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大敗倭國的白江口之戰後,並未乘勝遠征倭國

白江口之戰只是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戰爭中,比較次要的戰場百濟戰場的一次戰役。白江口之戰後,唐軍的主要任務還是繼續徹底消滅高句麗,而在消滅高句麗後不久,西部的吐蕃強勢崛起,形成極大的威脅,唐朝在半島地區的擴張成果喪失很多,更無力關注偏遠的日本。

隋唐兩代,佔據今天半島北部和東北一部分地區的高句麗政權對中原王朝是個很大的威脅。隋朝的滅亡,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楊廣固執的動員空前規模的大軍征伐高句麗而沒有成功,最終搞的天下大亂。

李世民晚年,發動過一次規模比隋朝小得多的徵高句麗之戰,雖然戰果比楊廣那幾次好很多,但也沒能滅掉高句麗。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在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繼續發動了多次征伐高句麗的戰爭。

在唐對高句麗的戰爭中,半島的新羅政權是唐朝的盟友,百濟政權是高句麗的盟友。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名將蘇定方率軍滅亡百濟。消滅百濟後,唐朝在百濟各地設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及帶方州。唐軍主力回師後,百濟殘餘勢力發動叛亂,連倭國也看到了機會,乘機來參與叛亂。

唐軍大敗倭國的白江口之戰後,並未乘勝遠征倭國

(圖中的熊津都督府就是滅亡百濟後設置的)

龍朔三年(663年),留守百濟的唐軍大將劉仁軌,在白江口大勝倭國和百濟參與叛亂勢力聯軍,平定了百濟叛亂,也斬斷了倭國乘機插手朝鮮半島的野心。

唐軍大敗倭國的白江口之戰後,並未乘勝遠征倭國

(白江口之戰形勢圖)

但劉仁軌帶領的留守百濟的唐軍,依舊只是對高句麗作戰的一隻次要方向偏師,唐軍的主要精力依舊在對付高句麗,沒興趣投入兵力去問罪倭國甚至乘機佔據倭國。668年,唐軍終於消滅高句麗,達成隋唐兩代中原王朝多年的夙願。

但在唐軍主力用兵高句麗之時,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強勢崛起,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區空前絕後的強大政權。滅亡高句麗後的670年,唐軍大將薛仁貴率10萬大軍討伐吐蕃,結果在大非川慘敗,打了唐朝建國以來最大的敗仗。吐蕃的崛起牽制了唐軍的大量精力,自然無法在東北和半島投入更多資源,更別說去遠征倭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