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德國、新加坡分別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

全世界解決住房問題一共有三種模式:美國的模式、新加坡的模式、德國的模式。那麼這些模式說的到底是什麼?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中國、美國、德國、新加坡分別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

新加坡模式

再說新加坡的模式是,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歸市場。它的這個政策也堅持一兩代人了,大家預期形成了。從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是該進組屋系統,還是進私人房地產系統。如果是普通上班的,那肯定進組屋系統,預期非常穩定,而且不改變。如果是新加坡人,選擇冒險創業,在外邊折騰了。把組屋賣了弄點錢創業。創業失敗了想再回組屋系統,不行,回不來了。所以為什麼新加坡人不太敢創業?他失去了既得利益就回不來了。所以為什麼說新加坡人的眼神都不漂移?他沒法漂移,他啥事都確定。

中國、美國、德國、新加坡分別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

美國模式

美國不是這樣,人民群眾就是市場,隨便折騰。創業失敗了,到時候再去打工,反正還得貸款買房,無所謂。所以美國是單行線、雙行線,有 one way,一條線,也可以來回,U-Turn,再回來,美國是很多選擇。美國的模式是市場解決一切,主要靠市場。

中國模式

中國的住房政策,中國的經濟政策,在房地產方面經常搖擺,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經常會變化,擰麻花一樣。比如說,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就比較看重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的拉動需求的政策就特別多,去刺激經濟增長。但是這麼刺激以後,房地產上去了,房價高了,大家嚷嚷,然後又覺得這還得考慮住房。不光是經濟增長,還有一個社會的基本保障,還需要照顧到公平,於是就開始調整。9070 政策、公租房、廉租房……這條系列,在房地產領域裡面一直搖擺。經濟好的時候,我們就強調公平,政策裡頭都是強調低收入人群要解決住的問題。經濟稍微不好,就把房地產放開,讓它帶動增長。

中國、美國、德國、新加坡分別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

所以為什麼中國人的眼神是漂移的、張望的、充滿了渴望和迷茫的?就是有太多可能性了,在住房上,現在的年輕人,你也不好判斷,到底是買,還是租?我們在58同城這個代表性的大型房產交易平臺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每個城市的房價,一線城市的房價都在5-10萬左右,下面三四線城市基本也在1-3萬上下浮動,我們的選實在是太多了。

中國、美國、德國、新加坡分別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

所以我就感覺中國目前的「房住不炒」政策是著眼於公平的一個政策,但是要長期。一旦國家出臺這個政策,咱就把和它相牴觸的政策都收了。就用這一個政策,堅持一代人兩代人,問題就一定解決了。無論哪個政策,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地球上沒有一種政策、一種體制是完美的,但是堅持持久的政策,是能帶來社會安定的。哪怕一個壞的政策,堅持 100 年大家都形成習慣,也就這樣了。一代人的預期形成了。相信那時候真正能做到人人有房住,所有人不會為住房而苦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