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O2O跌落風口 房企嘗鮮後前路難尋

隨著房地產“黃金時代”的逐漸逝去,尋找新的盈利點成為房企們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房企們不僅僅爭相將物業公司拆分上市,還一度讓物業服務與互聯網+相結合,包裝成“社區O2O”概念,在社區經濟上不斷髮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自2014年開始,包括保利、遠洋、萬科和龍湖等在內的多家房企都成立了自己的社區O2O公司,並不斷嘗試一系列創新動作。

然而,近段時間以來,隨著政策補貼的減少以及穩定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等原因,社區O2O這一風口開始趨於平靜。房企們似乎已不願更多提及社區O2O,擴張的速度也明顯變慢。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前房企對於社區O2O方面的佈局大多屬於“小打小鬧”,看上去有新意,實際上卻缺乏黏性。

一度成為風口的“社區O2O”

根據諮詢機構中投顧問的定義,社區O2O指的是利用互聯網連接線上和線下,將小區周邊的線下資源拉上線,使得居民通過線上移動應用就能夠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種事宜,其實質在於對社區內各類資源的整合,從而搭建起一個服務平臺。

伴隨著平臺的搭建,社區O2O背後隱藏的萬億藍海也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2013年~2014年間,大量創業公司湧入這一行業,積極開展業務。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截至目前,包括花樣年、保利、萬科和遠洋等多家房企集團涉足社區O2O業務,後者一度成為房企們爭相佈局的方向。

嚴躍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社區O2O而言,在移動互聯網概念下,各類消費模式在轉變,所以會帶來很多新概念,各類創新也會增加,這背後也是粉絲經濟效應的體現。

脫胎於花樣年的彩生活可謂是房企進軍社區O2O的第一個嘗試者。2014年,花樣年旗下的子公司彩生活完成拆分,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根據彩生活當年發佈的中報,彩生活所推出社區服務手機APP應用軟件“彩之雲”通過構建社區一公里微商圈,將實體社區變成了一個連接線上線下的互聯網服務平臺。

由此,開發APP形成網絡平臺便成為房企們涉足O2O的基本模式。繼彩生活之後,萬科推出了一款名為“住這兒”的社區應用軟件;2015年4月,保利地產發佈了“5P”戰略,進一步明確未來在養老地產、環保建築、社區O2O、移動應用和海外地產拓展等方向的發展。其中,保利的社區O2O商業品牌取名“若比鄰”,通過與挑選的商家合作,商家進駐保利的APP平臺實現對業主的服務。

同年,遠洋集團也開始啟用了旗下的社區服務O2O平臺“億街區”。據財報,2015年,億街區用戶量超過20萬人,進駐商家近100家。

在一系列宣傳與實踐中,社區O2O一度被認為是重塑物業的重要契機,同時也被資本市場寄予了厚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相關公告發現,2015年、2016年前後,不少房企對於社區O2O業務都進行了一定的財力投入。

“小兒科”創新缺乏黏性

在房企紛紛發力佈局社區O2O的同時,從事該業務的創業公司出現了悄無聲息的洗牌。2015年以後,包括風靡一時的社區001、小區問問和嗨校網等一眾O2O項目APP均已不見了蹤影。

嚴躍進表示,在社區O2O發展初期,燒錢補貼成為各平臺的主要擴張手段。與此同時,過去的社區O2O其實是在各類優惠政策下進行的,但隨著政策補貼的逐漸減少,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此外,這一類型公司的倒閉也暴露了社區O2O盈利模式不成熟的弊端。

在這一背景下,房企及其物業公司卻在社區經濟上獨佔了“統籌”優勢存活了下來。不過,就其發展而言,似乎對待社區O2O的態度也正趨於理性。

年報數據顯示,即便是發展較為領先的彩生活,其社區O2O的應用平臺彩之雲在2017年的淨利潤也僅佔公司全部利潤的1%左右。彩生活曾在公告中透露,很多曾經試圖利用APP切入物業管理、掌握入口的企業已經不復存在,一批缺乏盈利模式的O2O企業也終究沒有熬過挑戰,其根本原因是產業鏈的服務力搭建不夠。

除此以外,曾經大力與京東、58同城等開展社區O2O業務合作的遠洋集團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投入後也逐漸減少了對該業務的重視程度,並提出“有限多元化”的發展策略。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有一家房企旗下的社區O2O業務發展出穩定合理的業務模式。

嚴躍進對此分析稱,房企對於社區O2O方面的佈局多半是“小打小鬧”,很多創新缺乏黏性,若要持續發展,後續關鍵是要走“正道”。房企需要對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挖掘,真正做出讓大家生活更好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