朋,号希平。清末泰州姜堰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世称“太谷学派集大成者”,柳诒徵称之为“新泰州学派”。有江苏泰州图书馆《新泰州学派资料》第二辑蓝丝栏抄本。

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 (清)袁昶批校 存

昶,字爽秋,桐庐(今属浙江杭州)人。光绪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是书有光绪间桐庐袁氏《渐西村舍汇刊》本、《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本。

《周易参同契》新探 周士一、潘启明著 存

士一 ,湖南湘潭师范学院教授,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第六、七届常委;启明,湖南醴陵人,曾任湘潭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是书为文革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运用现代科学观点研究《参同契》的学术专著。其中论证了《参同契》的体系、生物场能量、人工智能的模拟设计以及中医脉学、针灸、气功、五运六气学说等,书中还对电子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来源于《周易参同契》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论据。书前有英国李约瑟博士专门给著者的来信以及著者所撰“前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我说参同契 南怀瑾讲述 存

怀瑾,浙江乐清人。早年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在四川大学讲学。一九四九年春赴台。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一九八五年离台赴美,创办东西学院。现居江苏。是书为著者者一九八三年的讲解记录,系继《论语别裁》后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全书八十余万言,分八十讲,上、中、下三册。内容广泛,旁征博引,举证极多,更有先生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奇特的人和事。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初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初版。

周易参同契考异 (宋)朱熹撰 存

与宋俞琰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撰《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合订一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影印本。

参同直指 悟真直指 (清)刘一民著 程文俊标点 存

标点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

参同契批注 (清)朱元育著 王魁浦校点 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

《周易参同契》考证 潘雨廷、孟乃昌合著 存

雨廷,别后观玩客,上海人。著名道教学者、易学专家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是书潘撰《〈参同契〉作者及成书年代考》,考证认为《参同契》一书,实为徐从事、魏伯阳、淳于翼三人之言,主要作者为魏伯阳。其成书之年代,约当顺帝(126~144)末。孟撰《〈周易参同契〉的著录和版本》,认为《周易参同契》的注本约有四十余种,但影响较大的仅十种左右,坊刻本极多,原文本有内外丹内容,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则为外丹注,其他大多为内丹注本,注本与原文亦不尽一致。北京:中国道教协会,1989年,内部印本。

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 (后蜀)彭晓等撰 存

是书专以文渊阁《四库金书》为底本,汇集并影印了后蜀彭晓撰《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宋朱熹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宋陈显微撰《周易参同契解》、宋俞琰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撰《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明蒋一彪撰《故参同契集解》等六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影印本。

《周易参同契》通析 潘启明著 存

此为注释类,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周易参同契汇刊 (东汉)魏伯阳撰 (五代)彭晓注 王钢、丁巍、苏丽湘辑 存

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研究员;丽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经调研、普查、收集、整理,书中汇印了历代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注本计十四种,包括:一、《周易参同契》三卷,原伪题阴长生注,实唐无名氏注,《道藏》本。二、《周易参同契注》二卷,唐无名氏注,《道藏》容字号本。三、《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五代彭晓撰,《四库全书》本。四、《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宋朱熹撰,《四库全书》本。五、《周易参同契》三卷,宋储泳注,《道藏》本。六、《周易参同契解》三卷,宋陈显微解,《四库全书》本。七、《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元俞琰撰,《四库全书》本(原本脱《自序》及阮登炳等《序》,以《道藏》本补配)。八、《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元陈致虚注,《四库全书》本。九、《周易参同契注》三卷,无名氏注,《道藏》映字号本。十、《参同契疏略》一卷,明王文禄撰,《百陵学山》本。十一、《古文参同契集解》八卷,明蒋一彪辑,《四库全书》本。十二、《参同契阐幽》七卷,清朱元育撰,《重刊道藏辑要》本。十三、《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清袁仁林注,《惜阴轩丛书》本。后附十四、《参同契五相类秘要》一卷,宋卢天骥撰,《道藏》本。书首有编者所撰“前言”,书末另附《〈周易参同契〉书目》一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影印本。

《周易参同契》研究 赵春明著 存

研究专著。是书论证了“周易参同契”体系与带有生命信息的人体能量场气功、经络、针灸以及现代医学等相互之间的关联。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1月,初版。

《参同契》译注 乌恩溥译注 存

恩溥,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译注类。见于《气功经典译注》(P166~263)。吉林文史出版社,《气功经典译注》,1993年1月,初版。

周易参同契考辩 孟乃昌著 存

研究专著。是书由“《周易参同契》通考”、“《周易参同契》通解”、“《周易参同契》通释”、“《周易参同契》及其中的化学知识”、“《周易参同契》的实验和理论”、“中国炼丹术的基本理论是铅汞论”、“中国炼丹术‘还丹’的演变”、“论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对《参同契》中的引文、正文、人物、炼丹流派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等进行了详细考辩,尤其所列《道藏》所收唐、宋间二十六种炼丹原著中辑出《参同契》引文一百五十七条,后归并为六十一例,为进一步比勘、求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 孟乃昌、孟庆轩辑编 存

是书内收《周易参同契》三十四种注本、批注本、批校本1.唐容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二卷,《道藏》本。2.唐(题)阴长生《周易参同契注》三卷,《道藏》本。3.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刊《金丹正理大全》本,参《道藏》本。4.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二卷,清《守山阁丛书》本,参《道藏》本。5.宋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三卷,《道藏》本。6.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三卷,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刊《金丹正理大全》本,参《道藏》本。7.宋映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三卷,《道藏》本。8.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元吴郡俞氏家刻本,并参洪武三年刊本和《道藏》本。9.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二卷,明嘉靖三十一年伊府刊本,并参《道藏》本。10.明王文禄《周易参同契疏略》一卷,明隆庆年间《百凌学山》本。《丛书集成新编》一九。11.明徐渭《古注参同契分释》三卷,明刻本。12.明陆西星《周易参同契测疏》三卷,明未孩堂《方壶外史》本,并参清《道统大成》本。13.明陆西星《周易参同契口义》三卷,同上刊本。14.明王九灵《校注古文参同契》三卷,《参同契补遗三相类》二卷,明万历辛卯刻本。15.明彭好古《古文参同契玄解》三卷,明万历吴勉学刻、崇祯黄之寀重修《道言内外秘诀全书》本。16.明张文龙解,朱长春笺《周易参同契解笺》三卷,明万历四十年刻本。有朱印、墨印两种。17.清陶素耜《参同契脉望》三卷,清康熙遗经堂刊《道言五种》本。18.清陶素耜注玉溪子增批《周易参同契脉望》,民国乙卯蓉城复真书局刊《增批道言五种》本。19.清姜中真注《参同契》,清初刊本。20.清仇兆鳌《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二卷,康熙四十三年原刊本,及同治癸酉广州三元宫重刻本。21.清李光地《参同契注》三卷,清乾隆元年家刻《榕村全集》本。22.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八卷,清康熙六十年天德堂本,并参《道藏辑要》本。23.清刘吴龙《古参同契集注》六卷,清雍正乙卯金陵刊本。24.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八卷,清光绪二十二年长沙《惜阴轩丛书》本。25.清董德宁《周易参同契正义》三卷,清乾隆五十三年越集阳楼《道贯真源》本。26.清汪绂《读周易参同契》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汪双池遗书》本。27.清刘一明《参同契直指》三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常郡护国庵刊本。28.清黎世序《周易参同契注释附周易三相类注释》三卷,清道光三年谦豫斋刻本。29.清傅金铨《顶批上阳子原注参同契》三卷,道光二十一年星雾堂刊本。30.清郭嵩焘批校《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解》三卷,清道光敦本堂刻本。31.清纪大奎《周易参同契集韵》三卷,咸丰壬子家刊《纪慎斋全集》本。 32.清袁昶批校《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光绪十八年袁氏渐西林舍抄本。33.清吕惠莲《参同契分节秘解》六卷,清宣统三年万金堂刊本。34.清尧衢老人定本《参同契》,白文本,康熙五十七年精刻本,南陵徐乃昌校勘顶批。其他另附:36.清许桂林《参同金堤大义》。37.明李文烛《参同契句解》,三卷。38.明甄淑《参同契绎注》。39.清尹太铉《参同契补天石》。40.唐卢天骥撰《参同契五相类秘要》,《道藏》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周易参同契释义 任法融著 存

法融,甘肃天水人,陕西周至楼观台监院、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著者认为《参同契》是一部探索人体内在奥秘、破译生命密码、使人延年益寿的旷世奇书。任道长久居仙都周至楼观台,结合自己数十年修炼的切身体验感悟和对道家、道教养生理论的潜心研究,书中对《参同契》作了全新的破译和通俗而明白的阐释, 其中涉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学、人体学、心理学、医学乃至政治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为人们操作生命程序,以达健康长寿,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为《任法融道家典籍释义丛书》之一种。

《周易参同契》释读 韩凤释读 存

注解释读。是书采阴《注》本为之底本,仿彭《注》本分章作释读;参考朱熹本、俞琰本和陈显微本雠校谬误。在吴枫、宋一夫主编《中华道学通典》内,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4月,初版(P657~693)。

周易参同契注释 范子烨主编 存

注释类。是书上下二册,上册内含《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下册内含《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中华文化奥义经典丛书》第一辑《道学十三经》导读本。

新译周易参同契 刘国梁注译 存

国梁,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古籍今注新译丛书》,初版。

周易参同契注译 (东汉)魏伯阳著 陈全林注译 存

是书采取左右对照翻译的方式,对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两部著作进行了注释。与《悟真篇注译》合为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道学经典注译》之一,初版。

《周易参同契》研究 萧汉明、郭东升合著 存

汉明,湖北孝感人。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是书著者以五行图式的思维构架解读《周易参同契》的内丹与外丹的炼制过程,通过深层的史料发掘,尽可能地使一切接近解决边缘的问题得到确解,并对以往研究者尚未问津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研究部分包括:魏伯阳及相关人物生平考、《周易参同契》的流传及作者归属考、《周易参同契》的易学特征等,下篇则为《周易参同契》校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道家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初版。

元代参同学:以俞琰、陈致虚为例[博士学位论文] 曾传辉著 许抗生教授指导 存

传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此为北京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著者认为参同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存在和发展着,但因其可观的隐语库和秘传术而成为举世闻名和奥秘学代表作之一。因此著者耗费十余年时间,寻访道教、养生、学界上百位高道、专家,由他们所传授的口诀中提取有价值的史料,破译出诸多内丹学秘诀,既有重要学术价值,亦可足资实修参证。分上、下两篇共计八章。上篇为前两章,从总体介绍了参同学的概念、历史和研究现状;下篇则分别介绍了仙性论、顺逆论等元代参同学的主要课题,并综述了元代参同学的基本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库》,初版。

朱熹与《参同契》文本 钦伟刚著 存

伟刚,199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并或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此为研究专著,由香港圆玄学院资助出版。是书通过对南宋《道枢》所收《参同契》诸本的考察,接近和认识了唐宋时期《参同契》文本的原始形态,并论证和阐明了朱子校勘、整理《参同契》文本后撰成的《参同契考异》等文本逐渐取代这些文本的问题。著者提出,朱熹《参同契考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同契》注本、刊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的《参同契》文献所处的与(《龙虎经》、《潜通诀》、《五相类》等)唐宋丹书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朱熹用“先天易学”去解释和把握《参同契》丹学的思想倾向,通过俞琰等《参同契》注释者,与金丹南宗和北宗的丹学思想合流,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内修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1月,初版,列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周易参同契解读 潘启明著 存

此为研究专著。由“周易参同契导读”、“周易参同契注释”和“周易参同契讲义”三部分组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易学思维精华系列》之八;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9月,修订版。

中国汉代神仙家之神仙方术考:周易参同契 胡仲实著 存

研究专著。香港:田园书屋,2005年,初版。

《周易参同契》思想研究 马宗军著,丁原明教授指导 存

此为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周易本义 周易参同契 丁华民、双明、宁一主编 存

是书收录了《周易本义》、《周易参同契》、《周易八卦》、《易经领导思想妙用》等历代研究《周易》的权威著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周易》这一经典的思想精髓。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初版。

周易参同契:万古丹经之主参同契直指、测疏、口义 题(东汉)伯阳真人等著 存

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2版。《周易占卜》第10种。

图解周易参同契:认识道藏养生智慧 (东汉)魏伯阳原著 朱炯编著 存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书的作者、内容、结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介绍了易学知识;第三章介绍丹道的基本理论;第四章总括书中的养生精华;第五章对全书章节字句进行了详细解读。此外,书中尚配置了300幅精美手绘插图,100幅养生精华示意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图解经典系列 》第065种。

《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 苏华仁、王正忠、周敏敏、柏林编著 存

是书凡三卷十二章。其上卷为“《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注译,中卷为“《周易参同契》集注”,下卷则为“《悟真篇》”注译。卷前有苏华仁《序》、董应周《序》、唐明邦《序》。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参同契阐幽:指导道家修炼的丹经之王 (清)朱元育撰 存

是书与《悟真篇阐幽》合订。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主要参考文献:

王钢、丁巍、苏丽湘辑《周易参同契汇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李远国编著《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

孟乃昌著《周易参同契考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孟乃昌等辑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9月。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胡孚琛《〈周易参同契〉秘传仙术的来龙去脉》,载《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来源:世界道学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